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E6、E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5例正常宫颈、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1N)以及61例浸润性宫颈癌组织进行了HPVl6E6、HPVl6E7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正常宫颈、CINI~Ⅱ、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中,HPVl6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7.14%(1/14)、36.36%(4/11)、59.02%(36/61);CINⅢ和浸润性宫颈癌中HPVl6E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I~Ⅱ(P〈0.05);在高、中、低分化宫颈癌中,HPVl6E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45%(5/11)、77.78%(14/18)、53.13%(17/32);HPVl6E6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HPVl6E6蛋白表达与官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ys=0.123),HPVl6E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HPVl6E7蛋白在正常宫颈上皮、CINI-Ⅱ、CIN Ⅲ及浸润性富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3/15)、42.86%(6/14)、63.64%(7/11)、57.38%(35/61),HPVl6E7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HPVl6E7蛋白的表达与富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均无关(P〉0.05)。结论 HPVl6E6蛋白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COX-2、MMP-9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1月期间62例宫颈癌、40例CIN作为研究组,35例因其他原因行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COX-2、MMP-9的表达。结果:COX-2、MMP-9蛋白在宫颈癌、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CIN各组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OX-2、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COX-2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而MMP-9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COX-2与MMP-9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220,P〈0.05)。结论:COX-2、MMP-9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相关,对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起重要作用。COX-2和MMP-9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Runx3蛋白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un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6.7%和26.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Runx3蛋白的表达异常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RCAS1与FAS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S-P法检测48例宫颈癌、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0例宫颈良性病变上皮组织中RCAS1及FAS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RCAS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IN及宫颈良性病变上皮组织(P〈0.05),而FA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IN及宫颈良性病变上皮组织(P〈0.05):RCAS1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FAS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宫颈癌组织中RCAS1与FAS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652,P〉0.05)。结论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RCAS1与FAS蛋白可能起重要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制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缺失与p53的过度表达和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或)18(HPV16/18)感染在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CIN和69例CC中的FHIT基因和p53的表达,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并以18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中呈阳性表达;FHIT在宫颈CIN组中的阴性率为30.8%,在CINⅢ期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Ⅰ、Ⅱ期(P〈0.01);在CC组中阴性率为66.7%(46/69),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IN组(P〈0.01),且随细胞分化的降低,FHIT阴性率上升。p53和HPV16/18在CC组的阳性率分别达56.5%(39/69)和84.1%(58/69),均高于CIN和正常组(P〈0.05),且CC组的p53阳性率随细胞分化的降低而升高(P〈0.01)。CIN和CC组的FHIT阳性和阴性者,p53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也显示无相关关系;但两组FHIT阴性者的HPV16/18感染率明显高于FHIT正常表达者(P〈0.01),FHIT与HPV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FHIT基因缺失与宫颈癌发生有关,它在CIN中的缺失可能可作为高危型CIN人群的筛选和宫颈癌早期诊断指标。CIN和CC中的FHIT缺失常与p53过度表达同时存在,但两者间无相关性。HPV16/18可能是引起FHIT和p53异常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8.
