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下肢静脉疾病的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外科疑诊为下肢静脉疾病患60例共80侧肢体,试用数字减影技术行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进行分析,分别诊断为静脉阻塞性病变、静脉逆流性病变、静脉瘤样病变,并与常规下肢静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 下肢静脉各类疾病60例80侧肢体的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均获成功,其中77侧为阳性。根据其主要征象分类:静脉阻塞性病变42侧,静脉逆流性病变33侧,静脉瘤样病变2侧。数字减影片在显示血管影及其异常改变方面均优于常规静脉造影片。3侧常规造影片未能明确有无深静脉栓塞后改变而数字减影片明确了诊断。结论 数字减影下肢静脉造影比常规下肢静脉造影更能清晰地显示下肢静脉之血管影及血管异常改变,从而提高了诊断之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均先行CTA再行DSA,比较2种方法显示的下肢动脉狭窄分级情况,并以DSA为标准,计算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A与DSA结果符合率为91.20%。以DSA为标准,CTA检查共低估12段,高估26段。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1%、96.15%、97.22%、96.49%及98.04%。结论 CTA在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且无创、方便、安全,可作为该病术前检查、评估以及随访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二氧化碳在不同部位的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対52例患者分别行不同部位的血管共70次二氧化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其中腹主动脉18次,下肢动脉14次(髂总-胫、腓动脉),下肢静脉10次,肝动脉10次,肾动脉10次,肠系膜上动脉4次,盆部动脉4次。同时给予同一患者碘造影比较。术中采用心电血压监护及检测氧饱和度。每次造影后询问有何不适,根据ADRS轻重分为0~4分(0=无不适;4=重度不适,对症处理不能缓解或出现并发症)。结果①在10例肝动脉造影中亚段以下动脉、肿瘤动脉及肿瘤染色不如碘造影好;②其余部位的血管造影都能获得满意的图像,基本满足诊断及治疗的要求;③所有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品不良反应(ADR s)。40例(76.9%)为一过性,可自行缓解;12例(23%)对症处理后迅速缓解;全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①CO2-DSA可以获得能基本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②CO2是一种安全的血管造影剂;③CO2下肢动脉造影可以替代碘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在DSA检查时造影剂应用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材料和方法:共行DSA 2560人次,其中男性1850例,女性710例,年龄5个月到85岁,包括动脉和静脉造影。其中用离子型造影剂2100人次,非离子型造影剂460人次。结果:造影剂注射次数1—12次不等,平均4次,造影剂用量10—180ml,平均58ml。DSA质量评价:优等为85%,中等为13%,差为2%。副反应:离子型造影剂组和非离子造影剂组分别为4.8%和1.4%。无一例死亡。结论:对不同部位进行造影时应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既考虑安全又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流速流量,既显示血管及其病变,又减少过敏反应及不适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旋转DSA技术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肺癌患者应用常规DSA检查,支气管动脉解剖情况显示不明确,进一步行旋转DSA进行检查,观察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旋转DSA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优于常规DSA。8例旋转DSA图像清晰地显示脊髓动脉。20例中,右侧支气管造影中有12例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其中有5例通过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吻合;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中有8例与肋间动脉共干,其中有3例通过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吻合。结论:旋转DSA技术对支气管动脉的结构显示极佳,有助于顺利实施肺癌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近十年来一项有广阔前途的新技术,本组病例以脑血管病为主。DSA 对脑血管的动脉狭窄和闭塞、动脉硬化性斑块具有高分辨力、其显像清晰度超过传统血管造影,对脑梗塞、脑出血、颅内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110例脑血管病 DSA 检查结果是:动脉狭窄、闭塞和动脉硬化性斑块者38例、颅内动脉瘤10例、脑血管畸形14例。 相似文献
7.
