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类型、好发部位,探讨其对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住院患者86例,全部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39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②不同血管受累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受累21例,锁骨下动脉6例,椎动脉31例,基底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4例。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前庭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的复合病变发生率最高,单纯颈内动脉狭窄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血管结构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瑜  江卫  周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78-180,i0002
背景: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病的主要形态学基础。但国内极少有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的报道。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3—08/2004—05在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及2004—10/2005—05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或呕吐症状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7例。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采用股动脉穿刺逆行血管造影法,以预灌装针筒形式供应的Optiray(安射力)非离子型造影剂行主动脉弓造影。数字减影机从多角度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范围包括颈总动脉起始至颈内动脉虹吸弯,由2位神经科医生分别进行测量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结果:参加实验57例患者。1例患者因左椎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止。进入结果分析55例。经检查发现共有71%(39/55)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占11%(6/55);后循环病变占60%(33/55),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例(16%),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4例(24/55,4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16例(16/55,29%)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病的主要形态学基础,但国内极少有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的报道。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3-08/2004-05在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及2004-10/2005-05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或呕吐症状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7例。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采用股动脉穿刺逆行血管造影法,以预灌装针筒形式供应的Optiray(安射力)非离子型造影剂行主动脉弓造影。数字减影机从多角度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范围包括颈总动脉起始至颈内动脉虹吸弯,由2位神经科医生分别进行测量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结果:参加实验57例患者,1例患者因左椎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止。进入结果分析55例。经检查发现共有71%(39/55)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占11%(6/55);后循环病变占60%(33/55),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例(16%),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4例(24/55,4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16例(16/55,29%)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HI)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血管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72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检查,对血管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DSA检查血管异常者33例(45.8%),其中前循环异常9例(12.5%),后循环异常17例(23.6%),前后循环均异常7例(9.7%);脑血管结构无明显异常39例(54.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前循环血管异常亦是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脑血管病病死率已上升至疾病死因的第二位,脑卒中或中风发病率达150/lO万~200/10万,其中约80%为缺血性中风(脑血栓、脑梗死等)。国外两个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已经表明,颈动脉狭窄同侧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几率约90%~95%,且易发生进行性卒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常规的病因学诊断及药物治疗对部分病例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近10余年来,经皮血管内介入技术开始应用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治疗,并取得了肯定的治疗效果。现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部分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疗效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2例经DSA检查与临床表现诊断为VB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DSA的情况并对本组病例分类及进行相关的治疗选择,通过临床效果的分析评价分类方法的意义.[结果]本组102例VBI根据DSA分为四型:Ⅰ,椎动脉局部受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统计学方法评估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基底动脉狭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3D TOF MRA和DSA图像。把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使用盲法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50%的病变定为严重狭窄。MIP图像和原始图像相结合评估基底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在原始图像上测量狭窄率。利用MEDCALC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衡量MRA和DSA狭窄率的差异;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二者之间相关性;使用Bland-Altman图法比较二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计算诊断严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患病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绘制ROC曲线。结果 MRA上38条基底动脉严重狭窄,DSA上35条动脉严重狭窄。MRA测得的基底动脉狭窄率(52.57±22.79)%稍大于DSA上测得的狭窄率(51.84±23.20)%,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2);相关性强(r=0.985,P<0.001);Bland-Altman图显示较强的一致性,95.71%(67/70)的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患病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85.71%、6.6、0.07、50.00%、86.84%、93.75%。ROC曲线下面积为0.9(P<0.001)。结论和DSA相比,3D TOF MRA的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对眩晕的血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共33例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龄29—75岁,平均(56.2±6.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于1周内行TCD和DSA检查。结果33例患者中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29例(87.88%),DSA显示椎基底动脉异常12例(36.7%),颈内动脉系统异常14例(42.4%),无血管异常7例(21.2%)。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也可能是前循环缺血的表现或功能性因素,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重要诊断意义,DSA是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有助于对病因的认知和理解,对血管结构异常的分型可以使诊断规范化、系统化。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1999-01/2002-12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及病房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干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发现的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主要观察指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分型。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4个类型,每型又分为2~5个亚型。椎动脉型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占61%,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结论: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10.
