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有效的保护方法.方法 8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潘生丁与罂粟碱联合治疗组(n=43),阿司匹林对照组(n=42),观察两组患者血管狭窄、血管闭塞、血管瘤样扩张、血管硬结的发生率及内瘘血流量、拔针后出血时间、动态静脉压、KT/V数值比较.结果 治疗组43例中出现闭塞1例,占2.33%,血管狭窄6例,占13.95%,对照组42例中出现闭塞8例,占19.05%,血管狭窄15例,占35.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内瘘血流量、拔针后出血时间、动态静脉压、KT/V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潘生丁联用罂粟碱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并可延长AVF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5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27)和对照组(n=27),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研究组置管溶栓+球囊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造影表现与透析时的血流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开通情况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鄢艳  孙庭  陈钦开 《江西医药》2007,42(12):1206-1208
目的 探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AVF)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41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分两组.其中行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241例(占58.35%),前臂动静脉内瘘组172例(占41.65%),比较不同部位的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和前臂远端腕部AVF(cimino 瘘)相比较,其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瘘4周、1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Cimino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P<0.05),鼻烟窝AVF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较小(P<0.05).结论 鼻烟窝AVF较Cimino瘘有更多优点,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配合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可达到长期、安全使用的目的 ,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连续性血液净化是肾脏替代治疗方法,是缓慢且长时间持续的血液过滤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连续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之一,在AVF使用过程中常见并发皮下血肿,动静脉内瘘血肿可引发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狭窄、闭塞、血流量不足等,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本文回顾分析了1例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内瘘血肿的干预情况,根据鱼骨图和5Why法剖析根本原因并制订、实施改进对策,使科室加强了对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安全环节的质量监控,旨在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樊梅荣  曾财花  殷鹭  陶玲玲 《江西医药》2023,(12):1394-1398
目的 探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评估动静脉内瘘血管,绘制动静脉内瘘位点图以指导护士绳梯穿刺。方法研究选取8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建立动静脉内瘘位点图指导绳梯穿刺法,对照组则通过传统方法评估动静脉内瘘进行绳梯穿刺。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内穿刺成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24小时血肿发生率、绳梯穿刺执行率,两组患者分别在第3、6、9、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评估血管狭窄、血栓、血管瘤样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绳梯穿刺的执行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流量不足发生率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患者动静脉内瘘位点图建立后的第6、9、12个月内瘘血管狭窄、血栓、血管瘤样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导动静脉内瘘位点图建立能够增加护士绳梯穿刺的执行率,降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发生率,降低动静脉内瘘位点图建立后第6、9、12个月血管狭窄、血栓、血管瘤样扩张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彩超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在稳定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型号:飞利浦iu Elite及EPIQ5)对患者桡动脉、头静脉以及吻合口结构、峰值流速和血管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并测量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参数。结果 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径与健侧肢体相比显著增加(t=12.730、7.931、4.319,P 0.05)。56例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后,血管平均血流量为(1059±475)mL/min,超声检查结果提示34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结果正常,2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包括狭窄7例,静脉瘤状扩张6例,盗血现象4例,血栓3例以及假性动脉瘤2例。中血流量组患者与低血流量组患者、高血流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8%、64.29%和56.25%,中血流量组显著较低(χ~2=11.826,P 0.05)。各组在血流量参数、桡动脉(血管内径、PSV)、吻合口(血管内径、PSV、R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头静脉内径上仅狭窄组显著减少,假性动脉瘤组显著增大,在桡动脉RI上狭窄组显著增高,假性动脉瘤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血流量和血液动力学检测可早期发现狭窄、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对于合并血流量参数较高和较低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13):40-43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木瓜酒湿敷用于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84例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熏洗联合木瓜酒湿敷,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管头静脉内径、血流量变化,统计术后30d内内瘘闭塞、首次穿刺成功人数,比较两组内瘘成熟所有时间以及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血管狭窄改善、血流量改善、血管杂音增强、硬结软化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实验组血流量、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内瘘形成用时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配合木瓜酒湿敷能有效促进内瘘成熟、提高内瘘质量,减少内瘘闭塞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6月-2008年5月,笔者对1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透析老年患者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单纯一处狭窄的2例患者采用气囊导管扩张(PTA)治疗。对狭窄的部分患者或狭窄伴闭塞的患者采用手术或Fogarty取栓导管取栓内瘘重建术治疗,在狭窄的动脉和静脉的近心端,行端端、端侧吻合。前臂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建立高位内瘘。结果17例患者中,有2例采用PTA技术治疗,术后即出现血管杂音再现,且血流量恢复。所有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血流量均>200mL/min。结论老年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介入和手术治疗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修复内瘘失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行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锐针绳梯穿刺法治疗,实验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拔针后按压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穿刺点感染、内瘘狭窄、内瘘闭塞、动脉瘤的发生情况。