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综述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工程领域中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阐明了纳米中药是纳米技术与传统中药结合的结果,将赋予中药新的功能,浅释了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法,指出开发纳米中药新剂型将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药剂型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采用的中药现代化剂型有:1.速释型口腔给药剂型: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起效快,避免首过效应,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如中药口腔速溶片、分散片。2.控(缓)释剂型:(1)中药复方胃内滞留漂浮型控(缓)释制剂,主要在胃内保持滞留时间,可提高疗效;(2)结肠定位剂型,适于治疗结肠疾病的中药,也适于通过肠道吸收的药物;(3)缓释微丸剂型,适合持续给药,有效量体积较小的中药材;(4)复方中药制剂的多元控制系统,可在消化系统内多阶段释药,使体内有一个平稳的血药浓度。当遇有中国药典未收载的某些新剂型的标准时,可参考国外药典及文献,亦可在老制剂基础上自订研究标准。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应包括药动学,靶向制剂的研究也应有同位素示踪。  相似文献   

3.
1中药、西药新药研究的异同点 中药新药研究的重点在于由传统剂型改为现代剂型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传统剂型的有效性、即药效是千百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总结,是已得到证实的医药学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药配方颗粒与成分中药提取物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中药的发展方向,众多医药界人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多方面对中医药的现代化改革进行着探讨和尝试.其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成分中药提取物和中药配方颗粒是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两种现代中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5.
1996~1999年申请生产中药新药剂型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田恒康  何燕萍 《中成药》2000,22(9):658-659
为了了解近年来中药新药研制的情况 ,现对1996~ 1999年申请生产的新药剂型作一回顾。1 近四年申请生产的中药新药剂型新药申请分临床前和生产两个阶段。为避免重复计算 ,仅对申请生产的新药剂型做一统计 ,见表。2 近四年中药新药剂型的特点2 .1 剂型多样化近四年申请生产的中药新药共有 4 4 3个 ,涉及1~ 5类。从治疗范围及疾病谱看 ,包括多学科及多种疾病。此次统计的新药有 2 8个剂型 ,既包括了传统剂型 ,如丸、散、膏、酊、茶等 ,也有许多如注射剂、气雾剂、滴丸剂等具有高效、速效及疗效特点的现代剂型。一些传统剂型 ,如浴剂、香剂…  相似文献   

6.
沈志冲 《中医药导报》2011,17(10):77-78
探讨了我国中药制剂发展的前景及发展限制,提出了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的思路与方法,为我国研发中药新剂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中药分散片与其他中药口服剂型的作用特点。方法:逐一对比中药分散片与传统口服剂型和现代口服剂型的区别。结果:中药分散片兼具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的优势,溶出快、生物利用度高且服用方式多样、制备简单易行。结论:中药分散片具有独特优势,是一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中药口服剂型。  相似文献   

8.
本章从存在问题、对策及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儿科中药剂型发展现状,提出影响儿科中药剂型发展的瓶颈在于各种中药制剂在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方面研究匮乏,因而造成方剂配伍物质基础不明确,剂型质量标准难以控制.提出通过血清药理学方法,可望得到药物成分清楚、作用机理明确的新的方剂配伍形式,从而为儿科乃至中药剂型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常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研究重点。方法:对中药的传统外用剂型、现代外用剂型、外用给药新剂型进行归纳,分析已有剂型在应用时的优劣。结果:传统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主体和基础,现代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发展和优势,新外用剂型与中医药的结合是中药外用发展的方向。结论:中药外用制剂作用机理研究、新剂型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是中药外用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多功能中药提取器在汤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九莲 《北京中医》2000,19(5):37-38
汤剂是中药剂型中较为古老的剂型,远在商代已开始使用.具有吸收快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同时中药汤剂又是"随证加减"最为灵活的用药方式[1],目前仍是中医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汤剂是中药剂型中较为古老的剂型,远在商代已开始使用.具有吸收快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同时中药汤剂又是"随证加减"最为灵活的用药方式[1],目前仍是中医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药制剂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希军 《中成药》2000,22(12):863-864
中国是传统医药大国 ,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 ,悠久的历史经验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迎接生命科学的新世纪到来之即 ,传统医药应该成为我国制药工业的主体 ,应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药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和中药产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世纪之交的发展战略方向。1 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药品剂型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剂型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剂型主要是以药效作为监测指标 ,即选择恰当的剂型是为了获得最佳疗效 ;第二阶段是近代剂型阶段 ,在此阶段中 ,剂型是以生物利用度作为监测指标 ,即…  相似文献   

13.
中药汤剂是中药所有剂型中唯一的能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病情阶段进行“据方议药”的剂型。也是中医临床从古至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和用药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中药汤剂剂型,已日益表现出与现代生活的不适应性。中药饮片销量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剂型与药物吸收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汤剂和散剂内服,比较两组药物吸收时间、吸收时间和治疗有效率,并复习文献,总结中药不同剂型与药物吸收的关系.结果:从药物吸收时间来看,汤剂明显短于散剂,药物持续时间长于散剂,治疗有效率高于散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剂型与药物吸收存在相关性,常用剂型中以注射剂型药物吸收速率最快,丸剂最慢,但丸剂药物持续时间长,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物特性、患者年龄、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幅员辽阔,药材资源丰富,中药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中药传统剂型(膏丹丸散)伴随我们走过了千百年的历史,上世纪中叶,中药制剂迅速发展,出现了片剂、冲剂、胶囊剂等固体剂型,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研发成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药剂型改进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在改进中必须突出中医中药特点,尊重中医中药的理论和经验,以现代科学为手段改进中药剂型。  相似文献   

17.
中药新工艺与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杰  李军  万蕾 《中医药学报》2001,29(2):41-42
目前中药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但往往由于工艺落后无法与国际接轨 ,因此提高中药生产的科技水平 ,提高中药的质量势在必行。1 中药发展趋势  中药传统制剂历经数百年或上千年 ,无外乎“丸、散、膏、丹、汤、酒” ,其固有的缺点是 :量大、体积大、制剂粗糙、工艺落后 ,很难予以发掘和加以提高 ,所以早些时候提出了剂型改革 ,相继出现了中药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剂型改革为中药制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同现代药剂学相比自然十分落后。借鉴现代研究药剂学的要求 ,中药制剂的发展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 .1 中药制剂要达到三小…  相似文献   

18.
郑才友  曾宽允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22-622,623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是中药制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常见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为了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用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合理地选择中药剂型 ,有着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载 :“药性有宜丸者 ,有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膏煎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药物有不同性能 ,根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型。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 ,因而对药物剂型也就有不同要求。本文从药物特性和疾病特点两方面浅谈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1 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剂型 ,发挥药…  相似文献   

19.
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中药--虫类中药,无论其自身的炮制和所处复方的剂型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炮制工艺和剂型制作对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虫类中药的药效和成分的改变不言而喻,对于进一步规范虫类中药的使用和选择以及加快以虫类中药为主体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研发都提出了要求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韩静  巴德纯  唐星 《中医药学刊》2004,22(3):575-576
简要综述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工程领域中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阐明了纳米中药是纳米技术与传统中药结合的结果,将赋予中药新的功能,浅释了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法,指出开发纳米中药新剂型将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