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治疗髁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均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坚强内固定治疗骨折,并嘱患者开口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正常,咬合关系正常。结论采用外科手术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髁突骨折,联合术后早期开口锻炼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病例资料,同时配合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等手段获得相关信息。结果经过长达2 a的随访观察,绝大多数病例手术后骨折完全愈合,脸型、咀嚼功能、咬合关系、开口度等均恢复理想,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异常,经早期功能锻炼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创口感染,经过切开引流、抗炎后治愈;1例钛板固定3个月出现排异反应,行取出术。结论开放手术治疗是成人下颌髁状突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4%~51%,儿童可高达41%~66%。本文对笔者经治的66例髁突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其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颞下颌关节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10例(11侧)患者应用人工髁突假体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手术。男7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0岁。左侧7侧,右侧4侧。下颌骨肿瘤7例,病程9~24个月,平均15个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3例,其中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分别为2、3、2 d;骨折按照Neff等的分类法:M型及A型1例,M型及B型1例,余1例一侧为M型,一侧为髁突下骨折。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面部对称,咬关系良好;张口度22~38 mm,平均30 mm。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及疼痛,肿瘤无复发。一侧人工髁突假体就位角度稍差,其余人工髁突假体位置良好,与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关系正常,能正常饮食。结论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肿瘤术后颞下颌关节重建,效果良好;应用于髁突囊内骨折的治疗,其临床效果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下颌骨骨折中,髁状突骨折占了大约30%,严重的下颌功能障碍与此密切相关。随着对髁状突骨折预后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下颌骨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和内固定器械的进一步改进,以及对髁状突骨折的精确解剖复位和颞下颌关节生理功能正常恢复的要求,显著促进了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髁突中、低位骨折开放复位手术入路.方法:采用颌后切口入路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本组21例(23侧)经5~5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病率低,切口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颌后切口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常见发病区,占下颌骨骨折的8%~35%[1]。自1805年Desaut最早发表有关髁状突骨折治疗的观点,190多年来,随着对骨折认识加深,诊断和治疗手段也不断发展,但在治疗方法选择上,仍存在颇多争议。1 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和分类随X线片技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于髁颈部采用单小型钛板和两个小型钛板两种方式固定后,下颌骨位移等值线图、von Mi ses应力等值线图和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值。结果:单板固定位移值在右侧关节骨折段减小,在中间和左侧骨折段增大;应力传导轨迹在左侧外斜线和右侧乙状切迹中断;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574.179Mpa。双板固定位移值右侧关节骨折段较单板固定大,中间和左侧骨折段较小;应力轨迹未中断;后缘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263.324Mpa,前缘为199.122Mpa。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对于单侧髁颈部骨折伴有对侧颏旁区骨折,在髁颈部骨折区采用两块小型钛板固定优于单块小型钛板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耳屏前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对17例采用耳屏前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髁突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2年随访,X线和CT检查骨折愈合良好,17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15例达到正常的张口度,1例出现张口偏斜,1例术后出现髁突吸收,均没有出现面神经受损和腮腺涎漏等并发症。结论:耳屏前入路治疗髁突颈骨折具有术野暴露好,便于髁突颈复位固定,能够妥善保护面神经,不易发生涎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正>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颌骨骨折以下颌骨骨折为主,骨折部位以颏部及髁状突多见[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1.
赵坚  张望群  李金源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3):1748-1749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行髁颈骨折坚固内固定的改良美容切口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30侧)髁颈骨折患者选用改良切口经腮腺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复位良好,张口度和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面部瘢痕隐蔽,并发症少。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4例侧,13.3%)、单侧后牙开牙合(3例侧,10.0%),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改良美容切口经腮腺直接入路行髁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操作直观、复位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美观性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68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腮腺后下极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1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腮腺后下极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颈复合型骨折采用不同材料内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应力分布状况及应力遮挡作用,试图为新型固定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和可吸收板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的von Mi ses应力值分布,并且计算比较各时期的应力遮挡率。结果:骨折固定初期,两种材料在各部位的应力遮挡率都在95%以上。骨折愈合后,骨缝各分区的应力遮挡率大小依次为:钛板固定后期>可吸收板固定1年>可吸收板固定3年。结论:下颌骨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内固定时,在各骨折愈合时期均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可吸收板在固定早期具备与钛板相近的应力遮挡效应,后期较钛板小;就骨折局部的应力遮挡效应而言,可吸收材料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价耳屏前切口在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范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耳屏前切口对48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并做回顾并电话及患者复诊回访,然后收集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8例患者中一例一年后失访,其余47例患者全部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耳屏前切口因其损伤小、能在直视下操作等优点,仍是各型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较好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髁突高位切除术对髁突肥大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髁突高位切除术对髁突肥大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髁突肥大患者(共12例)的术前、术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评价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术后患者面型改善,X线检查显示术后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下颌升支高度基本对称髁突表面可见新骨皮质形成.②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Fricton颞下颌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0.131和0.066下降到0.042和0.021(P<0.05).结论 髁突高位切除术在改善面型的同时亦可以有效改善髁突肥大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网格状定位器在确定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切口选择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2017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应用网格状定位器确定下颌骨骨折皮肤切口位置.A组:20例,应用网格状定位器,手术治疗;B组:20例,传统经验手术切口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是否二次延长手术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后小切口及肿胀分离技术在髁突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小切口,术区皮下行肿胀液注射后紧贴皮下分离至咬肌表面,平行于面神经的方向钝性分离咬肌纤维,显露骨折部位,直视下行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随访,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无面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切口瘢痕隐蔽。结论:下颌后小切口结合皮下肿胀分离技术处理髁突低位骨折具有安全、便捷、美观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髁状突游离再植术在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髁状突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途径和可行性。方法:采用耳屏前入路或耳屏与颌下联合入路进行髁状突的复位、固定及关节囊的修复。结果:本组16例共20经术后平均4个月的随访,面部形态在本对称,张口度正常,无关节紊乱及面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关节囊外移位性髁状突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方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三维CT(Three-DimensionalComputedTomography,3D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技术,由于所呈现的是立体图象,并可根据需要任意旋转电子图来显示要观察的区域犤1-3犦,特别适宜于对颌面部结构复杂骨的骨折诊断。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6年8月至2001年2月,对52例临床疑有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患者进行了三维CT检查。其中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6~63岁,平均25岁;车祸伤34例,坠跌伤12例,拳击伤6例。全部患者撞击着力点在颌面颊或颏部。2.检查方法:使用SOMATONPlus-4螺旋CT,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