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摘要男,9岁。因发热1个月,高热伴头痛1周于2009—04-19T15:00入院。患儿1个月前,因感冒后反复发热,在家口服阿莫西林、维生素C银翘片。近1周体温高达39C以上,每日发热2~3次,伴有头痛,在当地诊所加服安乃近0.5g/次退热,效差。至我院门诊,查血常规示:WBC3.13×10^9/L,N0.664,L0.223,  相似文献   

2.
1病历摘要 患者男,65岁.因消瘦、面黄1个月余,就诊于当地医院.患者就诊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体重下降2kg,伴颜面发黄,食欲及食量无明显变化,小便颜色如常,无白陶土样大便,无怕热、畏寒及水肿.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研究 Coombs 试验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病人,为排除粒系集落形成的体液抑制因子的可能性,四个健康志愿者骨髓在含有病人血清中培养,产生13.6~93.7%粒系集落形成的刺激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此外,在病人血清中测不出白细胞凝集素和淋巴细胞毒素。病人骨髓粒系集落形成能力,发现在两次不同场合均比正常大,当病人骨髓细胞与其外周血单核细胞混合培养,粒系集落数明显减少,病人 T-淋巴细胞与其骨髓细胞孵化集落形成减少更多,用 ATG 和补体预先处理的 T-淋巴细胞,这种抑制被消除。病人骨髓与正常同种单核细胞或 T-淋巴细胞培养不产生任何明显抑制,病人的全部单核细胞或 T-淋巴细胞在三个不同志愿者骨髓的粒系集落形成上产生相似作用,志愿者骨髓的集落形成能力,运用 ATG 和补体处理病人淋巴细胞即恢复正常。正常自身和同种单核细胞或 T-淋巴细胞当与正常骨髓混合培养不产生抑制作用,上清液无一产生任何明显粒系集落抑制。  相似文献   

4.
病历摘要患者女,46岁,农民。因间歇发热1年余于1991年2月10日入院。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热,体温39.4℃,4天后住某县医院,注射青霉素、庆大霉素,发热如故,并渐渐出现头晕、乏力、腹胀,进一步检查发现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肥达氏反应(±),按伤寒治疗10天,体温不降,又试验性抗痨治疗2周无效转入我院。化验:血红蛋白(Hb)95g/L,白细胞(WBC)2.6×10~9/L,未见幼稚细胞。血小板(BPC)96×10~9/L。骨髓中网状细胞9%,考虑为反应性网状细胞增生。B超示胆管炎、胆囊多发结石。遂用头孢唑啉静滴,同时口服强的松40mg/天  相似文献   

5.
发热、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44岁,银行职员,江西省武宁县人.发现贫血和脾肿大10余年,全血细胞下降3个月,发热1天,于2008年6月30日入院.  相似文献   

6.
正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同时降低被称为全血细胞减少,为某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在血液方面的共同表现,并不全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1]。本研究收集2010年以来收治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资料285例,总结骨髓象,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2015年收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285例,首先疑因造血系统疾病引起,进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王子威  郑杨  马兰  崔红 《临床荟萃》2015,30(3):335-337
<正>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铜代谢障碍致使铜在体内蓄积所造成的多系统损害。本病为少见病,临床上多以肝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1],但有时以少见症状隐匿起病,临床上易被忽视。我科收治1例患儿以肾脏损害起病,但最终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8岁,血尿、蛋白尿1月于2013年3月29日入院。患者1月前发现茶色尿,呈深红色,伴有  相似文献   

8.
9.
吕德晖 《临床医学》1995,15(6):15-16
全血细胞减少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这种血象异常虽常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但也可见于一些其它内科疾患,本文总结我院1987~1994年间收治的住院成人15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治疗前经实验室检查二次以上,Hb,WBC,Pt分别低于100g/L,4.0×10~9/L及100×10~9/L,同时做骨髓检查,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  相似文献   

10.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红细胞数男性低于400万/立方毫米;女性低于35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数低于4000/立方毫米;血小板数低于10万/立方毫米。它是由各种原因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的一种血象变化,而非独立的疾病。本文就具有全血细胞减少的常见病的特点作一综述,目的是对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的常见病有个系统的概念,便于作鉴别诊断时参考。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病情进展分急性和慢性,根据病因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其共同特点:①临床表现具有贫血、出血及感染三大症状。肝、脾、淋巴结不肿大。②外周血三系血细胞均减少,网织  相似文献   

11.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外周血象变化,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见于其它系统疾病。为提高对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认识,我们总结了近3年来我院诊治资料较完整的75例全血细胞减少病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液中的3种有形成分均减少,即红细胞数减少(男<4.0×10~(12)/升,女<3.5×10~(12)/升),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男<120克/升,女<105克/升)、白细胞数<4×10~9/升、血小板数<100×10~9/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由于红细胞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疾病谱。方法:对138例全血细胞减少症进行外周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和或骨髓分析等检查。结果: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可分为血液疾病及非血液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占52.17%,非血液系统疾病占47.83%。血液系统疾病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占首位。非血液系统疾病中,肝病性占首位。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可分为血液疾病及非血液疾病两大类,诊断时应拓宽思路,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竭并发全血细胞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多数有肾脏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导致的贫血,但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数量一般正常或升高。而我们发现部分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报告如下。1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9年1月~2005年5月共收治各种肾脏病导致CRF的患者36  相似文献   

15.
全血细胞减少3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马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4):8447-8448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的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使在诊治此病时降低误诊率.方法:对36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321例,占89.2 %;非造血系统疾病39例,占10.8%.结论:临床常见的全血细胞减少除造血系统疾病外,非造血系统疾病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对我院2001—02-2005—02全血细胞减少8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28例与免疫异常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方法回顾三年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42例,选择其中与免疫异常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28例,并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其骨髓增生活跃或减低,但红系比例不低或增高,网织红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低,常规溶血试验阴性,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为主的治疗方案反应良好。结论该组疾病与免疫异常介导的造血细胞破坏或功能异常有关,应诊断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较为合适,目前有人提出IRP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提高对IRP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注意IRP与AA、MDS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一、血尿血尿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轻者仅于显微镜检查对,尿红细胞数异常地增高,称镜下血尿,重者尿色呈鲜红,洗肉水那样或有血凝块,称肉眼血尿。因检查方法不同,尿内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尿排红细胞数在  相似文献   

19.
戴厚永  黄新忠  范亚平  何敏  邵敏 《新医学》2008,39(3):141-144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6岁,未婚,教师.因发现血象三系减少1个半月,头晕、乏力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于2007-06-16收入我院.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摘要女,41岁,农民。主因面色苍白、乏力、发热1月余、阴道流血15d、皮肤淤斑7d于2005年6月19日入院。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面色苍白,且反复发热,最高达39℃,伴畏寒、寒战;无咽痛及咳嗽,无腹痛及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颜色改变。在当地医院输液(具体药物不详)及自服安乃近体温可降至正常。15d前行经,量较多,至今未止。近1周皮肤黏膜出现大片淤斑,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在当地医院骨髓穿刺2次均失败,遂来我院就诊,收住院。既往体健,无外伤及药物过敏史,无家族传染病及遗传病史,无毒物接触史。查体:T38.8℃,P81次/min,R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