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108个汉族癫癎家系的遗传模式及其临床特征。方法用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结合系谱分析对108个癫癎家系的遗传方式进行调查,同时按遗传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其表型及其临床特征。结果共调查108个癫癎家系的2919个家庭成员。共发现2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19个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家系,5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另有14个家系为非孟德尔遗传模式。2个家系符合家族性颞叶癫癎,1个家系符合具有不同病灶的家族性部分性癫癎。108个家系中共有患者537例(已死亡67例),其中复杂部分性发作45例,单纯部分性发作12例,部分继发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213例,强直性发作13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54例。结论重庆地区和四川省的汉族癫癎家系有多种不同的遗传模式。不同家系、同一家系中的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表型或预后。应特别关注家族性颞叶癫癎、具有不同病灶的家族性部分性癫癎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癎(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NFLE)是以夜间丛集性短暂运动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癫癎综合征,儿童期起病并在成年后持续存在,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一般正常,多表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又被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癎(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ADNFLE).  相似文献   

3.
<正>以往部分性癫癎常被认为是一种症状性癫癎,但随着1995年Ottman等[1]用连锁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具有听觉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性癫癎家系的致病位点,及随后更多部分性癫癎家系的致病位点被定位,改变了人们对部分性癫癎病因的认识。通过对部分性癫癎家系的遗传学研究及对相同症状散发病例的筛查,发现基因变异在某些部分性癫癎的发病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癫癎、震颤伴共济失调的临床特征并排除已知的致病基因。方法对可追溯6代130人的一家系的30名成员(包括11例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通过查询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及表型鉴别、突变筛查和连锁分析验证方法排除已知致病基因;采用模拟连锁分析软件对该家系进行评估。结果该家系患者临床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癫癎发作、震颤、肌阵挛小脑协调障碍和锥体束征。通过3种方法排除了已知基因致病可能,模拟连锁分析显示重组率为零时LOD值为6.03。结论该家系可能为尚未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癫癎、震颤伴共济失调综合征,模拟分析证实它可为连锁分析提供足够的遗传信息,为定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个GEFS+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先证者中男7例,女2例;起病年龄1~3岁;发作类型均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其中,1例为GTCS,4例为热性惊厥(FS),4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FS+)。脑电图检查示6例有典型疒间样波,1例有θ波,2例无异常。9个GEFS+家系184人中共有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男性发病比率(34.4%)明显高于女性发病比率(14.3%)(P<0.05)。其中,2例为GTCS,39例为FS,4例为FS+。家系系谱图分析显示,17例患者(37.8%)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8例患者(62.2%)父母不发病或发病情况不详,但其近亲中至少有2例或以上患者。结论 GEFS+的脑电图不一定有异常波。GEFS+具有遗传异质性,本组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不完全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面性癫(癎)苘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河南两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 首先对2个GEFS+家系的先证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及体格检查,建立完善的家系图谱和详细的临床资料,按照国际分类法对癫(癎)苘发作和癫痫综合征进行分类,最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个家系共43名成员(2名已去世),受累者共13例(1例去世),其中男5例(1例去世),女8例.发作起始年龄均在儿童期.受累者中表现为热性惊厥(FS)者7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者2例,FS+伴失神发作1例,FS+伴复杂部分发作1例,家系A中先证者没有热性惊厥病史,主要表现为失神发作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结论 GEFS+具有表型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常见表型为FS和FS+.GEFS+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癫茼综合征,多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7.
