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危害牧区人民健康以及使牧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影像学是囊型肝包虫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本文从影像学分型、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对囊型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危害牧区人民健康以及使牧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影像学是囊型肝包虫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本文从影像学分型、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对囊型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肝包虫病超声筛查结果,探讨超声在肝包虫病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便携式超声对当地藏族居民进行腹部超声筛查,阳性病例根据WHO指南分型,记录肝包虫病声像图,分析典型声像图特征。结果共筛查5 672例,超声发现肝包虫病疑似病例11例,检出率0.2%。阳性病例均为囊型包虫病,其中单囊型2例,多子囊型2例,内囊塌陷型1例,多子囊并中心实变1例,实变型2例,钙化型3例。结论不同类型囊型包虫病具有不同的声像图特征,超声可对包虫病进行分型诊断,是筛查和诊断肝包虫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包虫病又称为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兽体内引起的疾病。包虫病分为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泡型包虫病。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在西藏发病率尤高,被视为西藏第一"癌症",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超声作为肝包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包虫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本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4例肝包虫病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46例肝包虫病的CT诊断,根据其病理改变及CT表现分为四型:Ⅰ型:单纯型;Ⅱ型:內囊分离型;Ⅲ型:多子囊型和Ⅳ型:实变钙化型。肝包虫病的分型有助于CT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CT还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并发症和术前判断囊肿的部位、数目和大小,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囊型肝包虫病CT诊断价值与分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囊型肝包虫病CT诊断价值、病理基础与分型。方法 收集我们两院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肝包虫囊肿66例,根据CT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型。结果 囊型肝包虫病在CT上因病程和病理的不同,表现为单囊单房型、单囊多房型、单囊假分隔型、实变钙化型及多囊型。结论 囊型肝包虫病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不仅可早期诊断无症状带虫者,并可准确地显示各种病理形态的典型影像。  相似文献   

7.
正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也称肝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侵入肝脏所致,占包虫病发病率的70%左右。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是一种人畜都可能患上的寄生虫病,分为肝囊型和肝泡型,其中肝囊型较常见。该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治疗肝包虫病主要是通过切除肝包虫囊内囊,但是由于是在高原地区进行手术治疗后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1]。因此本院开展援青海活动后,成为山  相似文献   

8.
<正>肝包虫病又称为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地区[1],西藏自治区为肝包虫病的高发地区之一。患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加之地势偏远,医疗资源匮乏及农牧民对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有限等因素,大多数患者在肝包虫筛查中才被发现,严重影响牧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早期诊断对肝包虫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本组通过参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的肝包虫病筛查工作,分析不同类型肝包虫病的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8~10月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8个乡村及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超声检查在肝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文作者在援疆工作期间门诊肝包虫病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47例患者的肝包虫病分型、病灶部位、发病年龄等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分型肝包虫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及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47例患者共检出泡型包虫病13例,囊型包虫病34例,病灶为单发患者41例,发病年龄在23-59岁之间,术前超声诊断46例,误诊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9%。囊型包虫病中除囊肿型易与肝囊肿混淆外,其他类型囊型包虫病声像学图像均具有显著特征,泡型包虫病的超声声像图也具有典型特征,但浸润增殖型和液化空洞型的超声声像图易与肝癌混淆。结论:肝包虫病的超声声像图具有明显特征,其可用于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10.