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取出的方法。方法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患者46例分成两组,第1组18例,第2组28例,分别行乳房外下方切开抽吸和乳晕切开直视下取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术后复查磁共振。结果乳房外下方切开抽吸术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有较多的残留,乳晕切开直视下几乎能完全取出。结论注射隆乳术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必须在切开直视下取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乳腺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导致并发症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87例因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手术取出物,固定后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取出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房硬结包块、注射物游走、疼痛以及感染.手术取出物最主要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在乳房内脂肪、腺体及肌肉组织内渗透、游走.注射凝胶周围组织最集中的改变是异物反应(34/87,39.08%),未见明确纤维化或纤维性包膜.部分病例(12/87,13.8%)可见腺体组织破坏及炎症改变,未见致癌性改变.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是一种游走性物质,在乳腺组织内弥漫渗透,不能完全被吸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能诱导异物反应,形成不同阶段的病理组织学构像,对周围腺体组织及肌肉组织有一定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乳晕切口取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的手术取出方法。方法:对80例隆重乳者分别采用乳晕下半缘切口进行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治疗。结果:72例感效果满意,8例术后乳房形态欠佳。结论:对大多数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采用乳晕下半缘切口进行取出手术能得到满意效果,乳房瘢痕不明显,并发症少,外形较佳。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引起的并发症与部分乳腺癌症状相类似,从而导致早期诊断乳腺癌非常困难.目前,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与乳腺癌之间有确切联系,但有学者已证实合成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丙烯酰胺单体对人体有神经毒性及致癌性.该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乳腺癌患者病史特点及相关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及临床处理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宝东  乔群 《中国药物警戒》2006,3(2):100-102,106
目的 简介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种类以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 通过检索医药学有关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的文献资料,对注射隆乳术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类型、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结果 注射隆乳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种类繁多,以硬结、疼痛、感染、破渍等发生率最高,常常数种并发症共存;有些并发症是由于不恰当的处理所致。临床处理方法以手术取出、病变组织切除较为彻底。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并且不能从体内彻底清除,有些并发症是由不恰当处理方法所致。笔者反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体内注射,建议规范处理方法,避免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创伤,同时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体内后对机体健康(包括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及注射入人体后的远期变化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乳术后对局部组织的影响,为其预后及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组9例:均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术后乳腺组织。对照组9例:其中2例为巨乳乳腺组织;2例为外伤后予以清创术提取的乳腺组织;1例为自体脂肪组织隆乳术后提取的乳腺组织;1例为乳房纤维瘤患者,术中取肿物边缘1 cm外的乳腺组织;2例从乳房烧伤后瘢痕患者提取的乳腺组织;1例为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患者提取的乳腺组织。将研究组及对照组采用简单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9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 RNA含量进行检测,最后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研究中长时间注射PAHG并没有引起乳房组织标本中VEGF m RNA含量的改变,但也不能说明PAHG就一定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对于PAHG注射术后是否会导致肿瘤的发生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大量的相关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苏丽 《青岛医药卫生》2009,41(5):362-362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tyamidetydrogel,PAHG),是一种无色透明类似果冻状的液态物质,1977年由乌克兰引入我国,于1999年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司批准用于临床使用,在我国医疗整形美容界做为一种软组织填充材料,用于隆乳、隆臂等美容术。众多爱美的女性接受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手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等患者,逐渐有乳房疼痛、硬结、  相似文献   

8.
王兰  吴培新  刘蜀  邹佳黎 《贵州医药》2007,31(3):259-259
我科2004~2006年收治3例因使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简称水凝胶)作双侧注射式隆乳术后,于哺乳期并发乳腺炎,早期处理不当并发乳腺脓肿严重感染共5侧乳房,经外科切开引流、病灶清除、回奶等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术后并发症原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2月-2005年10月所收治的外院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发生并发症的6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23-54岁,其中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者51例,隆鼻2例,丰颞5例,面部局限性凹陷充填6例。结果 51例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B超检查显示分别在皮下、乳腺内、胸大肌筋膜及胸大肌内有不等量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存在。18例免疫球蛋白有异常改变。5例血清内检测出丙烯酰胺单体。平均0.011mg/ml:胶体取出6个月以上2例患者血清内均未检测到丙烯酰胺单体。取出注射物中有16例丙烯酰胺单体阳性.平均含量0.04mg/g。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入人体后其并发症有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2大类,局部并发症多与操作不当有关,而全身并发症则考虑与病人免疫学改变以及可能存在的肢体分解有关.另外也不排除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小星 《贵州医药》2010,34(5):415-416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erylmaidehydroger,PAHG)作为一种医用软组织填充材料,自1997年引人我国以来,广泛应用于注射隆乳。单体的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注射用PAHG产品中的残留丙烯酰胺的安全性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由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注射隆乳后可有PAHG异位、包膜增厚、畸形及疼痛等并发症。2005—03—2008—10我们接诊了30例曾实施了PAHG注射隆乳的妇女,经手术切开取出注射物,同时实施乳房假体置人隆乳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注射隆胸患者的聚丙烯酰胺清除及同期置入假体的可行性。方法 24例聚丙烯酰胺注射隆胸患者,均来自于2007年1月~2011年6月,在全麻下以乳晕下切口进行手术,将乳房内聚丙烯酰胺负压吸引干净,并且盐水反复多次冲洗,聚丙烯酰胺清除干净后同时植入硅胶假体。结果 (1)术中情况:18例患者聚丙烯囊腔为单囊腔,6例患者聚丙烯囊腔为多个,硅胶假体从肌下间隙置入者20例,胸大肌下间隙置入4例。(2)术后情况:术后均引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24h之内者17例,48h之内者7例。24例患者伤口均完全一期愈合,2例患者术后彩超复查发现存在少量聚丙烯酰胺残留。(3)随访情况:最短3个月,最长1年,其中随访1年者18例。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轻微乳房针刺样疼痛,1例患者触觉不佳。22例整体效果满意。结论聚丙烯酰胺清除的同期置入硅胶假体,效果较好,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防止并减少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充填成形手术的并发症。方法分析并治疗我科自1998年至2008年收治的58例应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进行软组织注射充填后发生并发症的病例。结果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充填并发症有感染、血肿、异位及术后硬化等。本组58例并发症经治疗均获满意疗效。结论应充分重视无菌技术,术中采用钝头针注射,并重视术中定位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3.
