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研究表明 ,肠源性介质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及内皮细胞损害有关。最近 ,Osband等对其相关细胞途径进行了研究 ,他们搜集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后 1~ 3h大鼠肠系膜淋巴液 ,并测定了该淋巴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的毒性作用。同时他们应用 30余种药物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诱导的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文献报道这些药物能通过阻断氧化剂、钙离子以及花生四烯酸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途径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研究者用这些药物预处理 HU VECs1h或与上述淋巴液同时作用于 HUVECs并孵育 18h后 ,应用线粒体四唑盐 (MT…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坛医院应用分子吸附剂再循环 (MARS)系统对 2 4例严重肝衰竭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治疗后发现 ,MARS治疗后患者体内一氧化氮及细胞因子 ,如白介素 6 (IL 6 )、IL 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γ 干扰素 (INFγ)等水平明显降低 ,同时伴有水溶性毒素及非水溶性白蛋白结合毒素含量的显著降低。与此相对应 ,患者肝性脑病、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肾功能和呼吸功能等均明显好转 ,连续性器官功能障碍评分也显著降低 ,其中 9例患者好转出院或成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2 4例患者存活率为 37.5 %。应用分子吸附剂再循环系统清…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细胞是最早接触到体内炎症因子的部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近年来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肠淋巴液引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后红细胞代谢的作用.方法 18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休克+引流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低血压1.5 h后,行液体复苏(全血量+等量林格液)30 min,复苏结束后继续观察3h.休克+引流组维持低血压1h后引流肠淋巴液.在复苏后3h或相应时间点经腹主动脉取血,制备红细胞悬液,检测红细胞膜泵活性以及三磷酸腺苷(ATP)、乳酸(LA)水平;制备红细胞内液,检测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Na+、K+浓度;制备血浆,检测Na+、K+、Cl-、总Ca浓度.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红细胞ATP(μmol/g)、Na+-K+-ATP酶(μmol·mg-1·h-1)、Ca2+-ATP酶(μmol·mg-1·h-1)、血浆总Ca( mmol/L)显著降低(ATP:6.698±0.938比10.670±1.466,Na+-K+-ATP酶:0.042±0.010比0.066±0.019,Ca2+-ATP酶:0.054±0.015比0.081±0.017,总Ca:2.27±0.18比2.66±0.21,P<0.05或P<0.01),红细胞LA(mmol/g)和血浆K+(mmol/L)、Cl-(mmol/L)均显著升高(LA:3.472±0.853比1.743±0.395,K+:5.83±0.34比5.23±0.37,Cl-:113.37±3.63比106.35±4.99,P<0.05或P<0.01),2,3-DPG(mmol/L)无显著差异(2.196±0.609比2.590±0.574,P>0.05).与休克组比较,休克+引流组红细胞2,3-DPG(4.459±0.900)、ATP(8.859±1.189)、Na+-K+-ATP酶(0.089±0.022)、Ca2+-ATP酶(0.082±0.020)均显著升高,LA( 2.060±0.810)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休克肠淋巴液引流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后红细胞的代谢状况,保护红细胞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失血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和血清TNF-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和血清TNF-α变化对创伤及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方法:大鼠剪尾取血作为正常对照,颈部去皮颈动脉结扎剪断插管作为实验对照,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创伤组)和实验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每组均为8只。用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失血性休克急性期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动态表达,以及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量(平均荧光道数)以及血清TNF-α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创伤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量以及血清TNF-α水平均上调,3h达峰值,4、5h持续高水平;失血性休克组两者亦均上调;但与创伤组比较,3h后则呈下调趋势。结论:创伤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上调,增强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反应,有助于局部创伤愈合、修复并抵抗感染。失血性休克组CD18表达下调,可减少白细胞-内皮细胞过度黏附及嵌塞毛细血管,有助于机体疏通微循环,改善灌流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是现代战创伤休克最常见的休克类型.肠道淋巴系统在休克及MODS中扮演重要角色.本实验对UHS肠淋巴流量、蛋白及内毒索含量进行了研究.方法 SD大鼠38只,分为对照组(n=10)、出血已控制的失血性休克(CHS)组(n=10)及UHS组(n=10).左股动、静脉及右颈动脉插管,用自制的金属导管穿刺肠系膜主淋巴管,持续引流淋巴液.将动物放血到血压为40 mmHg后,在距鼠尾根部25%处截断,使鼠尾残端活动性出血,造成UHS.连续观察3 h,监测MAP,CVP,记录淋巴流量,检测血浆及淋巴液蛋白及内毒素含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休克后肠系膜淋巴流量急剧减少到正常流量的1/4以下.失血控制后,肠系膜淋巴流量缓慢增加,而UHS动物肠淋巴流量及淋巴蛋白输出量呈持续性下降.CHS组淋巴液内毒素自伤后2 h开始升高,而UHS组则自伤后1 h就外始升高,至伤后2 h,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流最及蛋白输出量非常显著下降,淋巴液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且UHS比CHS更显著.这可能足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导致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渗盐羟乙基淀粉液对失血性休克犬中性粒细胞Fa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CH)对早期严重失血性休克复苏前后中性粒细胞(PMN)Fa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早期严重失血性休克救治的特殊用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修订的Wiggers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分离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仪法测定Fas表达。结果失血性休克后PMNFas表达下调,与生理盐水复苏组比较,HSCH复苏组PMNFas表达明显增加。结论HSCH可对抗创伤失血性休克后PMN的凋亡延迟,减轻由于PMN的过度活化而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早期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的含量,对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的活化进行评价.