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者血中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45例CHD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组织因子(T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以及冠状动脉存在2支及2支以上病变患者的GMP-140、TF、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P〈0.05);稳定心绞痛组TF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P〈0.05)。结论:GMP-140、TF、Fib及D-二聚体水平与CHD病情相关。检测GMP-140、TF、Fib及D-二聚体水平,对CHD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抑肽酶对心脏手术中凝血功能、出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行心脏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小剂量组(LA组),大剂量组(BA组),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分别在肝素化前(T1)、转流1小时(T2)、停机后1小时(T3)取血样检测:血小板计数(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统计术后24小时心包及纵隔引流量、输血量(包括血制品)及手术时间。结果LA组转机前FD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转流中和停机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BA组FDP转机前、转机中及转后较对照组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且较LA组转流中及转后有明显的差别。LA组不同时期的Pt、术后24小时引流量和输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而BA组转后的Pt明显高于对照组和LA组,且该组病人的引流量及输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和LA组。结论大剂量国产抑肽酶具有抑制纤溶系统及保护血小板功能,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量,建议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宜选择大剂量抑肽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在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77例AL(37例合并DIC,40例AL未合并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L合并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Ⅲ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1;r=0.697,P<0.05;r=0.763,P<0.05).AL未合并DIC者GMP-140、D-D、PAP水平明显升高,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AL合并DIC患者各期GMP-140、TAT、F1+2、D-D、PAP水平明显升高,与AL未合并DI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是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着重要实用价值.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观察,可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高龄心肌梗死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肌梗死(MI)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4例高龄(≥80岁)MI患者,经询问病史、检体、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立MI诊断及MI,定位诊断,立即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酶-140(GMP-140)。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硝酸脂类)、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阿司匹林300mg,口服,Qd,3d后改为100mg;低分子肝素0.3mliH,Bid,用7d)。经治疗病情稳定后(20d),再次进行FG和GMP-140检查。同时选择年龄(≥B0岁)及性别相似,以胸闷、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来诊,经系统检查排除MI的老年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其诊断分别为慢性胃炎、心律失常、反流性食道炎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龄老年MI患者人院时FG和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0d后。FG和GMP-140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龄老年MI组血糖、血脂及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龄MI患者治疗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活性被激活,表现在FG和GMP-140水平增高;治疗后FG和GMP-140水平降低,说明在有效抗凝药物和扰血小板活性药物的作用下,凝血系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得到了控制。在预防和治疗高龄MI时应注意FG和GMP-140的变化,同时FG可作为简单易行的高龄MI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6二磷酸果糖(FDP)对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比23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并发脓毒症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12)和试药组(n=11),试药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FDP治疗,常规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各组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常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高于试药组(P〈0.05),试药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试药组无一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常规组有1例出现双侧颈内静脉、单侧股静脉血栓。结论:FDP能改善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络泰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活化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络泰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30例子常规治疗。对两组病人进行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GPⅡb/Ⅲa的检测。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GMP-14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络泰注射液治疗后老年冠心病病人活化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产科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0例(PIH组),另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采用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栓前状态指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PIH组PT、APTT、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ib、VWF、GMP-140、TAT及D-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MHD患者通过自身对照,先后给予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以及醋酸膜(CA)、聚砜膜(PS)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分为UFH-CA组、UFH-PS组、LMWH-CA组、LMWH-PS组等四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GMP-140及APTT、血清BUN水平。结果透析前各组血浆D-二聚体、GMP-140水平及APTT间差异均不显著。透析后,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GMP-140显著升高(P<0.05),其中GMP-140升高幅度UFH-CA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APTT明显延长(P<0.05)。透析器复用三次后,KT/V均明显下降(P<0.01),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PS膜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弱于CA膜;与UFH相比,LMWH抗凝对纤溶系统、血小板及APT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改善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和减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9.
