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一种特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贯穿着整个视网膜,为神经元细胞提供营养、促进视网膜祖细胞向神经元分化[1]及保护光感受器细胞等[2]功能;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视网膜的病理生理过程[3]。因此,建立Müller细胞有效的体外培养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其在视网膜的生理活动及病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在努力探寻体外稳定地培养大量单一Müller细胞的有效方法。现就Müller细胞的培养、分离、纯化、鉴定等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在葡萄糖浓度波动培养下,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细胞生长活性的表达及变化。方法酶消化法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持续高糖组(HG),葡萄糖浓度波动组(GF),渗透压对照组(OP);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各孔光吸收(OD)值。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iNOS平均荧光强度的改变。结果与N组比较,HG组和GF组OD值下降,iNOS表达升高,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HG组比,GF组OD值下降(p<0.01),iNOS表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OP组与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持续高糖相比Müller细胞在葡萄糖浓度波动时生长活性下降,iNOS表达升高。提示葡萄糖浓度波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Muller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内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它贯穿整个视网膜,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视网膜血管发生多种功能的交互作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近年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DR患者和动物模型中Muller细胞超微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早于视网膜血管损伤。本文就近几年有关糖尿病视网膜Muller细胞形态结构及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鼠缺血性视网膜形态变化及细胞凋亡的定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完全缺血引起的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大鼠视网膜不完全性缺血, 常规HE 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缺口标记法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计量。结果 (1) 不完全性缺血引起视网膜总厚度及内视网膜各层厚度变化趋势一致, 即术后1d 比对照组增厚, 3 、7d 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术后14d 达最低点, 术后30d 有所回升, 厚度接近正常, 60d 与30d 比较, 除视网膜总厚度外, 其余无差异。(2) 节细胞数密度变化: 术后1d 明显低于对照组, 3 、7d 回升, 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14d 下降, 明显低于对照组, 持续到术后60d, 仍低于对照组, 30d 和60d比较无差异。(3) 缺血1d 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出现凋亡细胞, 3d 外核层也出现凋亡细胞,14d 凋亡细胞增多, 持续到术后60d 。作节细胞层内凋亡细胞数密度分析, 术后14d 达高峰, 30 、60d 凋亡细胞的数密度与14d 无明显差异。结论 (1) 视网膜厚度改变在损伤早期主要与水肿形成、反应性胶质化关系密切, 晚期与细胞丢失、组织萎缩有关; (2) 细胞凋亡是缺血引起节细胞数密度改变的重要原因, 在缺血引起节细胞丢失的过程中, 凋亡是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电镜观察及定量分析糖尿病大鼠肺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用自发的2型糖尿病OLETF大鼠模型。使用透射电镜观察摄片、图像分析仪分析及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肺泡隔内基板厚度。结果糖尿病大鼠肺泡隔增宽。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板与I型肺泡上皮细胞基板融合部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板均增厚(P〈0.01)。结论肺泡隔基板增厚是糖尿病肺特征性的超微结构变化,肺泡隔厚度增加是导致肺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低水平铅暴露对于小鼠糖耐量与视网膜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探讨铅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 用去离子水分别配制含0(对照组)、10、100、500 mg/L醋酸铅的饮用水,48只母代小鼠摄入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子代小鼠继续按母鼠相同的剂量喂饲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8周龄时每个染毒剂量均分为两组,每组12只,均雌雄各半。8周组在此时收集样品,利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小鼠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糖耐量水平,眼底静脉荧光造影与小动物视网膜眼底成像技术检测眼底血管渗透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视网膜血管紧密连接相关分子转录水平改变;20周组继续用醋酸铅饮用水喂养至20周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子代小鼠血铅浓度随着醋酸铅浓度的增加而升高(r8周组=0.887,r20周组=0.972,P均 < 0.05)。