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为验证大网膜是否对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SD雌性大白鼠20只,分实验、对照两组。在同等条件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造成截瘫。实验组施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照组截瘫后不作任何处理。动物饲养存活3~8周后进行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法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红核内标记细胞总数为1846个,对照组为556个。P值<0.05,提示差别显著。结论: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红核脊髓束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从形态学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我院2006-01~2007-06开展应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抢救治疗急性脊椎损伤性截瘫19例,我们根据大网膜的特殊生理功能,将大网膜移植于受伤脊髓表面,使其形成侧支循环,从而解决外伤后脊髓的缺血缺氧问题,有利神经功能恢复.结果 经6~8个月随访,除2例手术中发现脊髓部分横断病例,经长期恢复感觉平面下降,大小便自控,但肌力恢复较差.其他病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恢复方面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正确的护理工作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带蒂大网膜移植于兔损伤的脊髓,观察脊髓组织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改变,并观察脊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实验显示大网膜脊髓移植可以早期吸收脊髓损伤后异常升高的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大网膜移植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显著优于损伤组。作者认为大网膜的吸收功能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急性脊髓损伤截瘫后,自主神经紊乱导致的肠道动力障碍促使细菌移位的发生。目前认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不清楚甲基强的松龙能否通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肠道细菌的移位?本实验的目的为明确上述问题。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截瘫模型。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截瘫后立即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截瘫后立即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急性脊髓损伤后24、72小时及1周评估BBB运动功能得分,采血行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同时采集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标本行细菌培养。脊髓损伤后1周行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空肠和回肠组织学观察。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1周,实验组大鼠BBB运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0.36±0.86 vs 6.32±1.02, P <0.05)。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24小时均发现内毒素血症及细菌生长。然而,脊髓损伤后72小时及1周,实验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损伤后72小时:216.15±12.90 vs 435.54±10.76 , P <0.05,损伤后1周:106.58±18.56 vs 368.85±17.35, P <0.05)。脊髓损伤截瘫后移位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阴沟杆菌、大肠埃希氏菌、普通变形杆菌、肠粪球菌等。脊髓损伤后1周实验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空肠和回肠组织学变化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肠道细菌的移位。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立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抗生素可能有助于抑制潜在的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5.
脊髓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几种脊髓重建术有:脊髓吻合、神经组织移植、许旺氏膜移植、神经架桥、大网膜移植等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手术操作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对术后治疗和目前对各种脊髓重建术的评价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已证实,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都可以一定程度的恢复脊髓中枢神经的功能。但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以及长期效果的研究少见。利用大鼠抽取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将其移植入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及长期预后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生物安全一级。①实验材料:8周龄SD雌性大鼠,体质量200~22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22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细胞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椎管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模型+DMEM组(n =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DMEM。假手术组(n =9):仅剪除T9-10棘突和椎板后,不损伤脊髓,逐层缝合。③实验评估: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情况,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①假手术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中评分无明显差异,属评分正常。模型+DMEM组评分为0分,其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模型+细胞组在2,4,6,8周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与模型+DMEM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②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的细胞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嵌合到宿主脊髓组织表达血管标志。 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8周,不仅能够在损伤脊髓内存活,而且还能分化新生血管,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的疗效.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细胞支架,多聚赖氨酸为细胞外基质,神经十细胞(NS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脊髓.制作大鼠T10脊髓右半切块状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在损伤区移植组织工程脊髓,对照组A移植NSCs,对照组B移植PLGA.移植治疗12周,每周均行BBB评分定量评价肢体运动功能.伤后第12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行示踪评价脊髓传导束的恢复程度,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区的形态结构修复.结果 伤后12周实验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P神经逆行示踪显示:实验组鼠右侧大脑组织中可见大量的HRP标记阳性神经元,而两对照组仅见有少量HRP阳性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移植区NF阳性神经元和GAP-43阳性神经轴索数量较多,修复了缺损,而对照组极少,仍留下不同程度的缺损.结论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促进了半切块状损伤脊髓的形态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NSCs移植和PLGA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关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对细胞移植的时间、方式以及检测的指标各有不同观点。实验观察了低温保存的神经干细胞复苏后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Wistar成年大鼠36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300 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新生大鼠10只,用作神经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获得的神经干细胞在处于对数生长期阶段-70 ℃冻存2周,复温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标记。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立即进行移植干预,实验分为3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DMEM培养液填充组、空白对照组。③实验评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及迁移情况,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观察脊髓损伤处轴浆运输的重建。 结果:36只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因麻醉过量死亡4只,感染死亡5只,予补足。复苏的神经干细胞经Brdu核标记后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标记的阳性细胞。第7天可见,第14天增多,第28天逐渐减少并消失。辣根示踪技术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较DMEM培养液填充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低温保存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域后可存活,并参与脊髓损伤处轴浆通路的结构重建。  相似文献   

9.
