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强迫障碍患者的共病人格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共病轴Ⅱ人格障碍的情况。方法:对44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中OCD临床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部患者,应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4版(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进行筛查。对筛查阳性者再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结果:36名患者PDQ+4筛查阳性,阳性率为82%。36名阳性患者中有32名OCD患者同时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73%(32/44),其中57%(25/44)的被试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共病率最高的3种人格障碍为C组的强迫型(64%)、回避型(57%)和A组的偏执型(21%)。结论:强迫障碍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共病率,其中共病率最高的为C组的强迫型和回避型。  相似文献   

2.
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的诊断经常与其他精神障碍特别是强迫症(OCD)的诊断存在着界限上的争议。本文通过对OCPD和OCD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共病、神经生物学及对药物治疗的预后上的特殊关系进行文献复习,进而讨论OCPD和OPD是否存在一种谱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共病人格障碍的情况。方法:对127例符合DSM-IV轴I焦虑障碍的患者进行了DSM-IV轴II人格障碍的诊断评估,并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疾病严重程度(CGI-SI)、社会功能缺陷(SDSS)等评定。结果:①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为73.2%;②共病者焦虑障碍的发病年龄更早(P<0.01),焦虑障碍病程更长(P<0.05),疾病更加严重(P<0.01),其焦虑、抑郁水平更高(P<0.05;P<0.05),社会功能更差(P<0.01)。结论: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4.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Ⅳ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I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 x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 X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 x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患者共病轴障碍的情况。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半定试检查OCD患者共病轴障碍。结果 OCD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率为41%(18/44),OCD与其中的重性抑郁障碍(心境障碍的亚分类的一种)的共病率较高,为32%(14/44);OCD与其它的焦虑障碍共病率为27%(12/44),OCD与其中惊恐障碍伴/不伴广场恐怖(焦虑障碍的亚分类的一种)共病率较高,为11%(5/44)。结论 OCD可以与轴I障碍共病,其中OCD与重性抑郁障碍共病较常见,OCD与其它焦虑障碍的共病亦较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OCD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躯体虐待外,伴有人格障碍组的CTQ-SF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50/32.54,49.63/36.30,55.84/32.32,51.03/34.76,52.72/34.32,P〈0.01)。不伴有人格障碍组则只有情感忽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28.25,P〈0.05)。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共病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童年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而“纯粹OCD”患者则受到较多的情感忽视。  相似文献   

7.
社交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评估手册(PDA)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分别对5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40例强迫症患者和4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测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共病率较高,社交焦虑障碍组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得分和PDA总分明显高于强迫症组和广泛性焦虑症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人格五因素(FFM)特征。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 4在44例被试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NEO-PI-R对所有被试做人格测查并与全国12个城市正常成人NEO-PI-R分比较。结果:44例OCD患者中有32例同时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共病率为72.7%。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组的FFM特征为高神经质(67.9±7.7),低外向性(39.0±10.3)、低顺同性(42.6±7.7)和低严谨性(39.3±12.4),开放性正常(45.6±8.8)。OCD不伴有人格障碍组除开放性维度(38.3±13.4)较低外,其余四个维度均正常。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患者除了高神经质、内向以及严谨性较差外,人际关系方面信任感、坦诚性和利他性也较低,体现了人格障碍患者核心的人格特征。OCD不伴有人格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兴趣狭窄,缺乏好奇心,不适应变化,保守等人格特质,却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心理门诊人格障碍共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人格障碍访谈问卷SCID-II(第2版)在我中心进行人格障碍的共病调查。方法:对125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量表评定及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1)71例(56.8%)符合至少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抑郁型、偏执型,人均患有1.62种人格障碍;(2)人格障碍在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中的共病率在44%-56%之间,均以C组人格障碍最常见。结论: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相当普遍,SCID-II(第2版)基本适用于中国人人格障碍的共病调查。  相似文献   

10.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估强迫症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强迫症患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使用SCID—Ⅱ对47例强迫症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结果:61.7%的强迫症患者至少符合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34%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的人格障碍;强迫症患者中员常见的人格障碍为强迫型、回避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患者的性别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对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强迫症与人格障碍常有共病现象,强迫型人格障碍同强迫症具有特殊关系,今后在强迫症的生物学研究中应考虑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与焦虑抑郁、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47名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评估其防御方式,同时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其焦虑抑郁状态,并以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估近一周的社交职业功能水平。结果:①惊恐障碍组不成熟防御方式总分、投射、分裂、退缩和躯体化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间型防御方式总分、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和交往倾向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惊恐障碍组成熟防御方式总分、幽默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②惊恐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方式总得分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r=-0.357,P〈0.05),交往倾向得分与功能大体评分呈负相关(r=-0.384,P〈0.01).结论:惊恐障碍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方式增多,使用成熟防御减少。  相似文献   