陈淅泠 《山东医药》2005,45(27):65-66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一个反映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a -颗粒膜糖蛋白(GMP-140)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的标志。2003~2005年,我们对住院的68例老年重症感染及35例正常人的血浆D-二聚体及GMP-140进行测定,以探讨D-二聚体及GMP-140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血浆GMP-140、D-二聚体在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和冠心病(CHD)患者体内浓度的变化,探讨OSAS患者CHD发病率增高的机制。方法对重度OSAS组18例、CHD组22例、重度OSAS合并CHD组(伴组)12例患者和对照组20名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结果重度OSAS组、CHD组、伴组血浆GMP-140、D-二聚体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9,P<0.05。结论重度OSAS患者因乏氧体内存在血管内皮(包括冠脉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性纤溶亢进,这些可能是OSAS患者CHD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术期进行保温处理对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60、90 min及手术完毕时的鼻咽温,同时对麻醉前后各时间点和术后24、48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管性学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的APTT、PT、TT、D-D、血小板计数、vWF、Fib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PT、APTT和TT延长,术后24、48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麻醉前,而D-D和vWF明显升高,Fib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围术期保温干预保护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6二磷酸果糖(FDP)对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比23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并发脓毒症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12)和试药组(n=11),试药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FDP治疗,常规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各组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常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高于试药组(P0.05),试药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试药组无一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常规组有1例出现双侧颈内静脉、单侧股静脉血栓。结论:FDP能改善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氨氯地平的防治效果。方法 60例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氨氯地平干预组(n=30,干预组),对照组术前服用安慰剂(淀粉片剂1片,术前2h口服);干预组术前一周服用氨氯地平(5mg,qd)。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发色底物法及Born比浊法等检测两组患者RFCA前后血浆中血管内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结果对照组vWF、GMP-140、D-Dimer、PAI及PAG在RFCA术后均明显升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以上指标较术前也有所增高,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可促进血栓前状态的形成,氨氯地平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并发脑梗死以及病情严重度和预后作出判断.方法 以急诊科收治的20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Ⅲ.结果 脑梗死组FD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LT低于非脑梗死组,PT、APTT较非脑梗死组延长.死亡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二聚体、PLT对病情严重度及是否并发脑梗死有重要的判断价值;早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或手术干预减少或避免脑梗死以及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蛋白颗粒(GMP-140)、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病人属血瘀证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胶囊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GMP-140、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舒通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恢复期血瘀证的重要辅助方法 ,并可有效改变脑梗死恢复期病人血液黏、浓、凝、聚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和半量抑肽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止血作用.方法112例OPCAB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半量抑肽酶(抑肽酶组,n=36)、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n=36)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n=40).记录术后出血量、输血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抑肽酶组及氨甲环酸组术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抑肽酶组和氨甲环酸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P<0.05).各组围术期血小板计数和黏附率未见显著变化.结论在OPCAB中应用半量抑肽酶和氨甲环酸是安全的,二者有相近的抗纤溶作用,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抑制纤溶亢进,但不影响术后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56例初发急性脑梗死病人(观察组)和34例非脑血管病病人(对照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等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中v WF、TXB2、GMP-1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6-keto-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通过影响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率,致使脑梗死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血小板活化的黏附、聚集、释放等环节而参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及病变范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活动期UC患者,20例缓解期UC患者及4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Ag),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的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并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GMP-140,vWF:Ag,TM,D-D的含量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及对照组,缓解期UC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T-Ⅲ:A在活动期UC患者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及对照组。不同病变部位的活动期UC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水平有明显差异,活动期与缓解期UC患者各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与病变活动性及病变范围有关,持续的高凝状态可能与UC患者的临床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报告体外循环条件下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术后出血、血液各成分及输血量的观察。分为实验组(7例)、对照组(8例)。麻醉后由动脉或静脉放适量自体血,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给患者。实验组放血后静脉滴注抑肽酶200万kIU,以后持续用微量泵输入抑肽酶25万kIU/h,直至手术结束;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200万kIU,其余预充液两组相同。结果发现抑肽酶能明显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实验组术后24h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56.4%,抑肽酶对血小板数及其它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肺心病病人的血栓前状态。并观察分析川芎嗪抗凝干预的价值。方法:随机将肺心病病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治疗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和血气分析。另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肺心病病人Fg、GMP-140、DD血浆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治疗组经治疗后,上述各凝血分子标记物及PaCO2明显降低。而PaO2显著增高,对照组血气指标略有改善,但凝血分子标志物未见改善。结论: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肺心痛血栓前状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