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拟人类误食毒素的方法,用AFB_1喂饲大鼠,二年内肝癌发生率为61.19%(19/31)。肝组织定期活检结果表明,癌变过程分为早期(1~30周)、中期(31~54周)、晚期(55~104周)三个阶段。喂饲云芝多糖的大鼠不仅生存时间延长,体重增加,白细胞总数提高,肝组织r-GT灶面积缩小,而且肝癌发生率亦明显减少(34.38%,11/33,P<0.05),实验结果表明,用AFB_1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癌模型,云芝多糖对肝癌发生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CYP3A4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组则给与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23、33、43、53、6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大鼠肝组织微粒体混合酶体外代谢体系,采用荧光分光光度定量法动态检测肝标本中CYP3A4酶活性。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58.8%(10/17);对照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0(0/16),两组间肝癌发生率比较,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大鼠肝组织代谢酶CYP3A4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肝组织CYP3A4活性从13 w开始逐渐升高,至23 w达顶峰,然后逐渐降低,到43 w又升高,出现双波峰变化;从13 w至53 w不同时段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至63 w时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基本接近对照组(P=0.5086)。结论: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癌变早期的细胞减少对致癌物质的活化有关;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的表达起伏变化,是由于基因多态性较大程度上影响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P161nk4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提取物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  方法  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 AFB1组(25只), AFB1+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肝癌过程中, 分别于第13、33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 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动态检测肝组织中P16Ink4a 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AFB1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为29.4%(5/17);对照组为0(0/16) AFB1+EGb761组肝癌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 < 0.05)。AFB1+EGb761组的肝组织P16Ink4a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在第53周及第73周时均明显高于AFB1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1致大鼠肝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抑癌基因P16Ink4a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μ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1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 AFB1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黄曲霉毒素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变过程中JNK的变化,进一步了解JNK1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雄性4周龄SD大鼠77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6只,空白对照组11只。实验组应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空白对照组大鼠,按正常饲养方法饲养,两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第12、20、36、46周进行肝组织活检,58周时处死取肝。所有标本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并应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癌组织及肝组织JNK1 mRNA及JNK1活性蛋白质水平。结果 实验组大鼠46周时发现首例肝癌,存活至实验结束并发生肝癌的大鼠共24只,6只无任何肿瘤发生,空白对照组大鼠11例均未发生肿瘤。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均可检出不同程度的JNK1 mRNA表达,其中肝癌组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无癌大鼠20周、出癌大鼠36周始即有不同程度p-JNK1活性表达,并随着AFB1作用时间延长阳性率明显增加,且无癌大鼠p-JNK1检出的时间较出癌大鼠早;半定量分析表明无癌大鼠肝组织p-JNK1活性较同期出癌大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增强,在实验第46周及58周时尤其明显(P<0.01)。结论 在AFB1诱导肝细胞癌的过程中JNK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起到抑制HCC的作用,如JNK信号通路激活时间较早、强度较大可阻止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u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AFB,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大鼠肝癌(HCO)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5只)、AFB1+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大鼠HCC过程中,分别于第13周、33周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动态检测肝组织中IGF-Ⅱ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原发性HCC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发生率为29.4%(5/17);对照组为0(o/16)。AFBl+EGb761组HCC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0.05)。