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应用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71例 (男 5 6例 ,女 15例 )冠心病患者 ,年龄 3 2~ 71岁 ,平均 5 2 5岁。心绞痛Ⅲ~Ⅳ级者 69例。多支血管病变占 92 % ,左心室射血分数 <5 0 %者 2 1例 ( 2 9% )。全部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施术 ,共移植血管 2 0 6支 ,平均 2 9支 /例。其中左乳内动脉移植血管 75支 ,游离右乳内动脉移植血管 43支 ,大隐静脉移植血管 88支。旁路移植材料包括 :左乳内动脉 71支 ,游离右乳内动脉 3 7支 ,大隐静脉 69支。 1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 :71例病人痊愈出院 ,出院时无心绞痛主诉 ,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乳内动脉行CABG术 ,安全、有效 ;游离右乳内动脉的使用扩展了全动脉化CABG术的可能性 ,早期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评价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No—touch)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5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68--76岁,平均70.2岁。5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G)。2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3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未在升主动脉上进行任何操作。结果5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3支,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手术后所有忠者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I~II级。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可使病变冠脉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死亡3例(3/67)。术后下肢动脉缺血改善良好,踝/肱指数(ABI)有不同程度改善者55例(55/67),ABI升高幅度为0.21~0.49,平均升高0.32。移植血管阻塞9例(9/64)。结论: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是重建患肢血液循环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20例冠心病人术前均有心绞痛发作史,左室射血分数30%-69%。取胸骨正中切口,采用Octopus心表稳定器显露固定目标血管拟吻合部位,使用血管内分流管(Shunt)维持冠脉血流和改善术野显露。应用左乳内动脉20例(其中双侧乳内动脉3例)、桡动脉2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平均ICU住留时间1.5d。术后平均7.5d出院。平均 随访9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改善。ECT检查示心肌血供显著改善,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明显增加。结论:OPCAB技术安全、经济、有效,对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尤其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我院自 1995年 9月~ 2 0 0 0年 1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0例 ,现就术后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0例 ,均为男性。年龄 3 9~ 69岁 ,平均 5 8岁 ,其中有心肌梗死史、合并高血压 5例。均有心绞痛史 ,按CCSS分级 ,心绞痛Ⅱ级 1例 ,Ⅲ级 5例 ,Ⅳ级 4例。 2支血管病变 4例 ,3支血管病变 6例。本组无死亡。2 方 法在中低温 ( 2 6~ 2 8℃ )体外循环下 ,取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均为连续缝合法。 3支血管桥 5例 ,4支血…  相似文献   

6.
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63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4—08/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接受动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63例113髋。年龄12-54岁(平均33岁),曾经应用皮质激素史29例,外伤史17例,大量饮酒史11例,原因不明6例。63例患者均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检查确诊,15例同时行髋关节MRI检查,38例行髋关节CT检查。根据Fieat分期法Ⅱ期52髋(46.0%),Ⅲ期58髋(51.3%),Ⅵ期3髋(2,7%)。①采集自体骨髓200-400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1~4)&;#215;10^11L^-1,CD34^+细胞1.4%~3.5%(2.4%),CD133^+细胞1.13%~3.25%(1.88%),制备成单个核细胞悬液10-20mL。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⑧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变化、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12个月后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CT,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63例患者关节疼痛、行走距离及关节功能平均随访3.2个月,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15例行X射线检查(2例同时做CT检查)。①随访时观察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4例(54/63,85.7%),关节功能改善19例(19/63,30.2%),行走间距延长34例(34/63,54%),生活质量提高。②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结果比较,股骨头区血液供应明显改善。③2例18个月X射线摄片、CT扫描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可见新骨形成。④3例患者在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经动脉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不同移植血管材料的远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5 a以上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情况以及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移植血管231支,其中移植左乳内动脉71支,右乳内动脉11支,桡动脉15支,胃网膜右动脉9支,大隐静脉125支;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通畅157支(通畅率67.97%),狭窄19支(狭窄率8.23%),闭塞55支(闭塞率23.81%);左乳内动脉通畅率83.10%,右乳内动脉通畅率63.64%,桡动脉通畅率73.33%,胃网膜右动脉通畅率66.67%,大隐静脉通畅率59.20%.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左乳内动脉有良好远期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作螺旋CT检查,进行血管重建,对部分患者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螺旋CT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共有187支桥血管成像,其中乳内动脉移植血管50支,静脉移植血管129支,桡动脉移植血管8支。50支乳内动脉移植血管中,6支有不同程度狭窄;129支静脉移植血管中,48支有不同程度狭窄;8支桡动脉桥中2支有不同程度狭窄。本组患者中有28例患者同期作了冠状动脉造影,共检出105支移植血管血管,造影结果与CT检查结果基本相符,螺旋CT检查假阳性率为4.4%,假阴性率为2.7%。检出有移植血管血管病变的27例患者中,22例有临床症状;另有3例有症状的患者,螺旋CT检查未发现有异常。结论:作为一种微创伤检查方法,64排螺旋CT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随访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47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2006年12月进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47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41例,女6例,平均年龄(53.12±8.31)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6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5例,慢阻肺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48土0.32。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47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59支。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死亡1例,46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合理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目前几种常用旁路材料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1月-2002年3月连续5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材料包括左乳内动脉(56根)、游离右乳内动脉(21根)、桡动脉(32根)和大隐静脉(43根)。回顾分析不同旁路材料的手术结果。结果:桡动脉移植后旁路血管“线样征“1例;无胸骨、前臂并发症;下肢切口感染2例,均为糖尿病、大体重患者,治疗后痊愈;死亡3例,与旁路材料无关(非体外循环手术因循环状态下不稳死亡1例,鱼精蛋白过敏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结论:注意旁路材料的取制技巧,针对不同病变冠脉血管选取应用不同旁路血管,以及术后及时监护处理是保证良好手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本组109例,男89例,女20例,年龄38~73岁,体重68~98公斤。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病史,既往伴有心肌梗塞病史32例,合并糖尿病39例。高血压42例。瓣膜病21例,室壁瘤41例,急性心梗搭桥5例。左室射血分数(EF)27%-75%,EF≤50%者53例,EF〉50%者56例。42例搭桥1根,25例搭桥2根,34例搭桥3根,8例搭桥4根。回旋支35根,前降支86根,后降支38根,对角支23根,共262根血管桥。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移植血管为大隐静脉92例,乳内动脉66例,桡动脉17例。术前EF〈30%以下。术后因心功能差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8例。术后心律失常32例,心包填塞2例,精神症状5例,低氧血症5例,术后监护48-168小时,因心衰死亡5例。  相似文献   

