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40例患者再次手术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5例,残叶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术31例,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4例。结果再次手术后2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甲状旁腺损伤,1例出现淋巴瘘,余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加患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术后5年发现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甲状腺癌首次治疗不规范将使患者遭受再次手术,残留腺叶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高潮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49-3249
锁骨上淋巴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晚期临床表现,以往一直被列为绝对手术禁忌证,因此,多放弃手术而采用化疗方法,但效果不佳.1999年2月~2003年12月,我院对锁骨上淋巴转移的30例乳腺癌患者(无其他器官转移)施行根治术,同时对患侧下颈部行清扫术,术后进行正规化疗及放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强  张仑  张文超  姚晓峰  徐本义  陈可欣 《天津医药》2011,39(12):1120-112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手术方案选择。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127例cN0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临床分期及术中冰冻病理分期,113例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4例,扩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3例,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56例。分析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各组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病理检查示隐性转移率30.1%(34/113);不同肿瘤侵犯范围和年龄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及体质量指数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区淋巴结转移与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r=0.610,P<0.01)。结论:cN0PTC患者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高危转移患者可考虑扩大中央区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60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及D2以上的淋巴结清扫,分析贲门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与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6.2%和35.1%;总的淋巴结转移例数为45例,转移率为75%,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3.3%和1.67%。结论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应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D2+术式)并进行淋巴清扫,必要时联合脾、胰体尾整块切除,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于36例肺癌患者施行肺切除和广泛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手术并发症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并未增加手术的并发症。肺癌淋巴结转移是按照肺淋巴回流方向逐级转移,有N2跳跃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和外侵程度(T)呈正相关,周围型肺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央型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相近。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标准肺癌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清扫术后并发淋巴漏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2003年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清扫术后并发淋巴漏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观察及整体护理,32例术后并发淋巴漏患者给予治疗的同时经心理指导,负压吸引,合理饮食等护理措施,32例患者均获得痊愈。结论个性化的整体护理能有效促进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淋巴漏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8年2月大庆市爱心医院收治施行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的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行不保留颈丛的改良性清扫的患者30例作对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耳部感觉良好,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颈部肌电图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外观无改变。结论:实施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可达到与目前常用术式相同的治疗效果。有效地保留了耳垂区、颈部、锁骨区的感觉,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SOND)治疗临床判断无颈淋巴结转移(cN0)口腔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8例oN0口腔癌患者接受了病灶切除+SOND.TNM分类为T1~T3.分析颌下、颈部淋巴结病理解剖结果、SOND术后并发症、5年内颈部复发转移情况和术后5年生存情况.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颈淋巴结转移率18.96%.舌癌、口底癌易发生颈深淋巴结转移.3例出现轻度肩胛综合征,6~12个月后全部恢复.术后5年生存率87.93%.结论 对早期cN0口腔癌SOND是既能有效阻止肿瘤的淋巴转移,义能使术后并发症减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所致淋巴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淋巴漏的21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胃癌淋巴结清扫术所致淋巴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21例淋巴漏患者中,行全胃切除术患者比例为71.4%,明显高于行根治性远端半胃切除术的患者;行D2以上根治术的患者比例为76.2%,明显高于行D2方式者。以上P均〈0.05。结论胃癌淋巴结清扫术出现淋巴漏与手术方式及淋巴清扫范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转移性与持续转移性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81例,将未接受任何形式治疗的患者设置为原发组(n=98),将接受过手术或/和I-131治疗的患者设置为持续组(n=83)。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最短径平均长度及中央区转移、侧方转移、形态变圆、皮髓质分界消失、强回声、无回声、边缘型血流信号等淋巴结声像图征象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方式皆主要为甲状腺全/近全切+中央区+单侧淋巴结清扫术,持续组中有14例(16.9%)的患者初次手术未实施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原发组患者的中央区转移率高于持续组患者(P0.05),侧方转移、强回声与边缘型血流信号率皆低于持续组患者(P0.05)。结论:原发转移性颈部淋巴结多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常见,持续转移性颈部淋巴结多以侧方区淋巴结转移常见;而淋巴结声像图征象显示,持续转移性淋巴结相比于原发转移性淋巴结更容易出现皮质内钙化与边缘型血流信号,在术前及术后随访皆可行超声检查,以更好的评估淋巴结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特点和颈部淋巴清扫区域及范围。方法 89例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临床诊断阴性患者行喉切除术同时行选择性颈清扫术。对清扫的淋巴结分区域进行病理连续切片观察,明确转移及复发区域。结果 89例患者32例有转移,转移率36%。发现61 枚有转移的淋巴结分布在:Ⅰ区1枚,Ⅱ区42枚,Ⅲ区13枚,Ⅳ区4枚,Ⅴ区1枚,Ⅵ区未见转移。