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东营地区≥45岁城乡居民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现状。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东营5个县区各选出一个居委会和自然村,共选取10 182位≥45岁的居民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IMT)厚度、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为74.8%。其中单纯IMT增厚、斑块形成、存在单发斑块、存在多发斑块、单条颈动脉受累、多条颈动脉受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及术后再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20.3%、55.9%、20.8%、33.5%、21.6%、53.1%、0.12%和0.03%。东营地区居民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分别为73.6%、1.0%、0.2%。城市居民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形成、多发斑块、多条颈动脉受累检出率均高于乡村居民(P0.05)。城市和乡村居民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总体构成比有差别(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单纯IMT增厚、斑块形成、存在多发斑块、多条颈动脉受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东营地区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城市较乡村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和病变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月~5月用群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住在东城区东四社区及怀柔区杨宋镇13个乡村年龄大于45岁的居民,在居住地连续居住满20年的人群进行超声筛查,共纳入1227例,男性588例,女性639例。根据所居住的区域,分为城区和乡村。纳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城区比较,乡村居民高血压(57.4%vs.40.1%)、糖尿病(31.7%vs.20.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4.9%vs.15.4%)、高脂血症(34.5%vs.19.6%)比例降低,吸烟比例升高(16.1%vs.31.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单纯IMT增厚检出率分别为0.10%、0.17%、0.34%、0.35%;多发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0.28%、0.33%、0.42%、0.64%;狭窄及/或闭塞检出率分别为0.01%、0.07%、0.08%、0.37%。城区居民IMT增厚(61.0%vs.49.5%)和单发、多发斑块形成(52.0%vs.32.8%)比例高于乡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城区居民狭窄及闭塞比例高于乡村。结论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率高,且方便快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率城区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年龄≥50岁的户籍居民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流行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顺义区11个镇、街道年龄≥50岁的户籍居民2 500名,剔除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筛查信息不完整者55名,最终2 445名资料完整者纳入分析,应答率为97.8%。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颈动脉CDFI筛查,筛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IMT)≥1.0 mm]、斑块(IMT≥1.5 mm)及颈动脉狭窄[单侧和(或)双侧的颈内动脉狭窄(流速50%)或颈总动脉狭窄(流速≥70%)、椎动脉狭窄(流速50%)]。根据颈动脉CDFI筛查结果,将2 445名研究对象分为内膜增厚与无增厚、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斑块、狭窄与无狭窄进行人口学资料及脑血管病相关因素的分析。同一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病变(增厚、斑块、狭窄)并存两种或以上时,则分别计数后分析。结果 2 445名居民中,有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者分别为301名(12.3%)、1 419名(58.0%)及1 287名(52.6%)。不同年龄段(50~60、60~70、≥70岁)户籍居民的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和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642、118.648和185.275,均P0.01);男性户籍居民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和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7%(162/916)比9.1%(139/1 529),67.1%(615/916)比52.6%(804/1 529),64.2%(588/916)比45.7%(699/1 529);均P0.01]。存在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和斑块的辖区内户籍居民中,性别比、高血压病、卒中、吸烟和饮酒的暴露比例均高于无狭窄、无增厚和无斑块的人群(均P0.05)。存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辖区内户籍居民中,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检出比例高于无狭窄和无斑块的人群(均P0.05)。结论辖区内年龄≥50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人群中,部分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检出率显著偏高,在开展卒中防治时,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群的吸烟、饮酒比例,及时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58例接受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无冠心病者50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53例,多支病变组55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单支病变(0.91±0.1)mm),多支病变(1.08±0.15)min]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0.83±0.08)mm,P均〈0.057,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单支病变52.6%,多支病变65.7%]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的32%(P均〈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彩超检测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对176例2型糖尿病和156例非糖尿病病人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狭窄程度变化。结果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P〈0.01),相同年龄段之间比较,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增厚(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狭窄程度≥40%的发生率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粥样斑块,可以判断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程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解老年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对100例54~94岁的患者进行了B型超声检查。颈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斑块、轻度狭窄(内径减小>20%)和显著狭窄(面积减小>50%)的检出率分别为79%、49%、40%和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诊断的冠心病以及脑梗塞、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均无显著相关。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增高(P<0.05),病变程度也趋于加重。因此,年龄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探讨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来自全国25个省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的12 42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76.9%,颈动脉内膜(IMT)增厚率为54.3%,狭窄率≥70%的患者占7.0%,男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男女两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男性:β=8.550,P=0.012;女性:β=11.100,P=0.002),但男女两性间的差异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男女两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LDL与男性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有关,心房颤动病史与男性颈动脉IMT增厚率密切相关,吸烟仅与男性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IMT增厚率有关。