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体表肌电监测及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肌体表肌电监测的临床意义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2名COPD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治疗前后隔肌、肪间肌肌电振幅、中位频率及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另选择笱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实验组膈肌和肋间肌幅分别高于对照组的膈肌振幅(P〈0.05)和肋间肌振幅(P〈0.001),服用具有兴奋呼吸中枢、扩张支气管作用的药物Pimexone 2h后,所有爱 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AP)幅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膈肌疲劳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COPD组)治疗前后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测定PNCT及AP,并与同期22例健康志愿者(志愿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志愿组PNCT左右分别为(7.016±0.516)ms、(7.089±0.531)ms;AP左右分别为(0.508±0.131)mv、(0.573±0.134)mv.OOPD组治疗前PNCT左右分别为(7.982±0.563)ms、(7.912±0.692)ms;AP左右分别为(0.405±0.165)mv、(0.388±0.170)mv.COPD组治疗后PNCT左右分别为(7.764±0.509)ms、(7.729±0.520)ms;AP左右分别为(0.613±0.164)mv、(0.599±0.171)mv.志愿组与COPD组治疗前PNCT及AP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志愿组与COPD组治疗后PNCT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A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OPD组治疗前后的PNCT差异元显著性(P>0.05),而AP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PNCT及AP的测定可以评价COPD急性加重期膈肌疲劳,其中AP是检测膈肌的收缩疲劳,而PNCT则是检测神经肌肉连接点的传递疲劳. 相似文献
3.
膈肌是人体的重要呼吸肌,在维持正常通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导致膈肌功能下降的因素,使膈肌极易发生疲劳、乏力,而膈肌疲劳被认为是COPD发展为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我院住院的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于治疗前后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记录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AP)振幅,同时测定其治疗前后肺功能,以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介绍了最大跨膈压(Pdimax)、膈肌肌电图(EMGdi)检查方法及16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检查结果,并与肺功能、血气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dimax与PaCO_2、RV/TLC、FRC相对值显著负相关,与VC、IG、FVC、MVV显著正相关。讨论了膈肌检查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吸气肌训练提高膈肌的储备力和收缩力,延缓由呼吸肌疲劳所致的呼吸衰竭的发生。方法: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病人分为两组(各14例)实验组进行吸气肌训练加传统的负荷踏车运动,对照组仅进行踏车运动,运动时间:每隔4d共8周,训练前后通过吸气阻力负荷法(LBT)分别测试最大跨膈压(Pdimax),最大胸腔压(Pesmax)膈肌耐力时间(Tlim)以确定膈肌肌力及耐力;结果:吸气肌训练组病人,训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病 ( COPD)是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的病因 ,也是引起膈肌疲劳的最常见病因。 COPD患者合并膈肌疲劳明显地影响患者的病程及预后 ,如何早期诊断膈肌疲劳 ,对于COPD患者的病程估计、药物疗效的评价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 COPD患者的膈肌疲劳的早期诊断 ,目前国内方法不多 ,亦少见报道。本文采用经体表肌电图频谱分析的方法检测 COPD患者的膈肌功能 ,以探索早期诊断膈肌疲劳的方法。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患者组 :1 996年 1 0月~ 1 998年 3月 ,本院收治的 2 4例经治疗后缓解的 COPD患者 ,男 1 6… 相似文献
8.
9.
呼吸肌锻炼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体外隔肌起搏(EDP),是通过体表刺激膈神经使膈肌有规律地收缩而达到治疗目的。自1990年7月至1991年2月,我们对52例COPD患者在门诊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EDP—Ⅱ型(广州电子产品技术开发公司生产)进行治疗观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病例选择:本组共52例,男46例,女6例;年龄35~69岁,平均62岁。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治疗方法:EDP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症状和运动耐受程度,血气及肺功能变化。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耐受力较治疗前增加一倍以上,或通气功能、血气分析显著改善。(2)有效:胸闷、气促症状好转,但活动耐受力较治疗前增加不超过一倍,或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44例临床观察党明义(包头市第二医院)我科应用中山医科大学谢秉煦教授等人研制的体外膈肌起搏器参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44例,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病例选择44例患者均为1989年12月~1990年5月在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特点,旨在明确COPD患者膈肌功能异常的机制。方法对19例患有肺肿瘤或食管肿瘤须行开胸手术的患者留取膈肌样本,其中12例为轻-中度COPD患者,7例为肺功能正常对照者。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膈肌超微结构的损伤、光镜观察组织学变化,观察并分析膈肌内胶原沉积、毛细血管分布及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①透射电镜下可见COPD组患者膈肌肌丝排列紊乱及断裂,Z线模糊,A带和I带破坏、结构消失,线粒体呈簇状分布,部分伴有髓样变;②COPD组患者膈肌内胶原沉积增加(P〈0.05);③COPD组患者膈肌内毛细血管分布未见显著改变(P〉0.05);④中度COPD患者膈肌横截面积(CSA)降低(P〈0.05)。结论早期COPD即可出现膈肌超微结构损伤及肌萎缩,肌小节超微结构的损伤及膈肌内胶原沉着增加等组织学改变可能对早期COPD患者膈肌的收缩力和耐力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用体表电极法EMGdi检测COPD患者实验性DiF35例,并设立对照组47例,结果表明DiF后COPD组和对照组EMGdi的H/L和FC均显著降低,提示体表法记录的EMGdi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DiF。检测DiF目前靠自身前后对照,本组以H/L下降15%为标准,DiF的检出率COPD组为60%,对照组76.6%。但DiF前后的H/L和FC在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能反映两组之间膈肌功能的差异。两组DiF前后的H/L和FC均显著相关(P<0.001)说明FC检测DiF同样有意义,且较H/L更为稳定,以FC下降5%为标准,COPD组DiF检出率为51.4%,对照组61.7%,与H/L的检出率相似。文章还探讨了DiF后部分受试者EMGdi功率谱反而向高频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彭浩胡培景红霞肖彬郑光美 《中国医学工程》2021,(6):105-109
