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和胎盘的Fas与FasL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子痫前期(PE)患者与正常孕妇血清和胎盘Fas/FasL的表达,探讨Fas/FasL系统的表达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子痫前期患者和39例正常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Fas和sFasL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胎盘Fas和FasL的蛋白含量.结果:子痫前期组血清sFas水平(2.11±0.95)mg/L高于正常对照组(1.57±0.60)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 子痫前期组血清sFasL水平(4.43±1.90)μg/L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48±1.53)μg/L,P<0.01;两组胎盘中均测得Fas及FasL蛋白表达,但二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Fas和FasL的改变与PE相关,血清游离Fas和FasL增高对子痫前期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Fas/FasL的异常表达导致妊娠免疫耐受不当可能是P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9例各种病因急性肝衰竭患者sFas、sFasL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sFas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肝衰竭轻重程度相关,监测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由Fas/FasL系统介导的肝细胞调亡可能在急性肝衰竭疾病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可溶性Fas、FasL变化及其监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 检测和比较分析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sFas、sFasL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sFas、sFasL含量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as、sFasL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癌栓形成与否无关(P>0.05).结论:Fas/FasL系统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归扮演重要角色,外周循环血液sFas、sFasL水平可作为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癌细胞转移的辅助衡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有关肺癌Fas/FasL系统的研究多局限于肺癌组织原位,而对于其可溶性形式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L(sFasL)与肺癌的关系尚缺乏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肺癌血清中sFas与sFasL手术前后的水平及与正常人群的比较,初步探讨sFas和sFasL在肺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肺癌免疫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所表达的Fas/FasL与血清sFas/sFasL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对47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5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及57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率、膜性Fas/FasL表达和血清sFas/sFasL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与无症状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增高,膜性Fas表达率升高,而FasL表达率则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F=6.13~15.34,q=4.02~32.10,P<0.01);血清sFas含量升高,sFasL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F=7.30、4.20,q=6.19~42.35,P<0.01).无症状HBV携带组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体内依赖Fas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失去杀伤性识别作用,对淋巴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肿瘤细胞获得异常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及FasL(sFasL)含量变化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关系,以确定血清sFas及sFasL含量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78例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浅表性膀胱癌54例,浸润性膀胱癌24例;G1期20例,G2期39例,G3期19例)术前、术后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sFas和sFasL的水平。观察血清sFas和sFasL含量的变化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膀胱癌组术前血清中sFas和sFasL含量分别为(18.53±1.74)、(13.46±1.57)μg·L-1,明显高于术后及对照组[(7.03±1.54)、(4.38±1.23)μg·L-1及(5.98±1.36)、(3.42±1.03)μg·L-1](均P<0.05)。膀胱癌组术后血清sFas和sFas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含量均显著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P<0.05);膀胱癌G3期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含量均显著高于G1、G2期患者(均P<0.05)。结论 血清中sFas和sFasL水平可能成为膀胱癌患者病理特征判断以及治疗过程中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重型肝炎血浆置换前后可溶性Fas与FasL水平变化进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方法:对135例2000年11月至2005年1日住院的病毒性肝炎乙型重型患者进行基础治疗,血浆置换等方面的治疗并通过标本采集与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PE术前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sFas、sFasL和sFas/sFas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随PE治疗次数增多,A组的血清FasL、sFasL水平显著性下降,而B组血清FasL、sFasL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适当增加血浆置换量、延长PE治疗时间,如持续缓慢地进行PE治疗,或缩短治疗间歇期,能下调血清sFas、sFasL水平,保持sFas/sFasL合理比值,可有效提高重肝PE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水平,探讨其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以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利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外周血sFas和sFasL浓度,比较两组之间sFas和sFasL浓度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sFas、sFasL血浆浓度分别为(8.45±1.07) ng/L和(2.22±0.41) ng/L,较对照组的(2.72±0.95) ng/L和(0.48±0.17) ng/L明显升高(均P<0.01).且随着血肿体积增大,sFas、sFasL血浆浓度也相应增高.结论 sFas和sFasL可能参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等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应用PGE1等治疗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含量,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各种慢性乙型肝炎(包括重型肝炎,重度、中度和轻度乙型肝炎)的血清sFas及sFasL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和P<0.01)。PGE1等治疗后,重型、重度、中度和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及FasL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PGE1等治疗可能具有抑制Fas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mRNA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水平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20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28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2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20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mRNA水平,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sFas的水平。结果以上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水平分别为(49.6±10.8)%、(43.0±9.1)%、(70.4±7.02)%和(59.9±4.02)%,Fas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22±0.19、1.20±0.16、1.74±0.17和1.50±0.10,肝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乙肝和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sFas水平分别为(2.06±0.98)μg/L、(3.18±1.60)μg/L、(2.23±1.12)μg/L和(1.11±0.49)μg/L,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mRNA水平的高低和血清中sFas水平的变化可能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sFas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入选的9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7例)的外周血sFas和sFasL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随访期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各组sFas和sFasL水平的梯度差异一致。