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12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用球囊对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2例病人均一次栓塞成功,栓塞后症状消失,其中4例病人视力改善,2例失明病人视力分别恢复至0.1及0.3。1例于栓塞后1年出现患侧末梢血管脑梗塞,表现为对侧肢体瘫痪,积极治疗后恢复。结论:应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水膨胀式微弹簧圈(HydroCoil)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初步体会,对HydroCoil治疗CCF的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以来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治疗14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病人,男9例,女5例,平均26.5岁。脑血管造影显示6例瘘口位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8例位于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结果14例病人CCF术后均不再显影,患侧颈内动脉通畅,所有病人术前的颅内杂音、突眼和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在1周内恢复正常,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病人术后获得1—3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CCF均未见复发。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海绵窦瘘,可脱球囊栓塞仍为首选方法。当病人不能耐受或不允许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时,可以选用HydroCoil。HydroCoil治疗CCF安全、有效、稳定,颈动脉保持通畅率高,长期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应用的血管内技术,其中单纯应用可脱球囊治疗1例,弹簧圈结合可脱球囊进行治疗2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覆膜支架治疗1例。结果8例患者中6例治疗成功,无技术相关性并发症;1例治疗前突然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血管内技术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1979年以来,对118例病人,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88例.动静脉瘘8例.假性动肺瘤22例采用了血管内治疗:①可脱性球囊栓塞64例;②弹簧圈栓塞19例;③钨丝螺旋圈栓塞15例:④叽瓣“放风筝”法治疗6例;⑤眼上静脒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⑥瘤腔直接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⑦气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与血管重建相结合治疗10例。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人术后出现偏瘫,在半年内恢复,余皆治愈。  相似文献   

5.
可脱性球囊闭塞治疗132例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用可脱性球囊治疗132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闭塞动脉瘤瘤体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不可夹闭的动脉瘤126例。结果:本组病人无一例死亡。栓塞治疗后急性期仅有两例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出现偏瘫,经用扩血管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基本恢复。其余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对95例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进行了6个月~11年(平均4.7年)的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某些不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是较低的。  相似文献   

6.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经DSA确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12例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分别采用了球囊,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或GDC栓塞技术.其中1例眼动脉瘤合并颈动脉海绵窦动静脉瘘,1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引起海绵窦动静脉瘘合并大脑中动脉动静脉瘘.结果 8例100%弹簧圈致密填塞,2例95%以上填塞,1例获90%填塞,1例行球囊动脉瘤栓塞术.1例眼动脉瘤因发生颈内动脉斑块脱落于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脑梗塞灶引起肢体偏瘫,经治疗后好转;1例眼动脉瘤行球囊动脉瘤栓塞术3月后复发,因经济困难而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余病例血管内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12例随访3月-24个月,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及适当的栓塞技术和栓塞材料,将会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血管内治疗仍然有与栓塞技术及材料相关的并发症,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l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至左外侧入路开颅,显微外科技术全切除肿瘤。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未给予治疗。结果病理证实:血管母细胞瘤。术后MRJ示:肿瘤全切除。术后1年随访:病人恢复良好,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未见增大及破裂出血,继续随访观察。结论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少见,对于未破裂非供瘤动脉动脉瘤,可以随访监测动脉瘤的变化,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颅内巨大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8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其中5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1例在基底动脉主干。治疗方法:3例用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3例用可脱性球囊堵塞颈内动脉,1例用球囊堵塞基底动脉主干,1例经压迫动脉后自行血栓闭塞,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梭形动脉瘤的的治疗方法。方法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梭形动脉瘤术前造影均存在交叉循环不良,行Matas试验均不能耐受,故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以增加脑供血。1例术后可以耐受颈内动脉阻断,行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另1例仍不能耐受Matas试验,采用逐渐阻断夹夹闭颈内动脉的方法治疗。结果2例术后症状消失治愈,随访8个月~1.5年生活良好。结论对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可采取间接手术包括阻断动脉瘤近侧段载瘤动脉,促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以闭塞动脉瘤的方法治疗。若术前交叉循环造影示侧支循环不良,可先行颅内-颅外血管吻合以增加侧支供血,再用球囊或手术将载瘤动脉近段闭塞。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总结近几年血管内球囊桂塞治疗24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其中21例外伤性颅底骨折,3例为火器伤引起。均采用经股动脉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单纯瘘口闭塞14例,颈内动脉通畅率为58%,无1例永久性并发症。作认为栓塞时用等渗造影剂充盈球囊,力争用少数球囊单纯闭塞瘘口.如果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好.也可直接使用两枚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愈海绵窦瘘,同样可获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应用可脱性球囊治愈。球囊均在动脉瘤前方闭塞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仅1例在栓塞后第5天发生偏瘫,球囊并未移位。本文讨论了迟发性偏瘫的原因及术后处理,特别强调了扩容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影响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116例TCCF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左侧颈内动脉通畅率为96.3%,右侧79.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侧别、球囊1号和球囊2号3个因素对病人颈内动脉通畅有显著性影响(P<0.05).[3]压迫颈总动脉不利于搏动性突眼的恢复(P<0.05).结论①左侧颈内动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右侧.[2]侧别、球囊1号和球囊2号是影响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颈内动脉通畅的主要因素.[3]搏动性突眼的恢复与压迫颈总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病人10例,其中8例用可脱卸球囊栓塞治疗,2例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10例病人均栓塞成功,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1例术后2周复发并视力受损,给予ONXY胶栓塞治愈,所有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结论血管内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对球囊栓塞失败或难度大的病例,弹簧圈和ONXY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球囊的不足,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例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0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5例单纯应用血管内可脱球囊治疗,2例联合应用球囊及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行球囊辅助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术。结果 术后无死亡病例。10例术后DSA证实海绵窦瘘及假性动脉瘤均未显影,未闭塞患侧颈内动脉的8例患侧颈内动脉无分支动脉损伤,保持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无再发鼻衄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首选单纯应用血管内可脱球囊治疗,可脱球囊联合其他栓塞材料或单独使用其他栓塞材料是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以来,对118例病人,其中颈内动脉一海绵窦瘘88例、动静脉瘘8例、假性动脉瘤22例采用了血管内治疗:①可脱性球囊栓塞64例:②弹簧圈栓塞19例;③钨丝螺旋圈栓塞15冽;④肌瓣“放风筝”法治疗6例:⑤眼上静脉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⑥瘤腔直接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①气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与血管重建相结合治疗10例.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人术后出现偏瘫,在半年内恢复,余皆治愈.  相似文献   

