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接收的96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人数分别为46例和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和HBV-DNA水平。结果阳性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9.13%,明显高于阴性组的21.7%,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组中HBV-DNA高水平患者的数据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患者应用抗结核治疗会引起患者肝功能损伤,且HBV-DNA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采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抗结核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护肝治疗+抗结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HBV-DNA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肝损害而停止抗结核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防止乙肝病情的加重,从而明显减轻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过程中出现的肝脏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活动性肺结核并已接受3个月以上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病例115例为病例组,以17例HBsAg阴性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HBsAg阳性组出现肝损害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建伟  喻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113-7113
目的 观察利福喷丁对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影响.方法 利用福喷丁和利福平治疗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利福平较利福喷丁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HBsAg阳性患者病毒复制量与利福喷丁对肝功能的损害无关.结论 利福喷丁肝功能损害程度低,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时比阴性者更易发生肝损害,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病毒复制量与肝损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辅以抗病毒及护肝治疗的效果。方法将54例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HBV-DNA 104~107拷贝.mL-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抗病毒组28例,采用抗结核+抗病毒+护肝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抗结核+护肝治疗。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抗病毒组肝功能异常5例(26.08%),对照组肝功能异常8例(34.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抗病毒组ALT、AST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停药率为17.39%,抗病毒组停药率为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时抗病毒组HBV-DNA为102~104拷贝·mL-1,对照组HBV-DNA为105~107拷贝·m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减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减少抗结核治疗的停药率。  相似文献   

6.
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联合用药及疗程较长,常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成为停止化疗和疗程不足导致结核病复发的重要原因.结核病近年发病率高,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在我国高达10%~20%,结核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也比较常见,HBsAg阳性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患者[1],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甚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患者死亡.硫普罗宁是一种含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2].一般认为,无肝病基础时,抗结核治疗无须应用保肝药物,但HBsAg阳性患者化疗中是否需要应用保肝药物来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目前尚无药物预防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此我们在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应用硫普罗宁,并对硫普罗宁的疗效进行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7.
章以法  冯岚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1985-1987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减轻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时所致肝损伤的效果.[方法]56例服用抗结核药物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和对照组.拉米夫定组28例,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6~8个月,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口服,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28例,服用相同的抗结核药物6~8个月同时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HBV DNA变化.[结果]拉米夫定组肝损伤加重发生率3.57%;而对照组为64.29%(P<0.01);拉米夫定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拉米夫定组患者HBV DNA为(3.2士0.2)lg拷贝/mL,对照组为(7.1±0.6)1g拷贝/mL;随访1.5年期间,拉米夫定组肝炎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肝功能及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神木市医院及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83例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清HBe Ag检测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HBe Ag阳性组(n=45)和HBe Ag阴性组(n=38),按血清HBV-DNA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高水平组(HBV-DNA≥103copies/ml,n=43)和低水平组(HBV-DNA 103copies/ml,n=40),分析肝损害发生率与HBV-DNA定量水平的相关性、肝损害程度与HBV-DNA定量水平的相关性,并记录肝损害出现时间及恢复时间。结果 HBV-DNA高水平组患者中的HBe Ag阳性及阴性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46. 5%、48. 9%,均分别高于低水平组中的12. 5%、11. 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HBV-DNA水平患者的血清HBe Ag阳性和阴性的肝损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HBe Ag阴性组患者中,血清HBV-DNA高水平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L)分别为(108. 41±8. 32) U/L、(34. 51±5. 79)μmol/L,均分别高于其低水平组的(78. 36±7. 25) U/L、(22. 85±4. 25)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BV-DNA高水平组患者的HBe Ag阳性和阴性的肝损害时间分别为(15. 43±3. 96) d、(16. 38±4. 12) d,分别短于低水平组的(28. 35±4. 02) d、(32. 59±4. 36)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HBV-DNA高水平组的肝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83. 24±6. 38) d、(84. 25±7. 63) d,分别长于低水平组(61. 06±5. 92) d、(60. 39±6. 38)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实施抗结核治疗会引起肝损害,且与HBV-DNA病毒载量密切相关,同时,HBe 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此外,高水平病毒载量的肺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时间早,且恢复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3):2184-2186
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DNA(HBV-DNA)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对抗结核效果的影响及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肺结核并HBV-DNA阳性患者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病毒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抗结核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乙肝标志物、肝损伤出现时间、肝功能复常时间、抗痨结束所需时间、肝损伤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抗结核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乙肝e抗原(HBe Ag)转阴率、乙肝表面抗原(HBs Ag)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痨结束所需时间、肝功能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损伤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抗病毒治疗可提升抗结核疗效,并能够有效预防肺结核并HBV-DNA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伤,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86例,按照不同给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43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抗病毒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痰检结果,治疗过程肝功能损害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痰检结果优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肝功能损害轻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抗痨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未见严重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对合并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痨治疗时的保肝作用。