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CT)是最常见的特发性儿童癫(癎)综合征.传统观点认为典型的BECCT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5岁前和15岁以后外显率降低,但近来的双生子研究认为其病因超出了传统遗传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合并癫■(FCMTE)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遗传学特点,探讨潜在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例FCMTE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检查资料,并对先证者及其家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FCMTE患者(先证者)为男性,39岁;因"四肢震颤14年,发作性意识丧失10年,加重2个月"收入院。先证者家系中连续3代亲属中有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震颤及癫■发作。电生理检查可见皮质来源的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先证者LGI1基因存在杂合变异,其堂兄及大伯未见此变异位点。结论 FCMTE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成年起病,常以震颤为首发症状,伴或不伴癫■发作。LGI1基因可能不是FCMTE致病基因,FCMTE的致病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48名癫癎患儿停止抗惊厥治疗长期随访的结果,从统计学上阐明与复发密切相关的若干因素.148名儿童确诊为癫癎的儿童,并接受治疗和随访.每个患儿治疗前均发作1次或多次,多数持续治疗至少4年.以临床表现为主将发作分为:大发作、乍克生氏癫癎、精神运动性、单纯性发热、小发作和肌阵挛.具有1个以上癎性发作类型者为"复合性"癫癎.结果随访15年有112例(76%)发作停止,36例(24%)复发.112例停药后5例复发,148例中有41例(28%)复发.统计资料表明,复发与种族、性别、年龄、家族史、发作时年龄、癫癎严重程度、脑电图有无异常无明显关系.复发与停止治疗的年龄有关.青春前期男孩复发率较低,但与青春期男孩无显著差异.青春前期女孩复发率与青春期女孩相同.10名复发女孩中8例停药时年龄大于16岁,显著高于"复合性"年龄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3个汉族家族性PKD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结果3个家系共有患者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起病年龄1~10岁,发作由运动诱发,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持续时间在30s以内。查体未见异常,无明显智能障碍。发作次数10~50次/d,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减少,卡马西平可完全缓解症状。家系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家系中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比女性严重,未经治疗时,女性患者症状自然缓解的年龄比男性患者早。结论家族性PKD的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临床及遗传上可能存在异质性。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比女性严重,可能与不同种族的遗传异质性有关。女性患者比男性症状轻,自然缓解年龄早,可能导致多数女性患者不完全外显,使得女性发病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方法对6个中国汉族PKD家系共122名成员进行随访,包括患者2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结果本组6个家系共有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男:女=2.25:1)。患者发病年龄为4~30岁,均以突然运动诱发,表现为肢体的不能控制的肌张力障碍、舞蹈、投掷样动作等,每次发作约持续几秒到十几秒,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1min,平均每天发作数次,不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均无阳性发现。多数患者可自然缓解,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6个家系中4个家系有连续2代以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个家系只有一代患者,且均为同胞兄弟/姐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家系内比较,发现4个显性遗传家系均有子代较父代发病年龄提前、发作频率增加、病程延长等现象,提示存在遗传早现(anticipation)。结论PKD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heterogeneity)。中国汉族人群中显性遗传的PKD家系存在遗传早现现象。  相似文献   

12.
夜间发作性额叶癫 (nocturnalfrontallobeepilepsy ,NFLE)是以夜间丛集性短暂运动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癫综合征 ,儿童期起病并在成年后持续存在 ,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一般正常 ,多表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 ,又被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发作性额叶癫 (autosomaldominantnocturnalfrontallobeepilepsy ,ADNFLE)。2 0世纪 70年代Pedley和Guilleminault描述了见于十多岁儿童和年轻人群的异常睡眠相关性攻击性行为 ,认为是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的一种形式 ,并称之为发作性夜间漫游(episodicnocturnalwanderings,ENW ) ,也被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家族性特发性震颤(familial essential tremor,FET)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分子遗传学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个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结果 6个家系共32例患者,男22例,女10例,发病年龄25~71岁,其中家系A中有2例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系B与C中各有1例伴听力下降.除F外的5个家系有连续2代以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有遗传早现现象.家系F只有一代患者,但3名同胞均患病.结论 FET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存在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迄今已发现FET存在多个遗传位点,但尚未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多种癫癎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H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儿童期发病,表现为多种形式癫癎发作,特殊的体貌特征、骨发育畸形,检查发现低血钙、血甲状旁腺素升高、颅内多发钙化灶.