结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普遍存在,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氧化应急产物、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随IMT增厚及宽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对12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或胸痛待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其积分;对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75例)或者冠状动脉造影(CAG,47例),并将颈动脉超声结果与MSCTA或者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3%、84%;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33%、86%;超声颈总动脉斑块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55%、89%;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58%、9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0.01),双支和三支病变组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又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间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方便及时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病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分组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r=0.7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7)。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IMT相关(r=0.69),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8)。结论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其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21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按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仅1支冠状动脉狭窄≥50%);2支病变组(2支冠状动脉狭窄≥50%);多支病变组(3支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5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阴性对照组、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和冠状动脉狭窄≥70%组IMT分别为(0.80±0.22) mm、(0.98±0.17)mm和(1.01±0.2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94.8%和83.7%.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分别为(0.80±0.22)mm、(0.96±0.15)mm、(0.98±0.17)mm和(1.00±0.1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84.0%、86.7%和83.9%.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可望为老年冠心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新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并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①327例患者中,99例为IMT正常,40例为IMT增厚,188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在188例斑块形成的患者中,易损斑块组82例,非易损斑块组106例。②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6、22.3、28.6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分别为40.4%(40/99)、70.0%(28/40)、75.5%(142/188)。除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间HHc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组间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分别为28.9μmol/L和82.9%,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23.4μmol/L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4~1.25)结论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H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 对63例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结构特点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并与45例年龄匹配,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心脑疾病症状,体症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脑梗死组IMT与对照组IM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间管径狭窄度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脑梗死组中重度狭窄(50%-75%)及严重狭窄(>7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表现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这些特点可能与其发生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年青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北京地区100例意外死亡年青人(15 ̄39岁)新鲜心脏标本的冠状动脉,对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出率及病变特点进行观察。结果为:部分脂纹有可能通过中间型病变转变为斑块;年青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以细胞性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总检出率为56.0%,男性病变检出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与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年青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出率特别是由斑块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Cheng J  Zhao D  Wang W  Li ZA  Yong Q  Sun JY  Zhao LY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3):206-209
目的探讨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变化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关系。方法1992年和200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1323人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于2002年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评价指标。结果(1)随着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持续上升;年龄、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2)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着基线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而升高(P〈0.001);(3)1992年和2002年均有危险因素者的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患病率分别为67.1%和42.6%,其患病危险分别是2次调查均无危险因素者的1.7倍和3.1倍。结论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产生影响,但强度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危险的早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超声检查86例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管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计算管径狭窄度,观察内中膜厚度、斑块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与高血脂的关系。结果随着血脂增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显著增高。结论高血脂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颈动脉超声可以作为有效且准确的衡量工具。  相似文献   

18.
冯光球  吴智勇  郑茵  陈娟 《山东医药》2009,49(39):80-8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眼底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37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2例(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38例、多支病变19例)和非冠心病组55例,应用高频超声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并计算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手持直接检眼镜行眼底检查(不散瞳),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冠心病组眼底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检出率、IMT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眼底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超声联合眼底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探讨TIA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TIA病人为观察组,8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TIA组斑块检出率为63.64%,高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检出率TIA组为66.10%(37/56),对照组为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基底动脉系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系TIA组(24.32% vs 5.66%,P〈0.05)。颈内动脉系TIA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率为20.93%高于椎基底动脉系TIA组(4.44%)和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TIA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间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