在100 mg/L剂量以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高于染毒20周组(P < 0.05);在500 mg/L剂量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低于染毒20周组(P < 0.0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各浓度醋酸铅染毒后的子代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后2 h内血糖高于对照组小鼠,血糖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面积积分高于对照组小鼠(P < 0.05或P < 0.01)。在染毒8周组,小鼠血糖及AUC在1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而在染毒20周组小鼠在10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在染毒8周组,小鼠未出现血管渗漏表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RNA转录水平先升高后抑制表现(P < 0.05或P < 0.01);在染毒20周组,100和500 mg/L醋酸铅暴露条件下,小鼠视网膜血管出现渗漏;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RNA转录受到抑制(P < 0.01)。结论: 铅暴露可以导致小鼠糖耐量试验中血糖升高,早期敏感剂量更低;持续性的铅暴露直接导致了视网膜血管渗漏,铅暴露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等疾病的潜在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低水平铅暴露对于小鼠糖耐量与视网膜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探讨铅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 用去离子水分别配制含0(对照组)、10、100、500 mg/L醋酸铅的饮用水,48只母代小鼠摄入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子代小鼠继续按母鼠相同的剂量喂饲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8周龄时每个染毒剂量均分为两组,每组12只,均雌雄各半。8周组在此时收集样品,利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小鼠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糖耐量水平,眼底静脉荧光造影与小动物视网膜眼底成像技术检测眼底血管渗透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视网膜血管紧密连接相关分子转录水平改变;20周组继续用醋酸铅饮用水喂养至20周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子代小鼠血铅浓度随着醋酸铅浓度的增加而升高(r8周组=0.887,r20周组=0.972,P均 < 0.05)。在100 mg/L剂量以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高于染毒20周组(P < 0.05);在500 mg/L剂量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低于染毒20周组(P < 0.0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各浓度醋酸铅染毒后的子代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后2 h内血糖高于对照组小鼠,血糖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面积积分高于对照组小鼠(P < 0.05或P < 0.01)。在染毒8周组,小鼠血糖及AUC在1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而在染毒20周组小鼠在10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在染毒8周组,小鼠未出现血管渗漏表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RNA转录水平先升高后抑制表现(P < 0.05或P < 0.01);在染毒20周组,100和500 mg/L醋酸铅暴露条件下,小鼠视网膜血管出现渗漏;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RNA转录受到抑制(P < 0.01)。结论: 铅暴露可以导致小鼠糖耐量试验中血糖升高,早期敏感剂量更低;持续性的铅暴露直接导致了视网膜血管渗漏,铅暴露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等疾病的潜在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恶性肿瘤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对26例恶性肿瘤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25例恶性肿瘤伴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恶性肿瘤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在主观支持(Z=2.14,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Z=1.99,P<0.01)和总分(Z=1.48,P<0.05)明显低于恶性肿瘤伴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低于恶性肿瘤伴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在恶性肿瘤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对浆细胞样淋巴细胞(PLC)进行了光学形态、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多参数观察。结果表明,PLC是一种分化较成熟的中间型B系细胞,其大小介于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之间:形态上兼具有小淋巴细胞胞核和浆细胞胞浆的特点,酶化学染色呈胞浆α—醋酸荼酚酯酶阳性,电镜观察见胞浆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糖体。  相似文献   

10.
