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均为中医病名。是指病人的自觉心中悸动,惊惧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现代医学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各种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属此范畴。在服用药物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食疗后,可加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万青 《东方药膳》2003,(12):3-3,10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跳异常,动悸不安,心慌不宁的一种病症。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情志所伤,过度劳累,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情况和轻重程度,临床上划分为惊悸与怔忡两种证候。惊悸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时发时止,病情较轻;怔忡多为久病体虚,常持续心悸,遇劳则甚,病情较重。心脏病、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亦有以心悸为主症者。由此,对于患有心悸者首先要查清病因,要实施辨证论治。对于心悸,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适当的药粥进行辅助治疗和调养,有良好效果。心血不足型症见心悸怔忡,动则尤甚,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短气自汗,面…  相似文献   

3.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追溯《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著作中,才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西医认为其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人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其表现为突发突停,在不发作时与正常人无异。发作时心跳可达160次~250次/分。病人常感到心悸、胸闷,重者可有心绞痛和心力衰竭,或因脑缺血而致晕厥,严重地影响病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以往对这些心律失常多选用药物治  相似文献   

5.
心慌,即中医所说的心悸。主要以病人自觉心中突然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气短、乏力、懒言、难眠等症状。部分病人还兼有胸闷和胸痛的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各种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贫血、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出现心悸。  相似文献   

6.
咳嗽、咳脓痰,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的三大典型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则可能是患了支气管扩张症。咳嗽多为慢性咳嗽,反复发作。病人常说他的咳嗽与某种体位有关,常在起床或就寝时加重,这类病人另一个特点是痰多,多为粘液样痰或黄绿色脓痰,发生细菌感染时,痰有恶臭味。患者中咯血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7.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恐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常与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存在。该症之发生,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过度劳累、外邪反复入侵等因素有关,多由心虚胆怯、心血不足、瘀血阻络等因素所造成。虽然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也有密切关系。治疗宜采用补血益气、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的药物,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应用食疗方,可加快康复。  相似文献   

8.
神经衰弱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点;常表现出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持续繁忙的工作和长期内心冲突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病人常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心悸、皮肤潮热、消化不良、腹胀、阳痿或月经不调等,而且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耐受性差等。中医认为本病属“郁  相似文献   

9.
缩阳症是感觉到阴茎内缩到腹腔的一种病症.大多数病人开始时,有不同程度的预期性焦虑反应或濒死感,伴气促、胸闷、心悸、大汗淋漓等症状,随即出现阴部发麻、发凉、疼痛、抽搐,最严重的感觉到阴茎或乳房正在逐渐缩进腹腔或胸腔.缩阳症容易被过分渲染,常蒙上迷信神秘的色彩,往往一人发病,多人受到心理影响,因而会引致流行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焦虑症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表现为持续的精神紧张、担忧、无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安、激动或哭泣等),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手颤、厌食、便秘等。临床上把焦虑症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由于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追溯《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著作中,才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西医认为其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更年心”是指中年向老年期过度阶段,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悖逆,脏腑功能紊乱所致以心悸为主症,并兼有一系列症候参差出现。临床表现以植物神经功能率乱、心血管运动神经失调为主要症状。其主观感觉较多,客观体征甚少,有关检查或排除各类器质性心脏病。 “更年心”的主要症状是心悸、偶有房早、室早,常伴有烘热汗出,情绪不稳,胸中懊丧,烦躁易怒,叹息多疑,性功能下降,女性伴有月经紊乱等。常见兼症有以下七大类:1.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易  相似文献   

13.
抑郁性神经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郁性神经症简称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相似文献   

14.
夏季天气闷热,高温潮湿,一些老年人会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四肢麻木的情况,这些症状通常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前兆,如不采取措施,会出现脑溢血、心肌梗死等突发凶症,往往来不及抢救或抢救无效。  相似文献   

15.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 (NCL )是一组以脂褐质在细胞内沉积为特征的遗传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根据临床、神经生理学和形态学资料可分为不同的亚型。近来才发现了每一主要类型的基因位点。典型的青少年型 NCL表现为 5~ 8岁时出现失明、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癫痫、锥体外系体征及行为失常。癫痫通常始于 8~ 1 3岁 ,以全身性肌强直—阵挛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为最常见 ,常进展为继发性全身性肌强直—阵挛性发作 ,偶见失神及驰缓发作。由于拉莫三嗪 (LTG)治疗婴儿型 NCL有效 ,研究者试用 LTG治疗青少年型 NCL病人。病人与方法 …  相似文献   

16.
张琴 《东方药膳》2003,(9):15-16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老慢支”,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冬季常易复发,加重或恶性化。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为15%左右,寒冷地区高达40%以上。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咳痰,或气短、喘息,在急性发作时还会有发热表现。“老慢支”往往还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本文根据“老慢支”不同症型的临床表现,介绍一些食疗方法,有助于治疗或辅助治疗,以减少和预防该病的发作。1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自汗盗汗,口干鼻燥,疲乏烦躁,或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心悸失眠等症。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食疗…  相似文献   

17.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来说,心绞痛发作时,病人常感到一种压榨性钝痛或闷痛,有紧缩感,部分病人会出现压迫样窒息和濒死感,部位多在胸骨或左胸部的心前区,典型发作时间为3分钟至5分钟.一些特殊的心绞痛发作时间却不明显,有的甚至"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18.
施蕾 《药物与人》2002,15(6):47-48
冠心病人的急性发作期在心前区突然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绞痛、憋气、胸闷、或脉搏不齐等症状;并常伴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情绪恐惧、出冷汗等症。此时,可选用苏冰滴丸或冠心苏合香丸,这两种药是缓解冠心病急性发作的备急良药,2~5分钟就发挥药效。但这两种丸药是急救治标之品,不宜长服,以免耗伤元气。阴虚阳亢者,或兼有高血压的冠心病人如果久服,会加重口干舌燥、咽痛、烦躁等症状。个别高血压病人血压有升高加剧之弊。又因苏合香、冰片等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故有胃窦炎、胃溃疡的病人也不宜久服。  相似文献   

19.
《长寿》1998,(10)
心绞痛常可反复发作,尤其是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或恐惧,寒冷刺激,饱餐后,吸烟酗酒等因素常可诱发心绞痛频繁发作,甚至一日可发作数次。不但增加病人的思想负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发生心肌梗死,危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发作性心悸、胸闷时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 方法对261例发作性心悸、胸闷患者记录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 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261例中140例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53.6%,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60岁以上组以室性期前收缩为主,其次是快速房颤、短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发生率60岁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75,P<0.001). 结论老年人发作性心悸、胸闷时多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以多发多源室性早搏伴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缓慢性心律失常以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多见.老年人发生一过性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