方法:42例合并乙型肝炎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在抗痨治疗的同时给予硫普罗宁片治疗,对照组20例在抗痨治疗的同时给予肌苷片或肝泰乐片等一般保肝药物。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无变化,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AST、ALT、BIL明显升高。结论:硫普罗宁可保护肝细胞,增加对抗结核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载量(HBV-DNA)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9例,根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测量的高低分组,未发现复制组29例(HBV-DNA20 IU/ml)、低复制组29例(HBV-DNA 20~2000 IU/ml)、中复制组31例(HBV-DNA 2 000~20 000 IU/ml)、高复制组40例(HBV-DNA≥20 000 IU/ml)。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记录检测结果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CD3+T、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HBV-DNA载量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组乙肝患者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复制组至高复制组的NK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与HBV复制有关,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可进一步加重免疫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功能指标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肝功能与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12月肝功能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的95例CHB患者为CHB组,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用生化仪测定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间接胆红素(IB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指标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肝功能指标正常的95例CHB患者按HBV-DNA病毒载量分三组(Ⅰ组:HBV-DNA〈103 IU/ml;Ⅱ组:103 IU/ml ≤HBV DNA〈104 IU/ml;Ⅲ组:HBV-DNA ≥104 IU/ml),比较各组间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析HBV-DNA不同载量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GHB组ALT和AS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B组TBi、DBi和I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和Ⅲ组ALT水平均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620.5和 526.5,P分别为0.042和0.004),Ⅱ组和Ⅲ组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38.5,P=0.360),HBV-DNA病毒载量在TBi、DBi、IBi、AST水平和A/G比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0.428、0.811、1.221、4.250、2.614,P均>0.05);HBV-DNA病毒载量与ALT呈正相关(r=0.243,P=0.018),而与TBi、DBi、IBi、AST水平和A/G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肝功能指标正常CHB患者的部分人群仍可能存在肝细胞的损害,AL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最敏感指标之一,HBV-DNA病毒载量与ALT呈正相关,而与TBi、DBi、IBi、AST水平和A/G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玉梅 《临床医学》2007,27(11):43-44
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方法对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作为观察组,另选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一般护肝、降酶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一年肝功能持续复常率及乙肝病毒复制情况。结果治疗一年观察组肝功能持续复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德福韦酯对乙肝病毒复制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明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沈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3):2980-298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520例标本分成4组模式,另外选取3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法检测前S1蛋白和HBeAg,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结果 A组230例患者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B组208例患者为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均阳性,C组65例患者HBsAg、抗-HBc均阳性,D组17例患者为其他模式。A、B、C、D 4组的HBV-DNA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2.6%、57.7%、15.4%和5.9%,321例HBV-DNA阳性患者中前S1蛋白阳性检出率53.6%,HBeAg阳性率45.2%。结论前S1蛋白与HBeAg阳性反应病毒复制,而HBV-DNA阳性更能灵敏地反应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对病情的监测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护肝片预防抗结核药物对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护肝片预防抗结核药物对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02年7月使用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的肺结核患者,同时辅用护肝片护肝治疗51例为观察组,用五脂胶囊护肝治疗44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肝功能ALT、AST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护肝片对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结核联用斯奇康治疗60例老年男性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老年男性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6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抗结核联用斯奇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4个月痰菌阴转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痰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观察组老年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P<0.05).结论:抗结核联用斯奇康治疗60例老年男性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3mg/kg·d,最高剂量为100mg/d治疗,连续治疗52w。比较两组患者ALT、AST复常率,HBsAg、HBV-DNA的转阴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AST40U/L,4例患者ALT40U/L,观察组中有32例患者AST40U/L,29例患者ALT40U/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HBsAg转为阴性、有7例患者HBV-DNA含量转为阴性,而观察组中,有33例患者HBsAg转为阴性、34例患者HBV-DNA含量转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拉米夫定治疗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高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38-4339
目的观察亮菌口服液在结核病治疗中预防药物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86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采取抗结核方案基础上应用亮菌口服液,对照组仅采取与治疗组相同的抗结核方案,观察两组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比例及停用抗结核药物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亮菌口服液可以降低肝损害的发生率,发生肝损害的程度也可减轻,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联合用药及疗程较长,常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成为停止化疗和疗程不足导致结核病复发的重要原因。结核病近年发病率高,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在我国高达10%~20%,结核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也比较常见,HBsAg阳性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患者[1],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甚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患者死亡。硫普罗宁是一种含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2]。一般认为,无肝病基础时,抗结核治疗无须应用保肝药物,但H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