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肥厚型心肌病引起广泛异常Q波陈南群患者男,13岁,心慌;心悸半月余。查体:心律不齐。胸骨左缘3、4肋闻及喷射性Ⅲ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四腔切面(见图)LA53mmLV50mmRA45mmRV20mm,尤以左房为著。室间隔基部及中部呈纺锤形肥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无病理性Q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特征。方法 以心电图上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将8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两组对其心电、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中无病理性Q波患者49例,占57%。与病理性Q波组相比,无病理性Q波组中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较少,而对称性肥厚型较多,室间隔增厚较轻,心电图上出现左室肥厚者较多。而心电图上ST段压低下、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上E/A比值<1及二尖瓣返流两组相似。结论 无病理性Q波的肥厚型心肌病并非少见,其室间隔肥厚较轻,心电图上左室肥厚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性Q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QRS波群的初始向量背离某个心电图导联的探查电极时,可记录到Q波。根据Q波振幅的大小分别用大写的"Q"和小写的"q"来表示。正常Q波的标准是: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限<30ms。病理性Q波或异常Q波是指:心电图某些  相似文献   

4.
当QRS波群的初始向量背离某个心电图导联的探查电极时,可记录到Q波。根据Q波振幅的大小分别用大写的“Q”和小写的“q”来表示。正常Q波的标准是: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限〈30ms。病理性Q波或异常Q波是指:心电图某些导联上QRS波群起始的负向波。时限≥30ms.振幅〉同导联R波的1/4。病理性Q波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心脏解剖异常引起.也可由一些异常的心电生理变化引起。病理性Q波主要见于心肌梗死。但许多研究表明。病理性Q波也是心电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肥厚型心肌病 (HCM)时由于室间隔 (IVS)肥厚等原因在心电图 (ECG)上可出现异常Q波 (异Q)及ST、T改变 ,易误诊为心肌梗死 (MI) ,必须谨慎地作鉴别。现就 18例HCM者心电图改变与MI鉴别要点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均为本院门诊、住院者 ,并经ECG、X线、心彩超及心肌酶谱检查确诊为HCM。男 11例 (6 1.1% )、女 7例 (38.9% )、年龄 2 6~ 5 5 (平均 4 2 .3)岁。 14例 (77.8% )有胸痛、胸闷、心悸等 ,4例无症状。2 结果ECG均有异Q。 11例呈QS型 ,出现在Ⅱ、Ⅲ、aVF导 ;7例在左胸导及Ⅰ、aVL导 ,呈Q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对16例AHCM临床资料的分析,了解其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改变、左室造影情况。结果:AHCM易误诊为无Q波塑心肌梗死,其重要原因是临床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再加上患合并冠心病易患因素,临床医生仅重视心电图改变而忽视了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结论:掌握AHCM的临床特点,就能有效地减少其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27例经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CDFI)及临床证实的HCM患的心电图。结果:(1)ST-T异常是HCM心电图最常见的改变(96%),除巨大倒置“冠状T”有筛选意义外,余无特殊性。(2)经超声证实,心电图表现有右室肥厚改变(占55%),可明确提示双心室HCM。(3)异常Q波发生率50%(12例),与有/无合并心室肥厚改变无关(11/18;1/9,P>0.05),与各组间分布无关(Ⅰ40%;Ⅱ54%;Ⅲ25%,P>0.050,异常Q波以下壁(Ⅱ,Ⅲ,aVF),侧壁(Ⅰ,aVl,V4-6)多见(均5例,41%)。(4)8例HCM患进行1-6(平均2.6)年的心电图随访,2例心电图有恒定的电压增高改变,CDFI复查心肌较前增厚,左右腔缩小,其中1例发生猝死。结论:我们认为心电图对于HCM的初步筛选,心脏超声检查及随访以及估测预后不失为1项简便,敏感,价廉,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T波改变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包括:ST段和T波异常、左室肥厚、异常Q波、心电轴左偏、传导障碍、异位搏动和异位心律等。有些心电图改变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临床诊断有辅助作用。Ryan等报告,仅8%~18%(甚至3%)的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4例肥厚型心肌病(Ⅰ型前间隔肥大14例,Ⅱ型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大18例,Ⅲ型左心室前壁或/和侧壁、后壁肥大7例,Ⅳ型心尖部肥大5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大等)发生率为93.2%。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高侧壁,具有特殊性。其它三型患者异常Q波、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间隔性Q波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常出现深而窄的异常Q波。易误诊为心肌梗死的坏死性Q波,二者的鉴别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例1 患者男,40岁。因体检时发现可疑陈旧性心梗来我院检查。患者既往健康,无心脏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神志清楚,口唇无紫绀,心界无扩大,听诊在心尖部可闻及Ⅲ级以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双肺无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下壁、后壁异常Q波。心肌酶谱正常,心脏彩超示:①各房室内径均正常,房室间隔未见回声缺失,彩色血流CFI未见水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法国病理学家首次描述了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解剖特征。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其特征才得到系统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是指无明显压力及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心肌肥厚,常表现为室间隔的非对称肥厚,主要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由心肌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的、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国外报道每500人中即有1例患者。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6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多样,容易误诊,近年来,关于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国内报道不多,就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6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改变,以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勇  邱英茹 《心电学杂志》2001,20(3):171-171