带血管神经二步吻合移植修复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带血管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基础上,研究了二步吻合技术对鼠带血管神经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后,第二神经。脊髓连接处疤痕减少,较多神经纤维跨过连接处进入脊髓组织。计量分析表明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轴突的数目及占据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二步切除第二神经。脊髓连接处疤痕组织和神经瘤后再吻合,清除了神经再生的障碍和阻力,有利于神经再生。本研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增加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胚胎脊髓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E14胚胎脊髓植入成鼠损伤脊髓后30、45、60天时,用单位放电记录技术观察了正常脊髓神经元和移植物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及其对刺激坐骨神经、红核和同时刺激的反应。结果:正常脊髓神经元的自发单位放电多是一个低频的单发脉冲活动。无论选择那种刺激方式,都可见兴奋、抑制和无反应三种反应。术后30天时,胚胎神经元的自发单位放电以高频电脉冲活动为主,簇状放电所占比例较大,对刺激有反应的放电单位数也较少;随着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这些单位放电的情况逐渐向着低频、单脉冲以及高反应率的方向发展。至术后60天时,胚胎神经元单位放电的频率、形式以及对刺激的反应情况都变得和正常神经元的相似。结论:胚胎神经元移植后经历了一个逐渐发育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有可能逐渐和宿主神经元形成了功能性突触连接。  相似文献   

11.
狗大网膜转移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2年6月在临床开展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以来,至今共手术200余例。通过观察,发现对运动、感觉、括约肌、植物神经系统、性机能等功能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为此,本实验用狗作大网膜转移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所分泌的细胞黏附分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保护脊髓神经元和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效应。 目的:比较嗅球及嗅黏膜固有层来源的嗅鞘细胞异体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西电集团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实验组(23月龄)和对照组(3月龄),用于嗅鞘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乳鼠嗅球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0只。 方法:30只SD大鼠制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将体外培养的乳鼠和SD大鼠嗅鞘细胞进行脊髓损伤模型的异体移植,对照组不做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周,进行BBB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实验过程中大鼠死亡7只,各组死亡率大致相同。移植后第4,8周时,乳鼠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01);嗅鞘细胞移植2组评分8周高于4周(P < 0.01)。术后4周,各组动物均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移植后8周时,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动物均可引出运动诱发电位,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空白对照组动物仍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P < 0.001)。移植后8周,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区有较多细胞浸润,对照组细胞数目较少。 结论:来源于嗅球与嗅黏膜的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 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 mL(1×106 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 1 mL。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制成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周采用局部微量注射法移植。随机分三组:A损伤对照组(n=12)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B移植对照组(n=12):注射10μl DMEM/F12培养液;C细胞移植组(n=12):移植1.0?06/ml的神经干细胞悬液10μl。移植后通过不同时间点BBB行为评分、病理组织学、免疫荧光技术评价大鼠大鼠脊髓功能修复情况及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化。 结果:在体外成功建立SD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B、C两组大鼠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从移植后2W起C组大鼠评分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体内继续存活、迁移并且分化为NF-200、GFAP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 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逐渐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并通过临床应用观察短期疗效。 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造成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应用改良Tarlov评分评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在光镜下对损伤脊髓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对5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损伤原位注射、腰穿、静脉输注的方式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行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5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移植后7,15,30 d,脊髓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恢复。