12.
肝内动脉扩张:肝癌并发门脉栓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113例肝癌及51例肝癌合并门脉栓子的肝内动脉显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示:左或右肝动脉分支血流显示率:肝癌78.7%,无一例显示三支以上。肝癌合并门脉栓子时显示率90%,明显高于前者,显示三支以上者占60%。门脉完全阻塞时肝内动脉血流显示率100%,显示三支以上者占84.8%;部分阻塞显示率71%,三支以上者占23%,二组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肝癌合并门静脉栓子可引起明显的肝内动脉扩张,门脉阻塞越重,扩张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术前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采用左乳内动脉和(或)大隐静脉作移植血管。结果 死亡3例(4.3%),术后随访1个月-10年,心胶痛消失率为94.3%。心功能改善至I级61例,Ⅱ级6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对解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出血输血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方法:自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左胸廓内动脉、双侧胸廓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1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占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22%。年龄45~80岁(平均65岁),左室射血分数23%~69%(平均47%),平均搭桥2.1根。结果:平均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2d(平均1.2d)和12~20d(平均12d)术后平均6d出院,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短(P<0.05)。胸腔引流量和输血分别为280~750ml(平均415ml),0~600ml(平均160ml),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少(P<0.05)。11例手术存活,1例死于呼吸衰竭。短期随访(1~8个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2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冠脉造影,吻合口满意率100%。结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否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同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同一操作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00例,按其临床特征及桥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匹配抽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37例。采用64排多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冠脉搭桥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与结论:共对641条桥血管进行评价,两组中左侧乳内动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均高于大隐静脉桥,两组左侧乳内动脉桥和大隐静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患者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相似,对于某些适当的患者来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所有141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其中内乳动脉桥39支,大隐静脉桥102支,通畅的桥血管102支(72.3%),不同程度狭窄15支(10.63%),完全闭塞24支(17.02%)。39支内乳动脉桥支33支通畅(84.62%),102支大隐静脉桥支69支通畅(67.65%),两种桥血管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源螺旋CT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前对桡动脉的条件进行评估,作为移植血管的筛选:对尺、桡动脉间侧支循环状况进行监测,以防术后出现后部缺血。方法 30例接受用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取左桡动脉28例,右桡动脉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对患者双侧桡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血流通畅情况进行检测,测量在桡动脉受压前后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拇指动脉和桡动脉掌浅支的血供情况。术后10 ̄20d对尺动脉、拇指动脉、拇指动脉、桡动脉掌浅支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结果 桡动脉受压时,尺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迅速增加(P〈0.010,以尺动脉的PSV增加值〉30%作为血管移植的必备条件;桡动脉受压时,拇指动脉前血流信号,桡动脉掌浅支出现反向血流,作为尺、桡动脉间侧支循环完善的标志;术后尺动脉流速代偿性增加,拇指动脉和桡动脉  相似文献   

18.
同顾性分析25例2005-01/2007-01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取左乳内动脉25例:左侧桡动脉15例,右侧桡动脉6例,双侧桡动脉4例;人均重建旁路3.14(2~4)支.出院后1,3,6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半年1次,术后随访11~35个月,血管通畅率良好,取桡动脉侧无前臂运动障碍及缺血并发症.结果说明自体桡动脉是冠状动脉搭桥理想的第2种动脉移植物,重建血管后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栓塞、手术切除及伽玛刀综合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方法经股动脉插管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血管内栓基治疗、栓基加手术切除、栓塞加伽玛刀综合治疗脑AVMs共419例。男189例,女230例,年龄4—75岁,平均年龄35.3岁。首发症状头痛头晕266例,廊痫发作52例,意识障碍(昏迷)39例,肢体麻木18例,肢体无力(偏瘫)27例。脑AVM的直径大于6cm者161例,3—6cm者213例,小于3cm者35例。单支动脉供血59例,2支98例,3支以上262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s31例,栓塞加γ-刀治疗脑AVMs121例。结果完全栓塞病变83例,90%以上124例,70%-90%142例,50%-70%59例,栓塞〈50%者11例。结论根据脑AVM的部位、大小以及供血动脉数,酌情选择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栓塞加手术切除、γ-刀或栓塞加γ-刀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评价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No-touch)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5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68~76岁,平均70.2岁。5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G)。2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3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未在升主动脉上进行任何操作。结果 5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3支,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手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Ⅰ~Ⅱ级。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可使病变冠脉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