其中Ⅱ、Ⅲ区共55枚,占转移数90.2%。颈部复发6例分别于Ⅱ、Ⅲ、Ⅳ区,复发率6.7%。结论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较高,而早期临来诊断较难,故临床处理应积极行选择性区域性颈清扫术,而重点行Ⅱ、Ⅲ区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三阴乳腺癌(TNBC)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分析三阴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复发转移19例,其中胸壁复发7例(其中5例为胸壁复发并远处转移)、脑转移3例、肺转移4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1例、内乳锁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多处转移4例。不同年龄、月经是否绝经、是否脉管转移、不同原发肿瘤大小、不同Ki-67水平、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手术方式、有无淋巴清扫患者复发转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6、0.849、3.437、3.723、0.416、4.998、0.176、2.070,P>0.05);有淋巴转移患者复发转移率为36.1%(13/36),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的9.5%(6/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2,P<0.05)。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月经情况、有无脉管转移、原发肿瘤大小、Ki-67、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是否行腋淋巴清扫与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无关。结论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三阴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转移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60例临床资料。结果:癌症浸润深度、发展部位及方式、病理组织学性质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中转移程度以第一站淋巴结最高。术前未见淋巴结转移,而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者达1/3。结论:在根治术中,清扫淋巴结尤为重要。在行术前化疗的同时,切不可忽略术中、术后的化疗、放疗等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与手术方式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8年5月我科151例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上臂进行测量,计算淋巴水肿程度并统计其与术中腋窝淋巴结清除级别的关系。结果仅行前哨淋巴结(SLND)活检组未发现淋巴水肿病例;术中腋窝Ⅰ、Ⅱ站淋巴结清扫组淋巴水肿发生率为4.72%;全腋窝淋巴结清扫组淋巴水肿发生率为26.32%。结论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和术中腋窝淋巴结清扫状况密切相关。全腋窝淋巴结清扫即包括锁骨下淋巴结清扫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及研究食管癌患者采用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与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269例,分为二野清扫组(149例)及三野清扫组(120例)。其中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121例;胸上段癌58例,胸中段癌127例,胸下段癌84例。术后病理均为鳞癌。结果二野清扫组淋巴结切除组数:512组,平均6.24组,转移淋巴结纽数:012组,平均6.24组,转移淋巴结纽数:04组,平均1.15组。三野清扫组平均切除淋巴结纽数8.04组,明显高于二野清扫组6.24组(P=0.015),两组转移淋巴结组数有明显区别(P=0.028)。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9.2%(71/12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46.3%(69/149)(P=0.047),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组与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组的四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1%和52.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患者,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提高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改善部分患者生存率,但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二野淋巴结清扫术高。  相似文献   

16.
<正>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是甲状腺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手术进行治疗,但其清扫范围及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清扫的必要性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术前正确判断淋巴转移对外科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其血流参数可有效反映浅表器官内部结构、血流,已逐渐被应用于淋巴结转移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手术治疗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将38例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诊时间30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例,术后随访淋巴结转移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5岁。因发现颈部肿块20d入院。入院后行甲状腺+颈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示:右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甲状腺癌根治+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第1天引流出淡红色液体150ml,术后第2天患者进食后引流出乳白色液体210ml,考虑淋巴漏。予禁食、加压包扎、预防感染、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不佳。术后第20天,右颈部引流管已拔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清扫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PT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研究组患者进行甲状腺系膜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癌细胞转移情况及PTC复发情况、手术前后甲状腺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癌细胞转移发生率及PTC复发率分别为5.00%、0均低于对照组的27.5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血钙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血钙水平(0.21±0.02)mmol/L和PTH水平(2.34±0.36)ng/L均低于对照组的(0.35±0.03)mmol/L、(6.68±0.4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应用于PTC患者中央区淋巴清扫中的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高,术后对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镜下颈淋巴结扩清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特点。方法98例甲状腺癌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口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腔镜下颈淋巴结扩清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淋巴清扫数目、颈部瘢痕长度、术中出血量、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部瘢痕长度(4.8±1.8)cm短于对照组的(10.5±3.2)cm,术中出血量(10.8±2.3)ml少于对照组的(25.4±5.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2/50)低于对照组的1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癌患者采取腔镜下颈淋巴结扩清术治疗,具有安全、美容、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但术中应严格把握清扫层次,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