目的 利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运动进行评估,并与肺功能比较,探讨其评估膈肌运动的价值.方法 将十堰市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的50例COPD患者与50例无心肺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经临床表现、病史及肺功能检查确诊的COPD患者首先按照肺功能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特征是不可逆性气流受限,过度充气常导致膈肌功能障碍。膈肌是最重要的呼吸肌,其功能损害将显著影响患者预后。超声技术因其无创、方便、重复性好的优点被应用于观察膈肌形态及运动。近年来随着超声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慢阻肺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慢阻肺患者膈肌超声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检查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大鼠膈神经放电和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熏香烟加气管内注入内毒素法复制大鼠COPD模型。分别记录对照组和模型缎大鼠膈神经放电及呼吸曲线。测量膈神经放电持续时间、间期、放电幅度,测量吸气相时间、呼气相时间、呼吸频率和幅度。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膈神经放电幅度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7)。放电持续时间和间期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吸气相时间和呼气相时间延长,呼吸幅度增加.呼吸频率减慢。但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和模型缎膈神经放电活动与吸气相均呈正相关(r=0.881及r=0.866;均P〈O.05)。结论 大鼠COPD发生时膈神经放电活动加强.提示呼吸中枢活动发生改变,呼吸中枢吸气驱动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电-神经电图在一氧化碳(CO)中毒所致周围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日产EMB-5304k肌电诱发电位仪对4例CO中毒所致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常规肌电-神经电图检测。结果 4例患者肌电图共检肌肉39块,其中在静息状态下出现正尖波、纤颤波异常率87.2%,重收缩时募集运动单位异常率89、7%;神经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测定20条神经,潜伏期异常率50.0%,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88.9%。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共检神经6奈,其中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股神经各1条,坐骨神经2条,潜伏期消失4务,异常率66.7%;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消失4条,异常率66.7%;运动电位波幅消失4条、衰减2条,异常率100%;感觉神经传导检测7务感觉神经,其中正中神经、尺神经、桡浅神经各1条,腓浅神经2条,腓肠神经2条,7条神经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电位波幅均消失,异常率100%。结论 肌电-神经电图对CO中毒所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受损部位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获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膈肌的三维立体形态,探讨COPD患者膈肌形态学指标与慢阻肺CAT评分量表的关系。 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2010年12月—2014年10月门诊和住院的受试者,按COPD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分为COPD组(30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进行肺功能检查、慢阻肺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和肺CT扫描,获得CT三维重建后膈肌的主要形态学指标:膈肌总长度(Ldi),膈肌总面积(Adi),膈肌与胸壁的对合面积(Aap)。比较这些指标在COPD组内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有无差异,分析这些形态学指标与慢阻肺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①随着COPD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在冠状位、矢状位膈肌总长度、膈肌总面积、膈肌与胸壁的对合面积逐渐减小,慢阻肺CAT评分逐渐增高,并且在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膈肌总长度、膈肌总面积、膈肌与胸壁的对合面积与慢阻肺CAT评分量表呈负相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CT三维重建是评价膈肌功能解剖学的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用它来评判COPD患者膈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存在包括膈肌在内的全身骨骼肌营养不良和萎缩。膈肌疲劳是此类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但应用超声联合肺功能评估膈肌功能却鲜见报道。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COPD患者膈肌移动度情况,及其与肺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COPD组),按COPD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另选取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肺功能室做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肺功能检查、超声测量平静呼吸时相膈肌移动度(FRC)及用力呼吸时相膈肌移动度(TLC),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估呼吸困难,记录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mMRC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FRC、TLC、不同呼吸时相下膈肌移动度的差值(TLC-FRC)、吸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IC%pred)、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残气量/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TLC%pred)等指标,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膈肌移动度与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膈肌移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COPD组身高、体质量、mMRC评分高于对照组,FEV1%pred、FVC%pred、FEV1/FVC低于对照组(P<0.05)。四组间FRC、TLC、TLC-FR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FRC高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TLC、TLC-FRC低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P<0.05);中度组FRC高于对照组,TLC、TLC-FRC低于对照组、轻度组(P<0.05);轻度组TLC-FRC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COPD组膈肌移动度与BMI(r=0.501,P<0.001)、FEV1%pred(r=0.697,P<0.001)、FVC%pred(r=0.639,P<0.001)、FEV1/FVC(r=0.564,P<0.001)、IC%pred(r=0.438,P<0.001)、MVV%pred(r=0.578,P<0.001)呈正相关,与mMRC评分(r=-0.615,P<0.001)、RV/TLC%pred(r=-0.350,P<0.001)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EV1%pred〔β=0.728,95%CI(0.027,0.042),P=0.001〕是膈肌移动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COPD患者膈肌移动度可以用超声来评价,而膈肌移动度的大小与肺功能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