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丹参组、维脑路通组,进行中西药治疗对照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方面以葛根素疗效最好,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5),对照组和西药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 《临床荟萃》2003,18(1):31-32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但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 basicarterialischemia,VBI)的疗效目前少见报道。本文收集了我院收治的 6 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应用纳洛酮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从我院 1999年 5月至 2 0 0 1年 3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 6 0例 ,所有病例均以眩晕为初始症状及主要症状符合 1989年WHO对短暂性VBI制定的诊断标准[1] ,全部患者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干、小脑、枕叶出血或梗死 ,。并排除心、肝、…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性眩晕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且多发于中老年人 ,所表现的临床征象常在短时间内消失。患者主观症状多 ,而客观依据少 ,且常在间歇期就诊 ,所以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较多研究认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VBI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 。我室于 1 999年1 0月 - 2 0 0 0年 1 0月对 62例临床诊断的 VBI患者进行 BAEP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VBI患者 62例 ,男 2 4例 ,女 38例 ;年龄 2 2 - 70岁 ,平均 43岁 ;病程 7d- 2 0年。临床诊断标准 [3 ] :1眩晕为旋转感或表现…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与颈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2门诊和住院的84例VB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进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位移,在自然侧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结果:VBI组有68例(81%)共7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5~619C3~416例,C2~3,C6~7各1例;正常对照组有4例(13%)共4个节段颈椎不稳,其中C4~52例,C3~4,C5~6各1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检验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3.44,P<0.01)。VBI组颈椎线异常39例(46%),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4例(13%),两组比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0.31,P<0.01)。结论:VBI眩晕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眩晕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均以1周为1个疗程。观察其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84.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葛根素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尤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为最多。笔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了较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并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重建。结果:52例VBI患者中,有33例存在血管结构异常,22例存在血管狭窄,18例可见一侧椎动脉明显较对侧纤细。结论:血管狭窄、发育异常等是VBI等的重要发病原因,CTA可作为临床诊断VBI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查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患者交感神经反射活动,并探讨SSR对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VBI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及恢复期行SSR检查,并与5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VBI组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Lat)、波幅(Amp)上肢分别为(1.53±0.35)s,(2.34±1.00)mV;下肢分别为(2.07±0.38)s,(1.21±0.55)mV。恢复期Lat,Amp上肢分别为(1.40±0.20)s,(2.82±1.00)mV;下肢分别为(1.81±0.22)s,(1.74±0.77)mV。正常对照组Lat,Amp上肢分别为(1.35±0.14)s,(2.90±1.29)mV;下肢为(1.78±0.16)s,(1.78±0.80)mV。VBI组急性发作期SSRLat及Amp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q=4.48~7.99,P<0.01),SSR总异常率为66%(37/56)。恢复期Lat和Amp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SSR异常率为9%(5/56)。结论:VBI患者可出现交感神经功能暂时性损害,病情控制后交感神经功能可随之改善,SSR检查可作为VBI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小板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进行分析,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参数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2001-01/2004-0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白云区中医院收治住院患者127例,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3-82岁;脑梗死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3~87岁;脑出血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2-81岁,以上患者发病均在3d内。健康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80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57例被测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脑梗死组、脑出血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俨〈0.01)。②脑梗死、脑出血组间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俨〉0.05),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较脑梗死、脑出血组有统计学上差异[血小板数量:(151.12&;#177;70.85)&;#215;10^9,(210.07&;#177;70.45)&;#215;10^9(201.53&;#177;96.76)&;#215;10^9 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13.07&;#177;1.82)fl,(9.40&;#177;1.76)fl,(9.51&;#177;1.35)fl,P〈0.01]。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与脑梗死、脑出血组相比,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与脑出血“血小板团块”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 结论:心脑血管供血发生改变的疾病发病后早期均可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的数量下降现象,血小板自身外的某种因素,可能参与了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增加与血小板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3—09~2004—09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脑血管造影7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与颈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2门诊和住院的84例VB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在自然侧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结果:VBI组有68例(81%)共7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5-6 19例,C3-4 16例,C2-3,C6-7各1例;正常对照组有4例(13%)共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4-5 2例,C3-4,C5-6各1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检验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43.44,P&;lt;O.01)。VBI组颈椎曲线异常39例(46%),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4例(13%),两组比较,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0.31,P&;lt;0.01)。结论:VBI眩晕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VBI眩晕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