P53、P21^WAF1和CDK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惠蓉  张瑞涛 《癌症》2009,28(8):882-885
背景与目的:P53、P21^WAF1,和CDK1是细胞周期中G2/M期DNA损伤检验点“P53通路”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拟探讨P53、P21^WAF1和CDKl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76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53、P21^WAF1、CDK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53、P21^WAF1、CDK1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各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53、P21^WAF1和CDK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率与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卵巢肿瘤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卵巢肿瘤之间其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临床分期越晚、组织分化越差,P53蛋白表达越高;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P21^WAF1蛋白表达逐渐降低;CDK1蛋白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卵巢上皮性癌中P53蛋白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与CDK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8,P=0.001;r=-0.282,P=0.014),P53蛋白与CDK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63,P=0.022)。结论:1〉53蛋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恶性程度相关,P53和P21^WAF1蛋白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恶性进展有关。检测CDK1可能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60例初治宫颈癌及10例复发宫颈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分析P-gp、GST-π、Topo-Ⅱ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3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P-gp、GST-π、Topo-Ⅱ在正常宫颈、CIN、初治宫颈癌及复发宫颈癌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弱顺序依次为:复发宫颈癌〉初治宫颈癌〉CIN〉正常宫颈。②宫颈癌组织中存在3种耐药蛋白的共表达,P-gp与、GST-π、Topo-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GST-π与Topo-Ⅱ的表达无显著性相关(P〉0.05)。P-gp、GST-π与初治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分级无关(P〉0.05);TopoⅡ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鳞癌(P〈0.05)。④P-gp、GST-π、Topo-Ⅱ低表达者3年生存率优于高表达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oII低表达者与高表达者3年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p、GST-π、Topo-Ⅱ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P-gp、GST-π、Topo-Ⅱ表达强度的增加不仅可为宫颈癌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宫颈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宫颈鳞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3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yclin D1、cyclin E蛋白在宫颈SCC与NE、CIN与NE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之间比较、cyclin E蛋白在宫颈SCC与CIN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yclin D1与cyclin E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三者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共同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高表达可能是宫颈组织恶变的重要生物学标志,cyclin E异常表达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癌变过程中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 p16及Her-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显色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6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61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及21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HPV16/18 、p16及Her-2的表达及Her-2基因扩增的情况。结果 在正常子宫颈组、CINⅠ~Ⅱ组、CINⅢ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中,HPV16/18和p16的阳性率均逐渐升高,分别为0(0/21)、9.68 %(3/31)、46.67 %(14/30)、71.67 %(43/60);0(0/21)、19.35 %(6/31)、93.33 %(28/30)、96.67 %(58/60),HPV16/18除正常组子宫颈组与CINⅠ~Ⅱ组间、p16除CINⅢ组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表达的阳性率在CIN Ⅲ组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分别为13.33 %(4/30)和31.67 %(19/60),Her-2基因扩增率分别为3.33 %(1/30)和21.67 %(13/60),正常子宫颈组与CINⅠ~Ⅱ组Her-2阳性率和Her-2基因扩增率均为0,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与CIN组、正常子宫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蛋白表达及Her-2基因扩增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 HPV感染是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的触发因素之一;p16蛋白的表达与Her-2基因的扩增可能参与调控了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高表达预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检测石蜡包埋样本HPV E6/E7 mRNA在子宫颈癌筛查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支链DNA技术对石蜡包埋样本行HPV E6/E7 mRNA定量检测,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分组并对拷贝值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HPV E6/E7 mRNA阳性率及拷贝均数.结果 子宫颈癌组的HPVE 6/E7 mRNA阳性率高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CIN2、CIN3组、慢性子宫颈炎组[分别为94.29%(66/70)、30.30%(20/66)、50.00%(19/38)、59.46%(44/74)、5.66 %(3/50),均P< 0.004 5],CIN组的阳性率均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P<0.004 5).CIN2组和CIN3组的阳性率均高于CIN1组(P<0.0045),CIN2组和CIN3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4 5).子宫颈癌组的拷贝值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CIN1、CIN2、CIN3组(分别为16 508.730±8 741.402、929.337±460.880、3 239.681±1 447.399、5 286.224±2 933.445、4.941±2.263,均P<0.05),CIN组的拷贝值均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P<0.05),CIN3组的拷贝数值高于CIN1组(P<0.05),CIN1组和CIN2组、CIN2组和CIN3组间的拷贝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 E6/E7 mRNA阳性率和拷贝值的变化趋势与子宫颈病变的程度有关.