临床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半年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CI后体外移植PKH67标记的BMSCs迁移至脊髓损伤处并进行增值和分化的动员情况。方法 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出SD 大鼠第3代BMSCs,用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 采用钳夹法制备脊髓损伤(SCI)模型,分为实验组(n=15)、对照组(n=16)、假手术组(n=16); SCI术后对脊髓损伤组织进行HE染色,实验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尾静脉移植含有1×107个BMSCs的0.5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分别于术后1、7、14、21 d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做BBB分; 术后21 d后取脊髓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MSCs的迁移,增值和分化情况。结果(1)镜下可见损伤脊髓形成的空洞、坏死及炎性细胞的增多;(2)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术后21 d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可见移植的BMSCs, 部分BMSCs呈GFAP和Nestin阳性表达; 假手术组无 PKH67标记的BMSCs; 实验组GFAP和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较假手术组增加不明显(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BBB评分均有增加,但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KH67示踪的BMSCs可迁移至损伤脊髓部位,进行增值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促进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大鼠神经干细胞,定量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明显地增强了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促进了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神经结构的修复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增强GAP-43 mRNA的表达、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是急性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由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移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脊髓损伤模型动物的功能,此发现使胚胎干细胞成为一种用于移植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观察经NT3基因转染修饰的小鼠MESPU35(ES-NT3)胚胎干细胞株移植对脊髓损伤动物脊髓结构和功能重建的恢复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09/12 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①材料: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未转染细胞移植组、基因转染细胞移植组,12只/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移植所用MESPU35细胞株和ES-NT3细胞株均由本室冻存。②实验方法:复苏MESPU35和ES-NT3细胞株,采用经典维甲酸4-/4+法诱导两种胚胎干细胞神经定向分化,收集分化9 d后的细胞,调整细胞终浓度至5×1010 L-1备用。各组大鼠均建立L4 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完全横断后10 min内,基因转染细胞移植组分多点缓慢注入ES-NT3胚胎干细胞悬液, 2 μL/点,细胞总数约4×105个,注射位置为损伤区域白质与灰质交界处;未转染细胞移植组同法注射MESPU35胚胎干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5 d和30 d进行后肢运动功能Tarlov评分检测,分数越低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差。后肢运动功能检测30 min后进行斜板实验,检测大鼠抓握和维持姿势能力。微型注射器将25%的辣根过氧化物酶2μL注入大鼠坐骨神经内,2 d后取L1~L4脊髓常规冰冻切片,参照Mesulam法进行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 结果:因细菌感染,模型对照组、未转染细胞移植组、基因转染细胞移植组各死亡2只、1只、2只。①后肢运动功能检测:各组大鼠术后即刻后肢运动功能评分为0。术后15 d,30 d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未转染细胞移植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 < 0.01),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基因转染细胞移植组恢复程度最高,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基本接近正常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移植组(P < 0.05)。②斜板试验:与后肢运动功能检测结果基本相似。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情况:模型对照组未见阳性神经元。术后30 d基因转染细胞移植组阳性神经元增至最多,脊髓结构恢复情况优于未转染细胞移植组。 结论:经NT3基因转染修饰的鼠MESPU35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定向诱导分化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能更好地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和结构重建。  相似文献   

20.
血循环因素在鼠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建立带血管神经(VN)干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基础上,对自体VN与游离神经(FN)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N与脊髓连接处无明显空洞反应,瘢痕组织少,大量神经纤维长入移植神经内,VN组在脑干、脊髓及神经根背节有2922±754.3HRP神经元,而FN组仅只有20±6.5HRP神经元(P值<0.01)。有髓轴突的数目、直径及截面积VN组非常明显地大于FN组(P值<0.01)认为:带血管神经移植后,改善移植物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保证雪旺氏细胞成活,产生多种高浓度神经营养因子;促使成纤维细胞释放大剂量载脂蛋白D,有利于髓鞘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