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纵隔肿瘤进行穿刺活检,对穿刺过程、准确率、阳性率、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CT机定位引导下,采用人工气胸后穿刺纵隔肿瘤。结果穿刺准确率100%,阳性率88.2%,并发症率5%。结论CT引导下穿刺纵隔肿瘤是对纵隔肿瘤疑难疾病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包括恶性淋巴瘤1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1例,胸腺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心包囊肿2例,淋巴管瘤1例。结果不同类型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殊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5.83%(46/48)。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熟悉其征象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特点。方法:收集分析15例纵隔型肺癌的临床CT资料。结幂:肿瘤位于上叶8例,中叶2例,下叶5例;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肿块〈2em者3例,肿块〉2cm者5例,肿块〉3cm者7例;肿瘤密度多呈均匀实质性,少见坏死和钙化;肿瘤边缘:短毛刺征者12例;分叶征者13例;边界清楚者2例;胸膜凹陷征者6例;血管纠集征者5例。结论: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深入观察影像学表现,对纵隔型肺癌可以做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报告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巨大纵隔肿瘤,其中1例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黄色纤维瘤,1例胸腺囊肿,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纵隔纤维脂肪瘤,1例纵隔血管肉瘤,1例纵隔胚胎性瘤。认为X线、CT有助于纵隔肿瘤的定位诊断,而对一些肿瘤的定性诊断仍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王建军  黄静  马玉超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5):563-564,57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小儿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影像学特点,对所有病例均做胸部X线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胸部X线检查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准确率为82.6%(19/23),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56.5%(13/23);CT扫描的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82.6%(19/23)。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是术前诊断小儿纵隔肿瘤的主要依据,CT能反映肿瘤的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及形态学特点,其定性、定位诊断明显优于胸部X线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报告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巨大纵隔肿瘤,其中1例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黄色纤维瘤,1例胸腺囊肿,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纵隔纤维脂肪瘤,1例纵隔血管肉瘤,1例纵隔胚胎性癌.认为X线、CT有助于纵隔肿瘤的定位诊断,而对一些肿瘤的定性诊断仍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侯昭才  欧阳起 《广西医学》2007,29(10):1512-1513,F0004
目的探讨X线、CT对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4例纵隔肿瘤,分析其X线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前纵隔肿瘤25例,中纵隔肿瘤18例;后纵隔肿瘤11例。CT定位正确52例占96.3%,定性正确51例占92.3%;胸片定位正确48例占88.8%,定性正确45例占83.3%。结论X线、CT影像学特点和纵隔分区能正确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两者相比CT优于X线。  相似文献   

8.
纵隔肿瘤的CT影像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星强  陈丹 《河北医学》2000,6(9):774-777
目的:研究纵隔肿瘤的CT诊断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55例纵隔肿瘤,其中恶性淋巴瘤36例,畸形瘤8例,胸腺瘤6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胸内甲状腺,脂肪瘤与及心包囊肿各1例。各例于手术前,化疗,化疗前行胸部CT扫描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9.
10.
安平  于春玲 《黑龙江医学》2002,26(7):503-503
纵隔肿瘤以良性肿瘤居多 ,绝大多数可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常见的纵隔肿瘤分 :前纵隔有胸骨后甲状腺肿 ,皮样囊肿 ,畸胎瘤 ,胸腺瘤 ;中纵隔的恶性淋巴瘤 ,后纵隔的神经源性肿瘤。现收集我院近 30年来部分纵隔肿瘤 85例 ,其中 ,2 0例为纵隔少见肿瘤。 2 0例中 ,心包囊肿 3例 ,气管囊肿 4例 ,囊状水瘤 3例 ,脂肪瘤 3例 ,嗜酸细胞瘤 1例 ,血管内及细胞瘤 1例 ,纤维瘤 1例 ,动静脉瘤 1例 ,恶性组织细胞瘤 1例 ,前肠囊肿 1例 ,纵隔囊肿 1例。1 一般资料本组男 15例 ,女 5例。年龄 1岁~ 5 6岁。临床症状有胸痛、胸闷、呼吸…  相似文献   

11.