结果穿刺1个月后,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高于对照组82.2%,穿刺点渗血率4.4%低于对照组的40.0%,拔针后按压时间(8.24±1.12)min短于对照组的(14.62±1.74)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无痛占比22.22%、轻度疼痛占比64.44%均高于对照组的2.22%、17.78%,中度疼痛占比11.11%、重度疼痛占比2.22%均低于对照组的64.44%、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12个月后,实验组穿刺点感染、内瘘狭窄、内瘘闭塞、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4.44%、4.44%、2.22%、2.22%,均低于对照组的17.78%、17.78%、15.56%、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能显著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降低穿刺疼痛程度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压力冲击法对促进糖尿病肾病患者新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月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某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侧肢体采用捏皮球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人工压力冲击法。比较两组患者术肢在血管弹性、血管杂音、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第9周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内瘘吻合口上5 cm平均血流量的区别。结果观察组动静脉内瘘血管弹性、血管杂音、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工压力冲击法简单易行,可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弹性,提高内瘘血流量,降低并发症,促进动静脉内瘘的成熟,从而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行血管造影后行PTA。结果经皮血管成形术后,内瘘血流震颤明显增强,可保证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20~260 mL/min,完成有效透析。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测、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和逐渐成熟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变量,以达到预测糖尿病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预后效果和成熟时间的目的。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以高频探头检测两组患者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前的血管(如桡动脉、头静脉)基本情况,检测和筛查造瘘术后桡动脉、头静脉、瘘口的管壁情况、内径、血流量等相关指标。结果糖尿病组11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达到成熟的时间平均约为4周,非糖尿病组18例患者内径及血流量达到成熟的时间平均约为3周。结论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内径及血流量达到成熟的时间均较非糖尿病患者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商品名:喜辽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AVF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32例。研究组采用PTA联合喜辽妥治疗,观察组单纯行PT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量水平及术后3、6、9、12个月的AVF通畅率及血栓发生率。结果 术后6、9、12个月,研究组AVF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4%、18.8%、31.3%,低于观察组的31.3%、43.8%、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流量(435.69±23.24)ml/min、内瘘口内径(3.69±0.44)mm、内瘘口峰值流速(250.48±25.05)cm/s均优于观察组的(401.46±24.18)ml/min、(3.46±0.18)mm、(265.51±30.03)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9、12个月的AVF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联合喜辽妥外敷改善内瘘血流量、改善内瘘功能、降低血栓发生率,延缓内瘘血管的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闭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选择我院9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按入院顺序奇偶性将其分为实验组(n=49)及对照组(n=49),分别施以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AVF闭塞情况、AVF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AVF闭塞发生率分别为6.12%,显著低于对照组22.45%(P<0.05)。实验组AVF自我管理知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达95.92%,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3.67%(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增强MHD患者AVF自我管理能力,预防AVF闭塞,提高患者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吻合口动脉端狭窄致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在2019年3月~2019年8月治疗的100例需要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狭窄组51例,非狭窄组49例。结果: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发生率要高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要大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要小于非狭窄组,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吻合口动脉端狭窄会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发生概率,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和减少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静脉内瘘术前、术后及其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内科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8例临床资料,使用超声筛选适合造瘘术的前臂血管,术后超声监测随访AVF血流量及内漏狭窄、血栓等并发症。结果头静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3mm、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5mm适合造瘘血管,血流量在430ml/min左右,即能满足血透要求,又能降低内瘘并发症。本组并发症是桡动脉细小斑块14例,内瘘血栓7例,内瘘口狭窄6例,瘘旁形成血肿2例,头静脉瘤样扩张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的选择、吻合部位的确定、术后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监测分析以及内瘘合并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静脉内瘘因血栓形成闭塞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自体动-静脉内瘘溶栓置管和人造血管内瘘溶栓置管后,每日用25万U的尿激酶+5%GS 250mL由导管的端孔及留置针的另一端持续缓慢滴入内瘘静脉内。结果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10例次,8例次效果显著,内瘘再通,血流量可达250mL/min,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2例次溶栓失败。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组织的栓塞现象,皮肤黏膜瘀斑瘀点亦无出现。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内瘘闭塞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溶栓疗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药》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成功的首要条件。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最为理想、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被视为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如出现内瘘功能障碍,如内瘘穿刺口渗血、穿刺处有淤血,栓塞、狭窄、局部皮肤硬化、血流量下降等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COX模型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280例通过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作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时间相依COX模型对通路失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截止随访第12个月时,280例患者中有46例发生AVF失功,根据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30例失功原因为血栓形成,10例为内瘘狭窄,6例为顽固性低血压所导致的内瘘闭合。上述46例患者中,有40例进行再次内瘘吻合术治疗,另有6例改为腹膜透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失功组与未失功组患者在透析血流量、原发病、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服药情况(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透析血流量、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糖尿病史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例发生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透析血流量、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糖尿病史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例发生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护人员应加强重视程度,选择适宜的透析血流量,并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帮助其提升自我管理和护理能力,从而提高通路的使用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