方法:2005-10/2007-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1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Braunwald分级II级或III级.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都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其中125例最严重罪犯血管行支架置入(支架置入组)治疗,另90例因严重多支病变将行外科血管搭桥或因经济原因放弃支架置入(非支架置入组).所有患者均在不同时段采取血样直至支架置入后24 h,测定其血清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2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非支架置入组患者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水平保持不变,支架置入组患者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转运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 0.01).②非支架置入组患者不同时间所采血样中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2水平没有变化,支架置入组患者中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2有一过性升高,白细胞介素6在两组患者中都升高(P < 0.05).③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基线值相同,且支架置入后均有显著升高,而支架置入组升高更明显(P < 0.01).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与嗜中性粒细胞的快速活化密切相关,髓过氧化物酶是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的始动和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万汶液),每组10只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组在失血性休克1小时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即万汶液),复苏2小时后采血,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因子(TF)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复苏1组的t-PA、t-PA/PAI-1、T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复苏1组t-PA、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休克组(P〈0.01);而复苏2组t-PA、t-PA/PAI-1、TF均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复苏1组(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可使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活化;采用万汶液加林格液复苏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用林格液。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不同时期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组织自由基、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和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于休克90min、液体复苏后0、1、3、6、12和24h各处死6只大鼠,制备肺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休克组大鼠输液复苏后各时间点肺组织匀浆MDA、TNF—α、IL-6以及M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12h持续在较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肺组织匀浆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结扎组输液复苏后3,6、12和24h肺组织匀浆MDA、TNF-α、IL-6以及MPO活性均显著低于休克组,SOD活性高于休克组(P〈0.05或P〈0.01)。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干预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ALI,其机制与减少肺中性粒细胞扣押,降低TNF—α、IL-6、自由基释放与SOD消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耿世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12):752
出血性休克常规复苏(CR)早期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活化能增强全身炎症反应,并释放过氧化物,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直接腹膜复苏(DPR,即在腹膜内滴注一种临床腹膜透析液)能够通过增加组织灌注以减轻全身炎症和水肿。为确定辅助DPR对中性粒细胞活化和组织水肿的影响,美国学者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将麻醉大鼠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伤前水平的40%,维持60m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治疗性低温对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24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假手术组,常温液体复苏(normothermia resuscitation,NR)组,低温液体复苏(hypothermia resuscitation,HR)组.各组通过股动脉放血到平均动脉压达40 mmHg(1 mmHg=0.133 kPa)保持1h建立HS模型,随后NR组和HR组通过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达90 mmHg,维持1h,4h后通过放血处死各组大鼠,留取大鼠肺组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损伤程度,使用于湿比重法检测肺组织水肿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IL-1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HE染色结果示,与NR组相比,HR组急性肺损伤程度明显较低.(2)肺组织湿/干比重与HR组相比NR组肺水肿显著降低,HR组(5.85 ±0.10);NR组(6.47±0.17),t=3.14,P<0.05;(3)与NR组相比,HR组的NLRP-3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4)与NR组相比,HR组的NLR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R组(1.027±0.143),NR组(1.349 ±0.163),t=4.36,P<0.05;HR组的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R组(1.623±0.125),NR组(2.388±0.229),t=7.72,P<0.05.结论 治疗性低温能够降低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减弱HS诱导的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创伤与失血性休克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景炳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3):215-216
休克 (shock)是由各种致病因素 (创伤、感染、低血容量、心源性和过敏性等 )引起有效血量不足急性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而导致组织与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创伤与失血性休克常由创伤引起。按血流动力学分类 ,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一、鉴别与诊断1.临床表现 突出的表现有“5P”。即皮肤苍白 (pallor) ,冷汗 (perspiration ) ,虚脱(prostration ) ,脉搏细弱(puleslessness ) ,呼吸困难(pulmonarydificiency)。2 .休克程度分类 :休… 相似文献
14.
