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2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80mg/d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d,并计算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每例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Pmax和P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Pmax和Pd无明显变化,其分别为115.4±10.2ms和44.7±12.8ms(P>0.05);但观察组Pmax和Pd明显缩短,其分别为99.8±8.2ms和31.0±10.7ms,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每例患者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能够减小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与Pd,提示血管紧张素可能参与了Pmax与Pd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组与对照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房颤的一个可靠无创的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与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间(Pmax)的关系。方法:观察3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d,P波最大时限,并与35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比较。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42 .81±0 .97)与对照组(2 9.31±4 .2 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 1) ,其P波最大时限(118.2 9±1.71)与对照组(92 .2 6±8.6 4 )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 1)。结论:Pd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有价值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和毛花苷丙对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心室率的影响。方法:房颤发作在48h以内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毛花苷丙组和维生素C组,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毛花苷丙及维生素C,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毛花苷丙组、胺碘酮组和维生素C组心室率下降分别为40.6%、24.1%和7.8%;转复为窦性心律毛花苷丙组、胺碘酮组和维生素C分别为39.4%、59.4%和35.5%。结论:毛花苷丙对阵发性房颤减慢心室率作用优于胺碘酮,但转复为窦性心律低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5.
方杰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4):479-480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螺内酯及硝酸盐制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卡维地洛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35±14VS48±10,P<0.05)、LVDD(62±7VS68±8,P<0.05)、FS(20±5VS23±6,P<0.05))显著改善。结论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CHF心功能,治疗CHF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观察 32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 、Pd ,并与 30例健康对照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Pmax:心房颤动组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12 0 8± 12 6 )ms比 (10 1 2± 11 9)ms,P <0 0 1〕 ;Pd :心房颤动组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47.6± 13.4 )ms比 (2 7 9± 9 8)ms,P <0 0 1)〕 ;Pmin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Pmax>110ms、Pd≥ 4 0ms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Pd可作为预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30例阵发性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CHF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病因治疗,同时给予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25m g,2次/d)。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57.1%,有效34.3%,总有效率91.4%无效8.6%,对照组完全有效率42.8%,有效28.6%。总有效率71.4%,无效28.6%,两组完全缓解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卡维地洛联合常规治疗CHF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陈园频 《广西医学》2001,23(2):269-270
目的 :探讨 P波离散度 (Pdisp)与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 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转复成窦性心律时的 P波离散度 ,并与 46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46例阵发性房颤组的 Pdisp为 (5 2± 10 ) ms,其中 Pdisp≥ 40 ms者为 42例 (91.3%) ;46例对照组的 Pdisp为 (2 8± 7) m s,其中 Pdisp≥ 40 ms为 5例 (10 .8%)。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当 P波离散度≥ 40 ms时预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P波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本文通过分析40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36例正常人的最宽P波(Pmax)持续时间和P波离散度变化,探讨Pmax、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规律。方法 观察 3 4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房颤组 )的最宽P波 (Pmax)和P波离散度 (Pdisp) ,并与 3 9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组的Pdisp为 5 1± 11ms ,其中Pdisp≥ 40ms为 2 9例 (85 .2 9% ) ;对照组的Pdisp为 3 6± 9ms ,其中Pdisp≥ 40ms为 5例 (12 .82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disp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可靠指标 ,当Pdisp≥ 40ms时预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将8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Ⅰ组)40例,无阵发性房颤的高血压患者(Ⅱ组)48例,同步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12导联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Pd)[Pd=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 in)];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Ⅰ组Pd显著高于Ⅱ组[(51.2±10.6)ms比(37.8±6.9)ms,P<0.001];Ⅰ组Pmax显著高于Ⅱ组[(125.3±12.9)ms比(112.8±12.2)ms,P<0.001];Ⅰ组LAD高于Ⅱ组[(40.6±3.0)mm比(39.1±2.3)mm,P<0.05];两组Pm in、LVEF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max、Pd、LAD均是阵发性房颤的预测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仅Pd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Pd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万玮  徐兢 《海南医学》2004,15(11):3-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和最大P波时限 (Pmax)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I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观察测量 3 5例IPAF及 3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Pmax和Pd ,并以Pmax≥ 110ms和Pd≥ 40ms为阳性标准 ,评估Pmax、Pd和Pd Pmax对IPAF的预测价值。结果 IPAF组的Pmax和Pd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Pd或Pmax Pd对IPAF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结论 IPAF可引起Pmax和Pd显著增大 ,Pd是预测IPAF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P波离散度 (Pdisp)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P波持续时间变异的程度 ,它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的简捷生理指标 [1 ,2 ] 。本文通过分析 PAF患者及正常人的最宽 P波持续时间 (Pmax)和 Pdisp的变化 ,探讨 Pmax、Pdisp对 PAF的预测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选择上海第二人民医院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6月间 5 3例 PAF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性 40例 ,女性 13例 ,年龄 30~ 72 (5 2 .6± 11.0 )岁。本组心房颤动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持续 72 h内并自行终止。经病史、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或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能否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观察42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A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及左房内径(LAI))并与42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B组)比较。结果:Pmax及Pd A组显著高于B组;Pmin、LAD无统计学差异。Pmax>110 ms、Pd>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敏感性较高;Pmax>110ms+Pd>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明显增高。结论:Pd增高可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Pmax>110 ms+Pd>40 ms联用时可提高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能否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观察42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A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及左房内径(LAD)并与42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B组)比较.结果:Pmax及Pd A组显著高于B组;Pmin、LAD无统计学差异.Pmax>110 ms、Pd>40 ms时,预测心房颤动敏感性较高;Pmax>110 ms+Pd>40 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明显增高.结论:Pd增高可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Pmax>110 ms+Pd>40 ms联用时可提高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除部分患者病因不明外 (特发性房颤 ) ,大多数患者均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资料表明[1] :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 0 .5 %~ 1.0 % ,而 70岁以上者则上升至 10 .0 %。Af使脑与其他重要脏器血栓栓塞危险性增高 ,且使患者病死率增加两倍 ,因此寻找预测房颤发生的指标实属重要。P波离散度 (Pwavedispersion ,P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变异程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房复极的不均质性电活动 ,是近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探讨Pd及Pmax对PAF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50例PAF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房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Pmax和Pd,以Pd≥40 ms、Pmax≥110 ms为标准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Pmax、P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预测PAF,以Pmax≥110 ms为标准,其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82%,阳性预测值为83%;以Pd≥40 ms为标准,其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8%,阳性预测值为87%;两者联合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2%,阳性预测值为91%. 结论 Pd和Pmax是预测PAF的两个无创而简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口服缬沙坦前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AF)病人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评价缬沙坦对Pd的影响。方法选取69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AF病人,口服缬沙坦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测定Pmax和Pmin,计算Pd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口服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Pd明显减小(t=6.21,P<0.01)。结论口服缬沙坦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并发AF病人心房电生理异常,减小Pd,降低AF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徐慧春  彭国顺 《河北医学》2009,15(5):529-532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PA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的影响,探讨其对房颤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6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及非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类降压药治疗,观察药物治疗6个月前后心电图(ECG)中的Pmax和Pd及超声心动图(UCG)中的左房舒张末内径(LA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Pmax、Pd、LADd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能降低PAF患者Pmax和Pd,改善患者左房功能。结论:治疗组的Pnlax、Pd和LAD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缬沙坦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Pmax和Pd,改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