12.
强迫症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 :对强迫症 (OCD)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OCD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各6 0例 ,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 (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结果 :病人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 4 .6 4± 0 .72和 4 .6 9± 1.0 7)显著高于正常组 (分别为 4 .34± 0 .5 8和3.86± 0 .98) ,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 (5 .32± 1.4 4 )显著低于正常组 (5 .80± 0 .81)。病人组EMBU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组 ;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组。OCD患者神经质标准分 (N)显著高于对照组 ,外向标准分 (E)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病人组EMBU的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与中间型和或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与EPQ的E分以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与N分均显著正相关。结论 :OCD患者过度应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 ,并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和患者个性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缓解期重性抑郁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症(MDD)和心境恶劣障碍(DD)患者在人格维度、人格特质水平及人格模型及人格障碍倾向性方面的特征。方法:采用NEO-PI-R个性调查表及人格诊断问卷(PDQ^ 4)对58例MDD和57例DD患者及115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MDD和DD在NEO-PI-R的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外向性、严谨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DD患者的神经质分高于MDD患者,MDD患者的顺同性分高于正常组;在30个特质层面上,MDD和DD与正常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DD患者的N1(焦虑)、N4(自我意识)分明显高于MDD患者,E4(热情性)、A1(信任感)分明显低于MDD患者;MDD和DD在PDQ^ 4的边缘型(BDL)、回避型(AVD)、抑郁型(DEP)、分裂性(SZD)、偏执型(PND)、强迫型(OBC)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DD患者在分裂型得分明显高于MDD患者,在表演型(HST)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MDD和DD的人格特征既有共同的之处,也存在差异。两者均伴有人格障碍,但DD患者比MDD患者人格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以下简称持续疼痛障碍)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持续疼痛障碍组(70例)和正常对照组(60例),入组时填写防御方式问卷(D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①病人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4个因子得分突出;在“成熟防御机制”的维度上,病人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②病人组神经质评分(N)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内-外倾评分低于对照组。③患者LES的总分及频次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社会支持分比对照组低。结论: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缺乏、个性缺陷和不适当的防御机制在持续疼痛障碍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偏常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4版(PDQ+4),大五人格问卷(NEO)简版,对2227名大学本科和高职院校学生施测,分析大学生偏常人格的检出率,比较不同分组大学生的人格差异。结果:1大学生人格偏常检测的阳性率最高为回避型人格障碍(27.0%),最低是反社会人格障碍(6.1%),同时具有3种以上人格偏常比例最大(26.9%);2多种人格偏常在性别、家庭结构、家庭收入,父母亲文化中均有显著性差异;3人格偏常阳性组与非阳性组在NEO的神经质(t=-15.22,P0.01),随和性(t=2.54,P0.05)和尽责性(t=-2.44,P0.05)3个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格偏常大学生在大五特质中的神经质,随和性和尽责性维度上与人格正常大学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有无遗传史的强迫症患者心理及生物学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强迫症的家族遗传倾向及生物和文化因素对其发病的作用。方法 :采用家族史法调查强迫症先证者家属中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按家族史有无进行分组 ,并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 (生活事件量表、DSQ、MMPI、HAMD、HAMA)、脑SPECT检测以及血小板 5 -HT、血浆PRL与皮质醇水平的测定。结果 :强迫症患者 1/ 2具有阳性家族史 ,阳 /阴性家族史亚组间血 5 -HT、PRL、皮质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 ;阴性组采用中间型防御机制多于阳性组 (P <0 .0 5 )。结论 :强迫症为一种家族传递性疾病 ,家庭或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发病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违法劳教群体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章年期被虐待经历的情况。方法:先用PDQ+4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做半定式查询确定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章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被虐待经历。结果:劳教人员B群人格障碍组的章年期躯体和情感虐待性经历较对照组严重(P〈0.05)。性虐待、躯体和情感忽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住反社会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其他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发现五种形式的虐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违法人群中,多种人格障碍共病的个体童年期受到的虐待较非人格障碍者严重。  相似文献   

18.
焦虑症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研究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特点及关系,从而针对其防御方式及人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焦虑症患者和正常人均31名,对他们以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试.结果 ①焦虑症患者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N分高于正常人(P<0.01);②焦虑症患者的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正常人(P<0.01),而升华和幽默等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正常人(P<0.01);③焦虑症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N分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焦虑症患者情绪不稳定,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且情绪不稳定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因此,应依据其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