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冰帽加双侧颈动脉区冰敷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探讨最佳治疗时机。方法 17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8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 ;治疗组中 46例在发病 3小时内治疗 ,41例在发病 3小时后治疗。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以及治疗组中发病 3小时内与发病 3小时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神经功能改善 (P <0 0 5 ) ,生存率及恢复良好率提高 (P <0 0 5 )。发病 3小时内开始治疗者优于 3小时后开始者 (P <0 0 5 )。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减轻急性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最佳治疗时机在发病 3小时以内。  相似文献   

2.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 ( 2 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 7天后两组进行脑水肿体积对比及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结果 7天后 ,观察组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提高 (P <0 .0 1)。结论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  相似文献   

3.
王刚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883-885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脑屏障指数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另选腹外疝患者(空白对照组)10例腰椎麻醉时留取脑脊液并采静脉血。结果治疗前2治疗组患者血脑屏障指数和血清MBP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10d。亚低温治疗组血脑屏障指数及血清MB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0d.亚低温治疗组血脑屏障指数及血清MBP接近正常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对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两组病人分别行常规治疗及头部亚低温治疗,测定病人鼻咽温,观察两组间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差别,以及亚低温对平均动脉压、脉搏、血离子、PCO2的影响.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间有明显差异,鼻咽温与脑水肿量间呈正相关,与欧洲卒中评分间呈负相关,两组血离子、Pco2、脉搏、平均动脉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5.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懿  徐金枝 《中国康复》2007,22(4):261-261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佐治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40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同时维持头部温度32-35℃。结果:治疗第7天时,脑卒中评分(NIHSS)2组均比治疗前下降,第14天时亚低温组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第30、60、90天Barthel指数评分亚低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亚低温(32.0~34.0℃)技术对脑缺血、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于脑出血的局部亚低温治疗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局部亚低温(33.0~35.5℃)治疗脑出血报道甚少。为探讨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笔者选择2004年5月~2007年6月住院重症脑出血68例中随机选34例患者采用局部脑亚低温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脱水、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脑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1周颅内压(ICP)、血氧饱和度以及治疗后6个月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定预后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I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GO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高压氧能有效地控制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广玉  王德生 《现代康复》2000,4(7):1102-1102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两组病人分别行常规治疗及头部亚低温治疗,测定病人鼻咽温,观察两组间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差别,以及亚低温对平均动脉压、脉搏、血离子、PCO2的影响。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间有明显差异,鼻咽浊与脑水肿量间呈正相关,与欧洲卒中评分间呈负相关,两组血离子、Pco2、脉搏、平均动脉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颖  刘彬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4):307-307
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脑水肿导致脑疝形成。因此,如何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是降低脑出血死亡率的关键。我们选择符合条件的8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了病变侧亚低温对脑出血所致的脑水肿的影响,探讨了脑出血治疗的新途径及应用医用半导体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评分)及血肿、水肿体积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2组SSS评分和血肿、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SS评分、血肿和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7例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两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对比。结果两组治疗第15天及30天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5天及30天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有效,可用于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亚低温对脑出血后脑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减轻脑水肿方面,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是否有促进作用研究很少。目的:观察亚低温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侧脑室旁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尾状核制作Wistar大鼠脑出血模型,亚低温组于制作模型后给予局部亚低温4h,对照组给予常温处理。结果与结论:脑出血后1,3,7,14d,亚低温组Longa5分制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亚低温组各时间点血肿周边及侧脑室旁组织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初步提示亚低温处理可以促进干细胞内源性增殖,对脑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亚低温对脑出血后脑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减轻脑水肿方面,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是否有促进作用研究很少。目的:观察亚低温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侧脑室旁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尾状核制作Wistar大鼠脑出血模型,亚低温组于制作模型后给予局部亚低温4h,对照组给予常温处理。结果与结论:脑出血后1,3,7,14d,亚低温组Longa5分制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亚低温组各时间点血肿周边及侧脑室旁组织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初步提示亚低温处理可以促进干细胞内源性增殖,对脑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干预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16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假手术组(15只)、常温实验组(75只)及亚低温实验组(75只)。亚低温实验组于脑内注血后给予持续4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h,24h,72h,5d及7d时进行脑组织水含量、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测定,并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MMP-2/9表达水平。结果常温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及MMP-9表达水平均于术后6h时开始增高,于72h时达到高峰,至术后7d时仍明显高于常温假手术组;MMP-2在术后24h才开始有少量表达,于术后5d时达到高峰,至7d时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亚低温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及MMP-2/9的表达情况均与常温实验组接近,但其各项指标数据均较常温实验组明显降低。常温实验组和亚低温实验组大鼠MMP-9的表达与脑组织水含量及BBB通透性的变化均呈正相关,而MMP-2的表达与二者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亚低温干预可能具有抑制脑出血后MMP-2/9表达的作用,从而保护BBB,减轻脑水肿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与肝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比较分析不同肝功能患者部分凝血参数的变化。结果:脑出血组发生肝功能障碍者28例(23.8% ),蛛网膜下腔出血组5 例(7.6% ),脑梗死组4 例(7.4% ),脑出血组与其他2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 0.05)。脑出血合并肝功能障碍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α抗纤维蛋白溶酶、抗凝血酶 Ⅲ等与肝功能正常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 0.05)。结论:脑出血合并肝功能障碍者出血量、病死率随肝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增加;对高血压患者检查肝功能变化及对脑出血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对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5~1997年住院的256例脑出血病人中的15例(5.86 %)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含CT)、可能的危险因素。并随机选择24例单次出血的病人作对照比较。结果 9例男性 ,6例女性 ,首次出血平均年龄(61.5±9.0)岁 ,再次出血平均年龄(64.5±9.2)岁 ,两次出血平均间隔时间(38.0±20.8)个月 ,再出血组73.3 %的病人血压仍高于正常。首次出血位置 :基底节8例 ,脑叶6例 ,脑干1例 ,再出血部位与原出血部位不一致。最常见复发类型是基底节—基底节7例 ,脑叶—基底节3例 ,脑叶—脑叶3例 ,再出血组病人预后较差(p<0.05)。与24例无复发的脑出血相比 ,高血压控制不佳、脑叶血肿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p<0.01) ,而与性别、糖尿病、烟、嗜酒、血脂等无关(p>0.05)。 结论 再发脑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高血压、大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首次出血后血压的控制可以防止多数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老年人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及应激性疾病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47例和常规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组仅采用药物综合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2组入院时、治疗后1周血浆CRH、ACTH、Cor、AVP的变化以及应激性疾病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治疗1周后,应激激素(CRH、ACTH、Cor、A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应激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和应激性溃疡)明显好转(P<0.05),且局部亚低温组应激激素水平和应激性疾病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颅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抑制脑出血的应激反应,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改善应激性疾病,是亚低温治疗的另一条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超早期手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寻求能提高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的救治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治疗组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包括超早期手术,常规西医、西药及中药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等综合救治方案);对照组40例,采用手术,常规西医、西药治疗.连续治疗28 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15,P<0.05),患者死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χ2=8.04,P<0.05);并发症发生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6∶16,χ2=11.37,P=0.001;上消化道出血 8∶16,χ2=4.10,P=0.04).结论:超早期手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较不用中药组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