经过钙剂、抗癫癎治疗后癫癎发作得到控制.结论:PHP常于儿童起病,除PHP症状外,可合并多种癫癎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定位分析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依据家系图、临床表现、神经肌肉电生理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采用16个基因位点的37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标记方法进行连锁分析,以覆盖目前已经发现的20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亚型的16个致病基因位点.结果 所选择的37个STR标记均发生扩增反应,每一基因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受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3例患者在17p11.2-p12、1q22、16p12.3-p13.1、10q21.1、1p36.2、3q21、12q23、7p15、8p21、7q11-q21、12q12-q13、8q13-q21、12q24.3、10q24、19p12-p13及1p34-p35共16个基因位点的单倍体型均不存在等位基因共享,且家系所有成员致病基因均与16个已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致病基因位点不连锁.结论 研究过程中每一基因位点所用STR标记为2~3个,基本可以排除染色体互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诊断依据充分;根据欧洲神经肌肉病中心制汀的确诊标准,可排除为已知类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推测为一新型腓骨肌萎缩症致病基因所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们收治的6个GEFS+家系资料,详细调查及建立家系图谱,并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总结分析。对各个家系的临床发作和癫综合征进行分类。结果 6个家系共106名家系成员接受调查,结果发现受累患者41例,符合GEFS+临床表型患者37例(死亡1例),男19例,女18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5);表现为热性惊厥(FS)者25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者7例,FS+伴失神发作2例,FS+伴局灶性发作2例,FS+伴肌阵挛1例。结论 GEFS+是一种常于儿童时期起病的癫痫综合征,常见表型为FS和FS+,少见的表型为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局灶性发作等。GEF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性癫痫(FCMT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FCM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家系的临床特点、遗传特征。结果 8例FCMTE患者,连续3代发病,男女均受累,均30岁以后起病,先后出现震颤、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其中,5例伴头痛,6例有肢体震颤,4例有情绪焦虑,1例有共济失调症状。8例均于30岁以后癫痫发作,呈强直-阵挛发作。4例刺激左右正中神经记录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可见巨大电位,未见C-反射。结论 FCMTE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发生于成人,表现为四肢末端细微震颤、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光刺激、情绪激动或惊吓时可诱发。服抗癫痫药有效,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饮酒无效,为非进展性病程。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肌阵挛或震颤来源于大脑皮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遗传有关且多数人认为其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作者在广东多年的遗传病临床实习带教中,观察到许多高血压家系特征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为相似。 目的:探讨家族性高血压的遗传方式。 方法:采用家系分析、Smith无偏差校正法、多基因分析法对广东药学院4个附属医院以及广东地区8所县医院的高血压有关专科就诊的具有家族史、24~88岁的高血压患者及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分析。 结果与结论:调查的215个核心家系的1326人中,总同胞数为914人,男483人,女431人,其中患者442例,男230例,女212例。亲属的患病率为442/914=0.483 6,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理论值0.5接近(P > 0.05)。男性患病率为230/442=0.520 4,女性患病率为212/442=0.479 6,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发病机会均等这一理论假设。215个核心家系中的211个核心家系其高血压的遗传方式支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多基因分析可知本研究中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观察值为63.63,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期望值65.79最接近,并与多基因遗传的期望值11.47相差甚远。因此,多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家族性高血压遗传方式支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调查结果提示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有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又有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提示有家族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为高危人群,注意预测亲属的发病风险,对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TSC是神经皮肤综合征中相对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征可出现脑、皮肤、周围神经、肾等多器官受累,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癎)发作和智能减退.癫(癎)是最常见的、严重的且对治疗耐受的疾病之一.既往抗癫(癎)发作治疗主要控制性发作症状,减少癫(癎)发作的频率和(或)减轻发作程度但...  相似文献   

20.
作者于1970~1971年期间观察了因脑震荡住院的102例16岁以下儿童患者,其中有5例出现癫癎持续状态。他们过去未发现有癫癎病史,亦无癫癎的家族史,发作均在外伤后两小时内出现。其中有2例并有急性硬膜下小血肿,进行了手术治疗。所有患儿伤情均不严重,经过及时地应用抗痉挛药物等治疗后,发作停止,神志恢复,神经系体征也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