沈沁 《抗感染药学》2010,7(4):297-299
通过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事件"(PAHG)的回顾,结合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要素,分析了该事件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启示,探讨了我国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理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方法使用西门子3.0T磁共振仪和8通道乳腺线圈对32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诊断均结合平扫T1、T2、DWI及增强图像进行分析其病变的信号变化,并测量DWI—ADC值。24例良性患者在(1.82±0.30)×10-3mm2/s,8例恶性患者在(1.010±0.16)×10-3mm2/s;绘制DCE—TIC曲线,32例患者Ⅰ型20例,Ⅱ型5例,Ⅲ型7例;计算DWI—ADC值与病理诊断符合率(X2=6.710,P〈0.01),有统计学意义;比较DCE—TIC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χ2=4.270,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3.0T磁共振检查乳腺病变,对确诊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须在平扫基础上结合DWI和DCE来进行分析,才能增加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回顾性分析8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RI诊断为良性31例,恶性49例.MRI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符合率为61.2%(49/80),其中肿物型诊断符合率为80.0%(16/20),高于非肿物型的55.0%(33/60)(χ2=3.95,P<0.05).肿物型20例,形态呈圆形7例(35.0%),分叶状6例(30.0%),不规则型7例(35.0%);边缘清楚7例(35.0%),不规整12例(60.0%),毛刺1例(5.0%);肿物均匀强化7例(35.0%),边缘强化7例(35.0%),内部分隔强化6例(30.0%);时间-强度曲线呈Ⅰ型3例(15.0%),Ⅱ型9 例(9/20,45.0%),Ⅲ型8例(40.0%).非肿物型60例,均匀强化6例(25.0%),不均匀强化24例(30.0%),点状强化3例(5.0%),丛状环形强化27例(45.0%);强化分布呈局灶样15例(25.0%),导管样3例(5.0%),区段样24例(40.0%),区域样18例(30.0%);时间-强度曲线呈Ⅰ型20例(33.3%)、Ⅱ型31 例(51.7%)、Ⅲ型9例(15.0%).结论 MRI对肿物型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符合率高于非肿物型,非肿物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主要表现是区段、区域样分布的丛状或不均匀强化,时间-强度曲线以平台型居多.  相似文献   

16.
王筱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15-115,117
目的 探讨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诊断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54例乳腺癌患者中,乳腺导管癌41例,乳腺小叶癌7例,隐匿性癌3例,炎性乳腺癌1例,乳头状癌2例;胸肌转移1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7例(11例单发,6例多发).结论 MRI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孕产妇合并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于妊娠期7例,自然分娩后5例,剖宫产后12例.孕早期3例,2例有口服避孕药物史.13例同时行MRI、MRV、DSA检查,11例MRI及MRV检查阳性的患者中10例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AIM: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skeletal scinti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skeletal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nine tumor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whole-body MRI using coronal TIRM sequences for the different anatomical regions. Skeletal scintigraphy was performed with 99mTc-DPD. RESULTS: In 105/129 (81%) patients, the whole-body MRI and skeletal scintigraphy findings were concordant. In 56/129 (43%) patients, both imaging modalities excluded skeletal metastases. In 49/129 (38%) patients, whole-body MRI and skeletal scintigraphy revealed metastases, however whole-body MRI demonstrated more extensive disease in 22/49 (45%) cases. In 6/49 (12%) cases, skeletal scintigraphy was superior to whole-body MRI in detecting more skeletal metastases. In 24/129 (19%) cases, the imaging findings were discordant. In 15 cases, skeletal scintigraphy was negative, whereas whole-body MRI revealed skeletal metastases. In 9 cases, skeletal scintigraphy was positive, whereas whole-body MRI failed to detect these metastases. In 77/129 (60%) patients, whole-body MRI revealed additional tumor-related findings. CONCLUSION: Whole-body MRI, as a new staging method, is superior to skeletal scintigraphy with respect to the detection of skeletal metastases and the extent of metastastic disease. Furthermore, whole-body MRI yields additional tumor-related findings. Therefore, whole-body MRI should be perform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keletal scinti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skeletal metast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