AFBl+EGb761组肝组织IGF_2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扮平在第53周及73周较AFB1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l致大鼠HC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 (AFB1)诱发大鼠肝癌(HCC)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5只)、AFB1+ 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大鼠HCC过程中,分别于第13周、33周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实验至第73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动态检测肝组织中IGF-Ⅱ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原发性HCC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发生率为29.4%(5/17);对照组为0(0/16).AFB1+EGb761组HCC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0.05).AFB1+ EGb761组肝组织IGF-2 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在第53周及73周较AFB1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1致大鼠HC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4g讨MCM7基因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70只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50只)和对照组(20只),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纽则给予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33和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CM7rn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44.1%(15/a4),对照组为0(0/16),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093,P〈0.001。随着大鼠肝癌的形成,MCM7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AFB1组第53和73周显著高于第13和33周,F值分别为55.632和207.253,P值均〈0.001;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表达较低且变化不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FB1组第5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7%且以弱阳性为主,第7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且多为强阳性,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比其他时间点的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MCM7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的形成逐渐上升,且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最高,MCM7有可能是参与肝癌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71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FB1组、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前2组予AFB1造模,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在造模的期间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喂食大鼠。于实验第14、28、42及55周给予留取静脉血并予肝活检并于第64周全部处死大鼠,观察大鼠AFP的变化及肝脏γ-GT灶发生情况。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大鼠血清AFP以及肝组织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均显著低于AFB1模型组(P=0.000)。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减少AFB1诱发大鼠肝脏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延缓延缓血清AFP的升高,具有明显抑制AFB1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Feng ZB  Chen G  Su JJ  Cao J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9):662-665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细胞肝癌(HCC)不同发生发展阶段中存活素(survivin)基因的表达状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HCC不同时期survivin的表达。结果黄曲霉毒素(AFB1)诱发大鼠HCC形成的最早时间在第46周,46周后,实验组存活的大鼠HCC发生率为54.9%(28/51),58周存活的大鼠HCC发生率为64.9%(24/37)。实验组HCC、癌旁肝组织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1.7%和5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应的大鼠,在46周之前及无肿瘤形成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无survivin蛋白表达。58周时,大鼠HCC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无肿瘤形成大鼠和正常对照肝组织(P均<0.01);相应癌旁肝组织亦明显高于同期无肿瘤形成大鼠和对照肝组织(P均<0.01);HCC与癌前活检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20、36和46周时,有肿瘤形成大鼠活检肝组织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期活检肝组织比较,survivin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survivin基因在HCC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对HCC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检测HC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能对HCC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韦薇  李瑗  苏建家  曹骥  欧超  杨春  班克臣  岳惠芬 《肿瘤》2006,26(2):123-126,138
目的:观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mRNA和蛋白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树的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对其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和对比,探讨CuZn-SOD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以及这些动物癌发生前自身的活检肝组织和相应对照组织中CuZn-SOD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且在35例人肝癌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结果:CuZn-SOD mRNA和蛋白在树鼩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低于癌旁及癌前组织,也明显低于实验组虽经AFB。处理但最终未发生肝癌的动物以及正常对照动物的同期活检肝组织。人肝癌组织的CuZ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与树鼩相似,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并且分化较低的肝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更显著。结论:CuZn-SOD可能是肝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之一,它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3.