结论:sFas和sFasL的升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映斑块不稳定的指标之一,其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测定丙型肝炎患及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血清可溶性Fas/可溶性Fas配体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无症状丙型肝炎病毒携带45例,重症丙型肝炎患31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20例血清可溶性sFas,sFasL水平。结果:与无症状丙型肝炎病毒携带比较,重症丙型肝炎患肝细胞膜上有FasL表达且血清sFas、sFasL增高,其差异有显性意义(P<0.01),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患sFas增高,sFasL水平则降低,其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血清sFas与sFasL水平与重症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甲状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Fas受体(sFas)、可溶性Fas受体配体(sFasL)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拟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 d以及术后1 d采集所有受试者的静脉血10 ml,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VEGF、sFas、sFasL mRNA表达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后患者血液样本中VEGF、sFas、sFasL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2)、(0.38±0.02)、(0.37±0.02),显著低于手术前的(0.76±0.01)、(0.60±0.04)、(0.59±0.04)(均P<0.05)。手术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173.29±16.93)pg/ml、(0.57±0.01)ng/L、(1.39±0.03)ng/L,显著低于手术前的(321.28±24.82)pg/ml、(2.71±0.02)ng/L、(3.41±0.32)ng/L(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甲状腺癌患者血液中VEGF、sFas、sFasL mRNA水平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可显著下调甲状腺癌患者的VEGF、sFas、sFasL mRNA表达水平,同时下调IL-6、IL-8、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L(sFasL)、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及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2例CHC患者及40例无偿献血者,测定血清sFass、FasL、AST及m-AST水平。结果 CHC患者sFass、FasLs、Fas/sFasL、m-AST及m-AST/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CHC患者血清sFas、sFasL及m-AST/AST值与病情呈正相关(=0.724、0.687、0.631,均〈0.05)s,Fas/sFasL值及m-AST/AST值与病情呈负相关(=-0.527、-0.6308,〈0.05)。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肝脏疾病患者的sFass、FasL及m-AST活性,对于鉴别CHC轻重,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 (soluble 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 Ligand,sFasL)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明显低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血清sFas浓度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分型和疗效相关。血清sFasL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中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A患者血清sFas水平降低,可作为反映AA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sFas、sFasL和sIL-2R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DCM)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30例DCM患者(DCM组)和22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 血清sFas和血清sIL-2R平均水平,DCM组[(1718.50±119.57)ng/L、(855.00±78.0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259.74±143.22) ng/L、(632.64±94.82)ng/L],有显著性差异.在DCM组中,血清sFas和血清sIL-2R平均水平随其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Ⅰ~Ⅳ)升高而增高.DCM组sFasL平均水平[(165.31±138.99) ng/L]与对照组[(169.85±149.63) n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CM组血清sFas水平与sIL-2R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DCM患者血清sFas、sIL-2R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与DCM有关.血清sFas可能通过维持自身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心肌细胞凋亡而导致DC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鑫  魏平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8):138-141
目的 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可溶性Fas/FasL(sFas/sFasL)的表达,研究B淋巴细胞Fas受体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标记的B淋巴细胞及Fas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Fas/sFasL的水平。结果 RA组血清及关节液sFas/sFas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RA组外周血Fas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1),CD20+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Fas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RA中sFas、sFasL表达升高,可能通过抑制致病淋巴细胞凋亡,促进RA发病;RA发病中T/B淋巴细胞比例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升高而B淋巴细胞Fas表达降低,可能是由sFas/sFasL升高引起。  相似文献   

18.
曹洁 《广西医学》2022,(5):491-495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及其配体(sFasL)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89例CHF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心功能Ⅱ级,n=32)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心功能Ⅲ~Ⅳ级,n=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sFas水平、sFasL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NT-proBNP),并分析血清sFas、sFasL水平与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Fas、sFasL水平与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重度心力衰竭组的血清sFas、sFasL水平较轻度心力衰竭组升高(均P<0.05);血清sFas、sFasL水平均与血清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性(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水平与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Fas、sFasL水平预测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52,两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6。其中...  相似文献   

19.
尉峰  张雪娥 《中国医疗前沿》2011,6(6):54+93-54,9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可溶性Fas(sFas)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及心衰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测定65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sFas配体(sFasL)水平,分析sFas与心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 sFas水平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相一致,心功能越差,血浆sFas水平越高,高血浆sFas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Fas的检测水平与心衰心功能分级呈明显正相关性,检测Fas/FasL系统的表达水平可间接作为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20.
Fas是Ⅰ型跨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Fas配体(FasL)是Ⅱ型跨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Fas和FasL均有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在有炎性反应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害时可在血浆中检测到可溶性Fas(sFas)和/或可溶性FasL(sFasL)的升高[1,2].本文旨在比较在体外循环(CPB)或非CPB下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手术后血浆sFas和sFasL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