患者男性 ,20岁。因左胸部被铁钎刺伤3h入院。体检 :T37.5℃ ,P78次/min ,R20次/min ,BP14/9kPa(105/67.5mmHg) ,左胸壁锁骨上方可见一长约1cm的裂口 ,并有活动性出血。左肺触觉语颤减弱 ,叩诊呈鼓音 ,左肺呼吸音减弱。心界叩不清 ,心音低钝 ,心率78次/min ,心律齐 ,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示 :左侧气胸。临床诊断 :左侧气胸。心电图 (图1A)示 :窦性心律 ,心率60次/min,P_R间期0.14s,QRS时间0.08s,V1~V5 导联呈QS型 ,V6 导联呈r型 ,ST_T无异常。…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70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所医院1993~2002年间共检索出住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96例,其中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70例。70例中,临床怀疑肥厚型心肌病7例(10.0%),怀疑其他心脏疾病29例(41.4%),因其他原因发现肥厚型心肌病34例(48.6%)。70例中,有脑血管病史者12例(17.1%)。54例(77.1%)临床症状出现在45岁以后,4例(5.7%)无明显症状。70例中有18例在1~15年间曾2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第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第2次检查时确诊。结论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不是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误诊较多,且常见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Q波与左室扩大的关系。方法 对48例入院时资料完整同一时段心电图与心脏彩色超声波结果进行比较,眩电图Q波≥R/4,≥0.04秒),rS波以r≥0.1mV,左室心腔舒张末期内径≥6.0cm为扩大。结果 异常Q波或r醋城V1、V2或/和V3上出现有12例,在Ⅱ、Ⅲ、aVF上有8例,在I、aVL上有6例。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上出现常Q波或rS型,左室扩大(≥6.0c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8岁。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乏力2d,因突然晕厥、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而入院。查体:T36.8℃,P48次/min,R18次/min,BP14/8kPa。发育正常,重病容,神清。心尖搏动弱,HR48次/min,律齐。心脏B超:左房、左室稍大;轻度二尖瓣返流。X光:心肺正常。生化检查:AST(93u/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60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半月就医,心电图示STV3~V6显著下移0.1~0.2my,胸前导联T波深倒,酷似"冠状T波"且TV4(13 mm)>T V5(11 mm) >TV3(9 mm),同时R波增高RV4>RV5>RV3,Ⅰ、aVL、Ⅱ、aVF导联T波倒置,Ⅲ导联T波(+、-)双向,aVR直立,心电图诊断:ST-T变化.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给予相应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来院复诊,心电图示ST-T改变与第1次就诊大致相同,倒置的T波明显变浅,但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无好转.半个月后,患者感觉乏力、多次发生晕厥,有胸痛症状,自服硝酸甘油治疗无效,再次来院就诊,心电图示ST-T改变与前两次基本相同,心率明显增快,倒置的T波变浅.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冠状动脉显影良好,无狭窄现象.心脏超声示左室流出道无梗阻,二尖瓣无反流,心室腔内径正常,心尖部室间隔和左室后下壁明显增厚,增厚的心肌回声紊乱、粗糙.临床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94年5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7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按肥厚的部位分为单纯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46例)、单纯心尖肥厚组(14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6例)和弥漫性肥厚组(10例)。间隔肥厚为主组患者中,23例(50.0%)存在病理性Q波,其中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10例(42.5%);而在另23例无病理性Q波患者,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仅5例(21.7%)。心尖肥厚组和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QRS波群宽度在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76例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左室肥厚(SV1 RV5≥4.0mV)诊断标准的23例(30.3%),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者34例(44.7%),ST-T改变共71例(93.4%),ST段下移超过0.1mV者53例(69.7%),T波深倒置振幅超过0.5mV者30例(39.5%)。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2),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p=0.40)。间隔肥厚为主组中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各项心电图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为主型患者,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