苦参碱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表型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ZY  Yao SK  Yin F  Xiu HM 《癌症》2006,25(12):1502-1507
背景与目的:在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出现卵圆细胞不典型增生,阻断其恶变或诱导其向肝细胞方向分化是肝癌化学预防的重要途径,为寻找有效的卵圆细胞分化诱导药物,我们建立了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研究苦参碱对化学诱发肝癌模型中卵圆细胞表型的改变。方法:SD大鼠喂饲2-乙酰氨基芴加三分之二肝切除术建立卵圆细胞增殖模型,模型组、低剂量苦参碱组、高剂量苦参碱组、对照组,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卵圆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造血干细胞标志Thy-1、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表达的变化;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酶)、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triphosphatase,ATP酶)表达的变化。结果:超微结构显示高剂量苦参碱组卵圆细胞体积较模型组大,含有更多的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Thy-1免疫组化表达指数模型组为8.15±2.64,低剂量苦参碱组为5.27±1.32,高剂量苦参碱组为3.83±0.35,对照组为1.63±0.22,高剂量苦参碱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AFP阳性细胞计数模型组为15.36±4.42,低剂量苦参碱组为9.75±2.41,高剂量苦参碱组为7.33±1.38,对照组为2.51±0.93,高剂量苦参碱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低剂量苦参碱对γ-GT阳性病灶抑制率为33.35%,高剂量苦参碱抑制率为55.37%,高剂量苦参碱组显著高于低剂量苦参碱组(P<0.05)。结论:苦参碱抑制卵圆细胞增生,使卵圆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改变,降低Thy-1、AFP、γ-GT酶表达,表明苦参碱可诱导卵圆细胞表型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口腔癌KB细胞和结肠癌CCL227细胞与肿瘤球细胞的超微结构,为肿瘤干细胞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方法:使用有血清培养液培养两种肿瘤细胞,无血清培养液分别诱导两种肿瘤细胞生成肿瘤球。常规方法制备KB细胞、CCL227细胞、KB肿瘤球细胞、CCL227肿瘤球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拍照。结果:在四组样本中,细胞基本表现两种形态。一种细胞表面有突起,核糖体、线粒体数量相对较多。另一种细胞表面无突起,细胞核周围出现微丝,核糖体、线粒体数量减少,核内染色质出现靠边,后一种细胞在肿瘤球细胞中较多见。结论:伴随生理功能的改变,肿瘤干细胞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使蛋白合成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人口腔癌KB细胞和结肠癌CCL227细胞与肿瘤球细胞的超微结构,为肿瘤干细胞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方法:使用有血清培养液培养两种肿瘤细胞,无血清培养液分别诱导两种肿瘤细胞生成肿瘤球.常规方法制备KB细胞、CCL227细胞、KB肿瘤球细胞、CCL227肿瘤球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拍照.结果:在四组样本中,细胞基本表现两种形态.一种细胞表面有突起,核糖体、线粒体数量相对较多.另一种细胞表面无突起,细胞核周围出现微丝,核糖体、线粒体数量减少,核内染色质出现靠边,后一种细胞在肿瘤球细胞中较多见.结论:伴随生理功能的改变,肿瘤干细胞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使蛋白合成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细胞色素氧化酶(CO)组织化学研究维拉帕米对缺血后大鼠视网膜的影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3h后松结复流。分别于缺血前15min和再灌流前1min腹腔注射维拉帕米(5mg/kg,25mg/m1/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动物分别存活1、3、7d,处死前复查FERGb波。视网膜铺片行CO组织化学反应,CO结果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结果显示:维拉帕米组与对照组缺血后第1dFERGb波恢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第3、7d,维拉帕米组FERGb波幅度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维拉帕米组高CO活性节细胞数密度大于对照组(P<005),高CO活性节细胞的灰度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维拉帕米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后的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贫铀诱发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DMSO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贫铀(DU)对体外培养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二甲基亚砜(DMSO)的保护作用。方法DU作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24 h后,用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坏死率和凋亡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荧光显微分析表明,DU作用后,存活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和坏死细胞数显著增高,而DMSO对DU诱发的细胞凋亡和坏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TEM显示,正常细胞和DMSO对照细胞整体形态、核质比例、各种细胞器及细胞骨架均结构清晰;DU处理的细胞,无论细胞内、外有无贫铀颗粒,均见细胞不同程度的凋亡或坏死,正常细胞结构改变或消失,特别是细胞内或外有DU颗粒的细胞,膜性细胞器改变明显,其他细胞器也观察到结构不清或空泡化;DMSO+DU组,即使细胞内外有贫铀分布,各种细胞器结构的改变也明显减轻,观察到有些线粒体、内质网等膜性结构发生膨胀,但细胞整体结构仍较清晰。