纵隔畸胎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纵隔畸胎瘤CT征象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 从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纵隔畸胎瘤的85例病人中选择CT资料完整者63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基本CT均表现为孤立性前纵隔包块。其中囊性包块26例,均为成熟型,包括单房囊型13例,多房囊型7例,子-母囊型6例。囊实性包块29例,实性包块8例,均为不成熟型畸胎瘤。特殊CT征象包括:脂-液平面6例,脂密度子囊5例,水密度子囊3例。结论 前纵隔的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内水样密度、脂质密度、软组织密度及不同形状的钙化并存或相互混杂或(和)包块内含有骨块、牙齿,显示脂-液平面、脂密度子囊、水密度子囊对本病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纵隔内组织结构复杂,有气管、支气管、食管、心脏、心包、大血管、淋巴、神经组织及结缔组织等。纵隔肿瘤有原发和继发性,肿瘤有良、恶之别。单一的X线检查,在定性诊断上误诊率较高,特别对疑难病例常需要多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影像诊断,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tide床资料豆.回性别与年龄本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1岁。1.2临床表现无症状23例,占46%,胸闷、胸胀痛15例,占30%。咳嗽、气短3例,占6%。肌无力4例,占8%。长期低热、贫血1例,占2%。乏力、消瘦2例,占4%。吞咽阻塞感2例,占4%。刃.3…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纵隔肿瘤X线与CT表现的特点,对其做出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结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再结合文献,提出对纵隔肿瘤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前纵隔肿瘤20例,包括胸内甲状腺12例,胸腺瘤5例,畸胎瘤3例。中纵隔肿瘤8例,包括恶性淋巴瘤3例,支气管囊肿5例。后纵隔肿瘤10例,均为神经源性肿瘤。结论:利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一般还是可以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纵隔各类肿瘤的CT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特征性表现。结果29例前纵隔肿瘤中,其中有胸腺肿瘤18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7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生殖细胞肿瘤9例,包括良性畸胎瘤8例,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不同前纵隔肿瘤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3.1%(27/29)。结论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类型及良恶性的判断有很高的准确性,熟悉其影像特征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纵隔疾病很多,大多引起纵隔影像增宽,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现总结我院纵隔影像增宽80例普通X线片、CT纵隔平扫,并对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并对发病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数目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纵隔肿块X线平片,其中22例作过CT检查。结果表明,X线平片对纵隔肿块定位正确率较高,但定性正确率较低;CT不仅能准确定位,而且能显示肿块的大小、数目、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以及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关系,能区分囊性或实性,分辨钙化及脂肪密度,定性正确率明显高于平片。肿块周围脂肪层模糊消失,与周围组织结构境界不清是CT鉴别良恶性胸腺瘤较为可靠的征象,但CT对某些纵隔肿块定性尚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7.
江涛 《河北医学》2002,8(11):999-1000
目的 :评价CT对后纵隔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后纵隔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 :全部病例均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 ,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边缘清楚 ,2例密度不均 ,其中之 1例合并有钙化。结论 :CT对后纵隔神经鞘瘤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尹燕  郑燕  陈超  鹿彩銮  徐凯  胡春峰 《当代医学》2011,17(30):31-33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原发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收集5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前纵隔肿瘤,全部患者行CT平扫,55例行增强检查,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胸部继发改变。结果胸腺瘤34例,21例可见囊变、坏死区,呈轻一中度强化,畸胎瘤11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10例可见脂肪成份,囊壁及实性成份强化较明显;淋巴瘤5例,4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均无钙化,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心包囊肿2例,均位于右侧心膈角区,边界清晰,呈水样密度,无强化;滑膜肉瘤2例,1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及同侧胸腔积液,1例可见钙化及胸膜转移。结论仔细观察前纵隔肿瘤本身部位、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患者年龄等特征,可提高对前纵隔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明确纵隔胸腺肿瘤的X线、CT、MRI影像特征,以提高正确诊断率。纵隔胸腺肿瘤50例均拍胸部正侧位片,其中CT检查10例,MRI检查5例。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密度等。结果显示:X线阳性46例,余4例由CT或MRI发现;病变位于前纵隔43例,中、后纵隔7例;圆形和椭圆形44例,多球状2例,不规则形4例;密度均匀40例,不均匀6例,其中钙化2例。CT见病灶密度高低不等,CT值为14~36HU。MR信号介于肌肉和脂肪之间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重症肌无力占18%,手术病理证实胸腺瘤26例、胸腺癌19例,胸腺脂肪瘤4例、胸腺脂肪肉瘤1例。结果提示:胸腺肿瘤行X线、CT、MRI检查无论有无临床表现均可明确诊断,但对良恶性的判定较为困难。一般有分叶,与近位组织器官粘连,近位淋巴结增大,多发病灶者均提示为恶性征象。CT和MRI更有利于对肿瘤的详细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纵隔肿瘤的X线和CT表现和征象。方法:对我院40例纵隔肿瘤患者进行X线和CT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X线诊断正确21例,占52.5%;误诊18例,占45.0%;漏诊1例,占2.5%。CT检查诊断正确33例,占82.5%;误诊7例,占17.5%,无漏诊病例。增强后病变更清晰与周围器官分辨率更高。结论:CT检查可准确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甚至其组织来源,诊断纵隔肿瘤时,可与X线平片根据其互补性,相互印证,各取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