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由棘球蚴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其他动物的脏器内引起,是一种由动物传染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棘球蚴后,其幼虫可寄生于全身多个脏器,但主要寄生在肝脏,约占总数的70%,其次好发于肺部,约占20%,也可以寄生在其他脏器如脑、心脏、肾脏、眼眶、骨髓腔等,约占10%。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以牧区多见。肝包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主要依靠外科手段治疗肝包虫病,治疗方式有内囊摘除术,外囊剥除术和肝切除术等。本文重点阐述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肝包虫病的超声图像分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肝包虫病的超声图特征。方法:498例病例均经B超检查,结合Casoni氏试验及病理结果对肝包虫病进行分析。分型。结果:超声对肝包虫病的诊断率为100%(本组)。依声像图特征可分两大类型:1、囊肿型肝包虫病,囊壁呈“双壁征”,囊内见“囊砂征”,“囊中囊”征象等。2、泡球蚴型肝包虫病,根据肝内无包膜,无一定界限的类实质斑块状回声区且内有弥散分布的点状。斑片状钙化影及病灶内坏死腔呈“溶岩洞”样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38例肝包虫病超声显象诊断资料。其诊断准确率为97.4%(37/38)。肝包虫病根据回声特征可分为囊型和泡型两大类。泡型包虫病由于声象图表现为实质性改变,因而很易与肝癌混淆。因此,在流行地区应提高警惕,诊断必须结合流行病史与临床表现等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肝包虫病几乎由囊型和泡型组成。手术治疗是泡型肝包虫病首选治疗方案,辅助药物治疗可取的较好的效果。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学者对泡型肝包虫病的认识加深,近年来在治疗泡型肝包虫病方面寻找到更多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本文对泡型肝包虫的治疗方式和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肝包虫病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和/或血清学证实的肝包虫病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27例肝包虫病中,肝囊型包虫病26例,肝泡型包虫病1例;单纯肝包虫病10例,合并其他器官包虫病17例;肝内单发包虫18例,多发包虫9例。共发现囊型病灶47个,其中单囊型囊肿占51.06%(24/47),内囊塌陷型囊肿占42.55%(20/47),钙化型囊肿占4.26%(2/47),多子囊型囊肿占2.13%(1/47),未见实变型囊肿;泡型病灶1个。74.47%(35/47)的囊肿直径>5 cm。结论 CT可定性诊断儿童肝包虫病,是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因吞食棘球绦虫卵后,其幼虫在人体内脏器寄生所致。分为细粒棘球蚴及泡状棘球蚴两类。临床上以前者尤为常见,在我国西北各省、内蒙、西藏等地发病率很高,是牧区的一种常见病。我院自1988年~1993年1月,用实时B型超声(下称B超检查)诊断腹部和盆腔病变共2000余例,从中选择了经综合诊断证实的37例肝包虫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为肝囊肿的肝包虫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肝囊肿术后1.5年,再次发现肝脏囊性占位1年入院,经查体及相关医技检查考虑为肝多发囊肿,择期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据术中所见考虑肝包虫病,遂中转开腹行肝包虫病相关外科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肝包虫病,术后予相应治疗,患者恢复顺利出院。结论肝包虫病内陆及沿海非疫区医疗机构平素罕见,易误诊。提高对该病认识、加强病史采集及积极合理利用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减少或避免肝包虫病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黄韬  刘佳  罗彪  朱红  曹茜 《华西医学》2014,(9):1650-1652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2008年1月-2012年9月收治51例肝包虫病患者,临床诊断均采用CT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辅以包虫囊液皮内试验,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开腹行内囊摘除术39例,腔镜下内囊摘除术3例,肝病灶切除术9例。结果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包虫病均能有效诊断,二者诊断阳性率分别为72.5%和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肝包虫病。结论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能有效诊断肝包虫病,而肝包虫病的治疗应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超声随访观察大剂量阿苯达唑(ABZ)治疗囊型肝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服药组936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服药前后肝包虫病灶部位、大小及形态变化,拍片记录并与手术和未服药治疗的553例对照组患者囊型肝包虫病灶行超声对比和疗效评价.结果超声随访观察3个月~18年,服药组患者治愈率31.62%(296/936),好转率52.99%(496/936),稳定率17.6%(165/936),恶化率0.6%(6/936).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x2=7.82,P<0.001.结论长期口服大剂量阿苯达唑治疗囊型肝包虫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安全简便,可在疫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肝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其在体内生长过程中可引发囊肿破裂,以囊肿破入腹腔最严重,可因过敏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本文对肝囊型包虫病囊肿破入腹腔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43例囊型肝包虫病的CT表现,评价穿刺治疗效果.方法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全部行CT扫描;穿刺治疗后CT随访43例.结果囊性肝包虫在CT上的征象为轮廓光滑锐利,密度均匀低密度区,分为单囊型和子囊型.5例增强CT,2例病变呈轻度强化,3例病变无强化.CT随访43例中20例痊愈,10例好转,6例稳定.结论 CT检查不仅可作出囊性肝包虫病明确诊断,而且可作出穿刺和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