中性粒细胞活化在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活化在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潮气量组、常规潮气量组和大潮气量组。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浆和BALF中蛋白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常规潮气量组和大潮气量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BALF中MPO活性和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小潮气量组(P<0.05或P<0.01),大潮气量组大鼠BALF中MPO活性和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常规潮气量组(P均<0.01),对照组和小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各组大鼠间血浆MPO活性和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活化在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BALF中MPO活性是反映中性粒细胞活化程度的可靠指标,BALF中蛋白含量测定对评价肺损伤程度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肝、肺组织细胞因子表达以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被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肠系膜淋巴管结扎组.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肠、肝、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肝、肺组织TNF-α mRNA和IL-6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NF-α mRNA:肠0.54±0.07比0.37±0.05,肝1.014-0.06比0.56±0.07,肺0.94±0.07比0.62±0.06;IL-6 mRNA:肠0.89±0.12比0.50±0.09,肝1.07±0.10比0.57±0.12,肺1.09±0.09比0.67±0.06,P均<0.01);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明显降低肠、肝、肺组织TNF-αmRNA和IL-6 mRNA表达(TNF-α mRNA:肠0.47±0.05比0.54±0.07,肝0.81±0.07比1.01±0.06,肺0.80±0.05比0.94±0.07;IL-6 mRNA:肠0.66±0.07比0.89±0.12,肝0.83±0.13比1.07±0.10,肺0.73±0.11比1.09±0.09,P<0.05或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明显减轻失血性休克引起的肠黏膜绒毛坏死、脱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肺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肠、肝、肺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及病理损伤程度,对器官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活化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4月之间TTP患者26例,并以22例健康受试者作对照,获得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指标等特征数据,以评估相关性。结果 TTP疾病相关临床指标ADAMTS13酶活性、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分别急剧下降了94.81%,40.62%和85.69%,而相关的疾病炎症反应临床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别显著增加了1.14倍和1.65倍。TTP组患者的PMN弹性蛋白酶浓度是健康组的12.44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30.959,P<0.001),且治疗后的TTP患者其PMN弹性蛋白酶含量显著下降了86.6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DAMTS13活性、激活因子B、过敏毒素C3a均与血浆PMN弹性蛋白酶显著正相关(P<0.05)。相反,PMN弹性蛋白酶显著负相关于血红蛋白(r=-0.356,P<0.05)和血小板(r=-0.522,P<0.05)。结论血浆中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与TT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活化中性粒细胞变形能力改变的单细胞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细胞微管吸吮实验系统对正常及活化状态下中性粒细胞(PMN)的变形能力及其改变作单细胞定量研究,结果显示PMN的变形能力在内毒素刺激活化条件下迅速降低1小时内降至最低,以后随刺激时程的延长,PMN仍维持于该变形能力降低状态,活化PMN变形能力显著降低有助于PMN在脏器组织的滞留,从而发挥消灭病原微生物及引起炎性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抗击病原微生物最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从其粘附、渗出、活化到凋亡均对脓毒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脓毒症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第一时间到达炎症部位,发挥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同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蛋白水解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活性氧族和细胞因子等)以增强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不同条件预处理(失血预处理及吡哪地尔预处理)对由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在体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收缩反应性的影响。结果5%~10%失血预处理对休克大鼠存活率无显著改善,而吡哪地尔可明显改善休克后120min的大鼠存活率。5%失血预处理30min可上调大鼠休克后0min使用NE前后的股动脉压变化,而预处理24h可降低大鼠休克前股动脉压变化,但对休克后使用NE前后的股动脉压变化无明显影响;吡哪地尔预处理1h可降低大鼠休克前使用NE前后的股动脉压变化,而预处理24h对大鼠休克后的股动脉压变化均无影响。5%失血预处理24h可改善休克后120min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使用NE后的管径变化显著增加(P〈0.01);吡哪地尔预处理1h和24h可明显降低大鼠休克前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使用NE后的管径变化显著降低(P均〈0.05),但吡哪地尔预处理(1h和24h)均可改善休克后120min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使用NE后的管径变化显著增加(P均〈0.05);而格列苯脲可部分取消吡哪地尔的这一作用。结论吡哪地尔预处理24h可降低休克前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并可改善休克后120min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且使休克大鼠存活率明显提高。吡哪地尔预处理24h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系一种常见血液病。一般认为,成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00/mm~3、儿童低于1500/mm~3、婴儿低于1000/mm~3时,即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近几年,随着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系统的发现,和抗体检测方法的改进,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发病机理得以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