HBVx转基因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微阵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x)和黄曲霉素(AFB1)在诱发肝癌中的分子机理。方法:用Atlas^TM cDNA表达阵列方法比较研究HBx基因转基因小鼠HBVx基因整合(+)和(-)的小鼠肝组织,以及转基因小鼠经AFB1一次攻击的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经HBVX基因整合(+)的小鼠肝组织的DNA修复基因,药物代谢酶基因以及应激反应的效应因子的cDNA基因表达谱显示了明显的变化。实验结果提出出现变异的30个cDNA基因表达谱中29个(96.7%),与X基因的整合相关及17个(56.7%)与AFB1的攻击有关,结论:HBF对宿主的感染,可能通过改变DNA修复系统和药物代谢酶系统来影响机体对AFB1的致癌敏感性,从而提高AFB1对肝组织的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DLK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5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实验组(35只)和空白对照组(20只),用AFB1诱发大鼠肝癌并建立大鼠实验动物肝癌模型。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大鼠肝癌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DLC1、ASC、p16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分析4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实验第52周可见大鼠肝脏发生典型的肝癌病理学改变,实验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成功。MS-PCR技术检测显示在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分别为83.3%、93.3%、86.7%和10.0%,在大鼠正常肝脏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4.3%、35.7%、21.4%和85.7%,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显示4种基因甲基化均为阳性。结论 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基因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DLK1基因启动子呈低甲基化水平,提示 DLC1、ASC、p16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与大鼠肝癌发生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发大鼠致肝癌的可能机制及其阻断肝癌分子机制的可变剪接事件。方法 构建AFB1诱发大鼠致肝癌模型,提取大鼠肝组织总RNA,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大鼠肝组织进行RNA-seq测序,以大鼠基因组数据为参考,纳入目前已知的具有多种可变剪接存在的332个参考基因,鉴定和分析大鼠基因组的可变剪接基因,并对具有差异表达的可变剪接基因进行GO分类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富集分析。结果 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未成癌组与对照组有18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刺激反应功能上;成癌组与对照组有37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刺激反应和细胞增殖调节功能上;成癌组与未成癌组有32个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调节功能上。成癌组发现7个与细胞增殖调节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发生异常,其中成癌组、未成癌组和对照组IgfI、Carm1、Tcfe2a基因的可变剪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IgfI、Carm1、Tcfe2a基因的可变剪接改变可能在AFB1诱导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豪  孙桂菊  屠红  金晏  许丽  钱耕荪 《肿瘤》2005,25(2):128-13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和黄曲霉毒素诱发小鼠肝癌过程中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两因素协同致肝癌的机制.方法用BiostarM-40s微阵列芯片比较研究HBVx组、AFB1组和(AFB1 HBVx)组的肝组织基因表达谱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各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各实验组上调与下调的基因数目分别为(AFB1 HBVx)组69项;AFB1组101项;HBVx组35项;其中与代谢酶相关的基因有18项表达发生改变,分别为(AFB1 HBVx)组13项(13/18,72%);HBVx组4项(4/18,22%);AFB1组8项(8/18,44%).结论小鼠受到HBV X基因和AFB1双重攻击后,其体内的GST、EPHX和UDPGT等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BVx组和AFB1组.HBV与AFB1协同致癌的分子机制很可能与两者引起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黄曲霉素(320μg/kg/天×2周),N-2-乙酰氨基芴(0.02%混入饲料中喂饲2周)以及部分肝切除等联合处理可在8周内诱导SD大鼠出现肝癌癌前病变。若在诱癌过程中同时饲以Ge-B2(300μg/kg/天,每周 4天)共8周,或诱癌处理前,先按上述Ge-132用量喂饲两周,再在诱癌处理过程饲以上述量Ge-132,直至实验终结,共10周。加锗组见动物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体重净增重与阴性对照相近,比之未加锗组显见增高;肝癌前期病变程度减轻;肝癌标志酶GST-P与r-GT表达减弱。提示锗对于化学诱导肝癌有明显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金蒲抑瘤片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致肝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高剂量、低剂量和对照组。用AFB1处理各组动物,高、低剂量组大鼠在接受AFB1期间分别喂含量为9.3和2.3g/kg的金蒲抑瘤片混合饲料,对照组喂基础饲料。8周后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动物肝组织内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γ-glu-tamyltranspeptidase-positive hyperplastic livercell,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结果高、低剂量金蒲抑瘤片均能减少AFB1诱发的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高、低剂量组的数量分别为0.90和3.72个/cm2,均低于对照组6.10个/cm2,抑制率分别为85%和39%,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7,P=0.028。高、低剂量组的大小分别为0.24和1.94mm2/个,均低于对照组2.36mm2/个,抑制率分别为90%和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蒲抑瘤片有减少AFB1诱发大鼠肝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的作用,而高剂量金蒲抑瘤片的减少趋势更强。  相似文献   

20.
吴玮  姚登福 《浙江肿瘤》1999,5(2):74-76
(目的)探讨鸟嘌呤酶(GUA)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动态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以2-FAA喂饲SD大鼠,观察大鼠肝细胞同伤到癌变过程中血清及肝组织中的GUA的活性变化。(结果)在鼠肝细胞发生变性至肝组织全数为时,各实验组务清及肝组织中GU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UA第二周开始升高,以后酶活性持续升高,但肝癌鼠GUA的动力学常数(Km值)与正常鼠的GUA相比,未见异常改变,(结论)胞浆酶GUA为肝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