16.
可脱性球囊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方法1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常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应用法国Bait公司产Magic.BDTE可脱性球囊,在数字减影监视下,施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结果1次栓塞成功7例,2次栓塞成功2例,因并发症鼻腔出血死亡1例。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是目前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最好方法,其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和疗效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解脱性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TCCF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可解脱性球囊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术后结果显示:1次栓塞成功118例(92.2%);栓塞术后复发10例(7.8%),再次栓塞治疗后达到完全治愈。6例(4.7%)因严重的盗血而闭塞颈内动脉。随访24个月.6例术前失明病人中,好转2例,无变化4例;58例视力下降的病人中,视力恢复正常53例,视力未完全恢复5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可解脱性球囊治疗TCCF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520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目的 回顾520 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 治疗中主要应用球囊导管, 对较为复杂的病例还使用了氰酯类胶及弹簧圈栓塞等栓塞材料。5 例病人采用了静脉入路。结果 443 例成功闭塞瘘口且保留载瘤动脉通畅, 77 例闭塞载瘤动脉。结论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一般情况下海绵窦瘘均表现为良性过程, 应力争解剖治愈, 不可轻易牺牲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对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s)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240例TCCFs病人,其中214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23例采用弹簧圈栓塞(5例经股静脉→岩上窦人海绵窦内栓塞),3例经眼上静脉人海绵窦内栓塞(2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1例采用NBCA胶栓塞)。结果 214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198例保持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92.5%,随访,除1例在半年后复查发现原瘘口处假性动脉瘤外(因无症状,未处理),其余痊愈516例行颈内动脉闭塞,其中3例分别在1—2个月发现颈外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相通,经真丝线段,NBCA栓塞而愈。其余26例全部治愈。结论 大多数TCCFs病人可通过可脱性球囊和弹簧由血管内栓塞而治愈,但可脱性球囊应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优、缺点。方法用可脱性球囊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1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18例患者瘘口栓塞15例,闭塞颈内动脉3例,均治愈。其中1例栓塞后并发眼上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及促进侧支循环治疗后治愈。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少数患者将丧失患面颈内动脉供血。一旦并发眼上静脉血栓形成,可采用抗凝及促进侧支循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