车文分析该院利用日本东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筒称DSA)X线机所作各种血管造影和中晚期恶性肿瘤介入治疗73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胃肠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对胃肠道疾病的论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胃肠道疾病的数字疾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片,同时与钡餐,钡灌及内窥镜检查相对照.结果:血供丰富的病变有:平滑肌肿瘤,腺癌,Crohn病与血管畸形,血管具有相应特征,结合钡璨,钡灌及内窥镜检查,临床论断率较高,少血管病变有:淋巴瘤,类癌及肠结核,缺乏明显的血管特征,介入诊断难较,平滑肌肿瘤血管呈“蜘蛛网“状,腺癌周血管增多,增粗,Crohn病病变肠管之间可见正常血管,血管畸形的血管增多,紊乱,钡灌及内窥镜检查多为阴性,结果:DSA对胃肠道疾病的论断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多血管肿瘤及血管畸形病变的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股骨头坏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骨膜剥离加髓腔破坏法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武汉协和医院中心试验室完成。随机选用成年杂种狗12只,采用骨膜剥离加髓腔破坏法破坏实验动物左侧股骨头的血供,制造股骨头坏死模型,对侧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4,8,16周获取股骨头标本(每个时间点3只动物),制备病理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情况。实验第4周及第16周麻醉后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实验动物术前及处死前麻醉后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测,比较手术前后股骨头局部的血液循环变化。结果:12只杂种狗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理切片证实全部实验侧标本均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坏死表现,且第16周股骨头标本呈轻度塌陷外观。②狗正常股骨头T1,T2像表现为中低信号影;实验第4周时,造模侧股骨头内表现出散在高信号;第16周时,这些高信号影进一步加大,头下区小片中低信号区。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显示手术后16周手术区局部出现多量新生血管从股骨颈、髓内等处再生长入有坏死的股骨头内的征象。结论:骨膜剥离加髓腔破坏法能成功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且在该模型中存在坏死和重建并存的现象,符合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造模方式。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原发性小肝癌超声造影后的组织血流特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强化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价超声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5例常规超声发现肝脏内局灶性病变并经穿刺和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的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 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然后该组患者均行DSA肝动脉造影。结果对25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DSA检查,其中20例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为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的HCC增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相同;其中1个病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病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基本符合;有2例超声造影未检测出肿瘤样特征性图像改变,而经DSA肝动脉造影检测出并诊断为小肝癌。结论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的增强特征,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DSA)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6例烟雾病DSA术后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观察项目,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经精心护理,6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术后护理是DSA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耐心周到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护理,体贴入微的心理护理是DSA术后护理的关键。正确的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安全性,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价值比较及其意义.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双下肢MSCTA检查,对有严重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38例患者行一侧或双侧下肢DSA检查,并同时行病变动脉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术;对比观察MSCTA与DSA检查的符合情况并计算MSCT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糖尿病双侧髂动脉Ⅲ、Ⅳ级病变MSCTA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为100%,MSCTA对股、胭动脉Ⅲ、Ⅳ级病变诊断均准确度分别为93.3%、93.8%,对膝下动脉Ⅲ、Ⅳ级病变诊断的准确度均为88.1%.结论 MSCTA能准确直观地反映下肢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对介入治疗穿刺部位和方法的选择、干细胞移植术后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复查、随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躯体疼痛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以自行拟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躯体疼痛相关因素调查表、家庭关怀度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对118例患者进行评估,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因素。结果家庭关怀程度、术中时间、术后使用止血器、受教育程度、术后置管时间、焦虑指数和尿潴留7个因素为有效因素。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躯体疼痛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术后采取有效措施能降低患者术后躯体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HI)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血管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72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检查,对血管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DSA检查血管异常者33例(45.8%),其中前循环异常9例(12.5%),后循环异常17例(23.6%),前后循环均异常7例(9.7%);脑血管结构无明显异常39例(54.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前循环血管异常亦是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行常规DSA造影,其中76例因发现病变或病变部分血管显示欠佳,行3D-DSA检查。结果 76例造影中,28例3D-DSA与常规DSA无显著差异,48例不同程度丰富或改变影像学诊断。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3D-DSA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对常规DSA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肾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评价MSCT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方法 50例拟诊肾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肾动脉MSCTA及3D-DSA检查,比较2种方法在肾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上的差异。结果 MSCTA诊断肾动脉狭窄〈50%者9例,≥50%~75%者21例,〉75%~99%者19例,完全闭塞1例;3D-DSA分别诊断11、20、18、1例;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的符合率为92%。结论 MS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有创的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评估效果。方法通过CTA及DSA评估患者肿瘤大小、位置、侵犯肺中央血管的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二者评估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CTA与DSA对患者诊断阳性率、肿瘤大小、肿瘤侵犯中央血管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侵犯肺中央动脉、静脉情况及淋巴结转移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CTA、DSA对肿瘤大小、侵犯肺中央血管的诊断价值价高,但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仍有欠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