子宫颈石蜡包埋组织检测HPV E6/E7 mRNA在预见疾病风险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子宫颈癌筛查和指导随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肿瘤转移抑制蛋白KAIl在子宫颈癌形成及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对117例石蜡包埋子宫颈组织[正常对照2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58例、子宫颈癌3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KAI1蛋白、HPV16/18E6、HPV16E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子宫颈组织、CIN和子宫颈癌组织中,KAII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72.4%(42/58)、25.6%(10/39),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PVI6/18E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31.0%(18/58)、41.0%(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PV16E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34.5%(20/58)、64.1%(2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KAI1与HPV16/18E6、HPV16E7阳性表达间无相关性(P=0.429).KAI1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 0.05),与发病年龄无关(P>0.05);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 0.05).结论 KAI1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下调,HPV16/18E6、HPV16E7感染与KAI1蛋白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及宫颈癌( CC)中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亚型,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慢性宫颈炎或液基细胞学异常的妇女检测21种HPV基因亚型和阴道镜下宫颈定位活检,分析2481例CC和CIN患者的HPV感染情况。结果:在2481例CIN和CC患者中,HPV感染率85.0%,HPV感染与宫颈组织学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P〈0.001,Pearson列联系数=0.648)。 CC及CINⅢ、CINⅡ患者以HPV16、18感染最多见,其次见HPV58、33、31、52、45、59、68等亚型。304例患者宫颈感染HPV16、18、58、52、33等亚型后,发生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频率增加,TCT分型与HPV分型有较弱的相关关系(P=0.002,Pearson列联系数=0.322)。细胞学结果提示HSIL、AS-CUS,宫颈组织学诊断以CC、CINIII和CINII为多,TCT分型与组织学分型也有较弱的相关性( P=0.026,Pearson列联系数=0.172)。结论:HPV16、18、58、33、52、31、45等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 CC)及癌前病变( CIN)最常见的风险因素。高危型HPV单独或混合感染宫颈后,细胞学检测HSIL、ASCUS及LSIL的发生率增加,细胞学结果与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促进了CC和CIN的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TOR、eIF4E、4E-BP1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关性,为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TOR、eIF4E、4E-BP1在53例宫颈癌组织、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13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mTOR、eIF4E和4E-BP1在宫颈癌组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和CIN组(P<0.01),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IF4E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和术后复发有关(P<0.01,P<0.01,P<0.05,P<0.05);(3)mTOR表达与宫颈癌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1);(4)4E-BP1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1);(5)mTOR与eIF4E;mTOR与4E-BP1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6)生存单因素分析mTOR、eIF4E、4E-BP1均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P<0.01,P<0.05,P<0.05)。结论 mTOR、eIF4E、4E-BP1的高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K及E-cadherin在54例CIN、38例宫颈鳞癌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ILK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68.8%、78.9%、97.3%。ILK在CIN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P<0.05)。E-cadherin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75.0%、55.3%、36.8%。E-cadherin在CIN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宫颈(P<0.0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ILK的表达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0.531,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还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ILK、E-cadherin可作为区分正常宫颈组织与CIN及宫颈鳞癌的标记物,E-钙黏蛋白还与宫颈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hTERC、高危HPV检测及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因宫颈异常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宫颈门诊行TCT检查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行HC2检测高危HPV感染,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及阴道镜下病理活组织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将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与其进行比较。结果:非CIN组、CIN1、高级别CIN及浸润癌中TCT检查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8.9%(16/18)、58.33%(14/24)、68.29%(28/41)、76.47%(13/17),高危HPV阳性率分别为27.78%(5/18)、91.67%(22/24)、97.56%(40/41)、100%(17/17),hTERC阳性率分别为11.1%(2/18)、29.17%(7/24)、87.80%(36/41)、100%(17/17)。随着宫颈病变病理级别的递增,高危HPV的表达及hTERC基因扩增出现递次增高。非CIN组高危HPV感染率低于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1、CIN2及CIN3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宫颈浸润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扩增率高级别CIN组及浸润癌组明显高于低级别CIN1组(P〈0.01)。结论:在宫颈癌筛查中,细胞学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2.5%),但灵敏度较差(53.4%),高危HPV检测灵敏度高(96.7%),但特异性差(44.6%),hTERC基因扩增筛查高级别CIN病变特异性高(98.6%),灵敏度稍低(71.7%),在宫颈组织的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较特异地识别出具有较高的转化为宫颈癌潜能的高级别CIN病变。  相似文献   

18.
孙峰  哈小琴  吕同德  邢传平  刘斌  曹晓哲 《癌症》2009,28(5):478-482
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 pillomavirus,HPV)以16型最为常见,HPV16E6是宫颈癌主要的致癌基因之一,特定的E6突变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观察兰州地区宫颈癌组织中是否存在E6突变,并探讨了突变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23例宫颈癌手术切除标本及5例正常宫颈组织的DNA作为模板,PCR扩增HPV-16E6基因201-523位,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其HPV16E6基因的突变规律。结果:PCR扩增结果表明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0%(0/5),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82.61%(19/23),对18例样本PCR产物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例(33.33%)E6基因与原型相同,12例(66.67%)E6基因发生突变,其中11例(61.11%)发生了350G突变。同时,在1例样本(5.56%)发现了249G突变。结论:兰州地区宫颈癌组织中存在着非常高的HPV感染率,且多数HP116E6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