结论DU可诱发细胞凋亡和坏死,并导致细胞超微结构改变,DMSO对DU所致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五味子提取物对CCl4中毒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Cl4中毒24h组及10d组、五味子24h组及10d组,共5组,每组5只。CCl4中毒组大鼠用生理盐水(0.5ml/100g)灌胃3d,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用五味子提取液(0.5ml/100g)灌胃3d后,中毒组和五味子组大鼠按0.2ml/100g体质量用量经腹腔一次性注射200ml/LCCl4致毒,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同体积植物油。然后,五味子组每天按0.5ml/100g体质量用量给予五味子提取液灌胃,而对照组、中毒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透射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CCl4中毒24h组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胞质基质疏松、空泡化;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内质网呈片层状;核膜皱缩、断裂,染色质边集于核膜下,CCl4中毒10d组肝细胞核形态仍呈明显异型性。与CCl4中毒组大鼠相比较,五味子组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减轻。结论:五味子提取物对CCl中毒大鼠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结构复杂,主要由神经细胞及围绕其周围的胶质细胞组成。深入研究其细胞定量分布和排列并掌握它的规律,对认识视网膜组织的起源发展和形态学结构特点,以及揭示视觉和某些视网膜疾病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砷剂作用下大鼠肝癌的形态学及细胞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倜  王绍山  齐清会 《肿瘤》2001,21(2):101-105,F003
目的 研究砷剂对大鼠体内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Wistar大鼠,以二乙基亚硝胺(DNA)灌胃制备大鼠肝癌模型。以三种浓度的As2O3溶液注射于大鼠腹腔,每日1次,2周后改为每周2次,总给药时间为4周;设治疗对照组(顺铂)及空白对照组(NS)。治疗开始第7、14、28天获取肝肿瘤结节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动力学变化。结果 砷剂引起大鼠体内肝癌细胞凋亡率上升(P<0.05),中等剂量砷剂组(1mg/kg)上升明显(P<0.001);S期百分率(SPF)明显下降(P<0.01)。大剂量砷剂(5mg/kg)致肝癌细胞凋亡数量增多,但同时出现大量坏死,引发炎症反应,细胞增殖指数(PI)明显下降,DNA指数(DI)明显上升;中等剂量砷剂引起G2/M期细胞数明显增多,且大量发生凋亡,癌细胞坏死少见;小剂量砷剂引起凋亡主升,但强度明显减弱。结论 砷剂治疗大鼠肝癌有效,可诱导大鼠肝癌细胞凋亡,但存在最适剂量问题,剂量过高可致细胞毒杀伤作用;砷剂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呈剂量-时间相关性;一定剂量的砷剂使细胞周期滞于G2/M期;间断腹腔给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发性2型糖尿病OLETF(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基板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图像分析仪及形态计量学方法计算OLETF及对照的LETO(Long—EvansTokushimaOtsuka)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基板的超微结构及厚度。结果与LETO组大鼠相比,OLETF组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板与I型肺泡上皮细胞基板融合部及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基板均增厚(分别为110.6±14.14US.57.3±11.08和116.4±10.22vs.71.89±7.68,P〈0.01)。结论OLETF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基板增厚,提示可能与糖尿病高血糖环境引起毛细血管基板成分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鼠全脑照射后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免疫学研究发现 ,细胞因子的变化在一些常见大脑疾病的发生与恢复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 ] 。近年来 ,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研究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放射反应性亦成为热点之一[3 ,4] 。为此 ,笔者对全脑照射后大鼠大脑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分组及照射 :将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麻醉对照、15Gy和 30Gy分别单次全脑照射后 6h、1d、1周和 1个月 10个组别。用水合氯醛进行腹腔麻醉后 ,用PhilipsSL …  相似文献   

20.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53例正常乳腺、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随着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程度加重,细胞超微结构出现发育不良及未分化现象;Ⅲ级不典型增生的部分超微结构变化与乳腺癌细胞相似。提示前者向后者衍变的内在联系。研究乳腺癌细胞以及在衍变过程中癌前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特点及规律,对于深入了解癌前细胞的演变过程及其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