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冷冻断裂电镜技术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骨胳肌标本4例(异常组),正常标本2例(正常组)肌细胞质膜的蛋白颗粒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组和异常组的EF(extracellular face)面膜蛋白颗粒比PF(protoplasmic face)面少;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其EF面和PF面的膜蛋白颗粒均明显减少,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告10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其中男103例,女2例。年龄4~19岁,平均65岁。32例有阳性家族史。文中对DMD的临床表现,血清酶、肌肉病理、组织化学、电镜检查等特点进行了讨论。对其中4例骨骼肌进行肌纤维膜冷冻断裂电镜检查。结果表明,本病肌膜的E面和P面的膜蛋白颗粒密度降低,与2例正常骨骼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支持本病发病机理中的“膜缺陷”学说。  相似文献   

3.
β2 微球蛋白 (β2 MG)是一种低分子蛋白。有关中枢神经系统 (CNS)炎症患者脑脊液 (CSF) β2 MG含量的变化及其作用 ,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对细菌性脑膜炎 (菌脑组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组 )和病毒性脑炎 (病脑组 )患者的CSFβ2 MG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 ,并探讨其与CSF细胞数质量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总结如下。病例选择 : 菌脑组 :共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年龄1~ 6 5岁 ,平均 32岁。均经细菌学检查确诊。隐脑组 :共 12例 ,男 9例 ,女 3例。年龄 4~ 5 8岁 ,平均 2 4岁。CSF细胞学检查均找到隐球菌。病脑组 :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病变肌肉超微病理特征,从亚细胞水平上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确诊的7例DMD患者,通过肌肉活检进行超薄切片和冷冻复型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1)肌原纤维"Z"线模糊不清,肌原纤维过收缩、肌丝排列紊乱等变性、坏死。(2)肌纤维内线粒体空泡样变;糖原累积;肌浆网有程度不等的病变。(3)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血流瘀滞。冷冻复型电镜观察显示:粗细肌丝排列紊乱,膜蛋白颗粒大小不等的变化。结论:DMD时,肌细胞膜结构缺陷除可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外,还可致线粒体、糖原、肌浆网及肌原纤维板层体膜内颗粒等一系列亚细胞水平的变化;另外,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肌细胞继发变性、坏死,推测在本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个迪谢内/贝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单体连锁分析对20个DMD/BMD家系的成员进行产前基因分析。结果16个家系可提供充足的多态性信息,4个散发型家系不能提供多态性信息。11例男性胎儿中,3例存在基因缺失,4例非缺失型男性胎儿的单体型与其携带者母亲相同,确定为DMD胎儿。9例女性胎儿中5例继承了母亲的单体型,为致病基因携带者。51例先证者母亲及其他女性血亲为杂合型。结论STR单体连锁分析快速、准确,基因组DNA需要量小,可提供的信息量高,适合非缺失型DMD/BMD家系产前诊断的需要。同时选择DMD基因两端和基因内4个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DMD和正常对照骨骼肌细胞基膜层粘连蛋白(LN)定位分布进行观察,表明LN定位于肌基膜,高电子密度反应产物呈粗带状均匀分布于肌细胞膜外层。DMD肌基膜LN分布不均,外观粗糙,常出现双层或多层结构,并可见局部缺损。对其中2例DMD进行LN抗体Fab’-HRP染色作进一步观察,也证实了DMD肌基膜存在缺损改变,这为DMD膜缺陷理论提供了新的病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了解国内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方法用12对引物以多重PCR检测与56例DMD/BMD患者,分析缺失型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断裂点分布,并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221例病例资料,分析9对引物的总检出率及各引物的最佳组合。结果国内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点72%位于44~51号内含子内,以44号内含子最多(22%),50号内含子次之(17%),位于45~51号内含子内的断裂点是44号内含子的2.3倍。7号内含子断裂较少,仅4%的断裂点位于该内含子。9对引物的总检出率为48%,其中5对引物的总检出率为46%。两对引物的最佳组合为48号和17号,可检出35%的患者。结论国内dystrophin基因44~51号内含子高度不稳定,容易发生断裂。7号内含子可能不是国内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的高发区域。在国内5对引物的总检出率接近9对引物,48号和17号外显子的二重PCR扩增对于全国范围内DMD/BMD的筛选,尤其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大范围的产前筛选,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133Xe吸入法检测53例脑卒中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局部脑血流(rCBF),同时检测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结果患者组患侧半球rCBF与健康对照组同侧半球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EMMV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提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的重要因素。EMMV与rCBF呈负相关,故改善红细胞膜微粘度,对提高脑血流量,预防和治疗脑梗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方法用针对dystrophin棒状区第15~18重复区域的多克隆抗血清Anti5~7,对22例Duchenne型(DMD)和4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及11例无神经肌肉疾病的急诊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的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对照组肌细胞中dystrophin存在着可达检测水平的表达,并特异地定位于肌细胞膜上。19例DMD没有可达检测水平的dystrophin表达,3例DMD存在着dystrophin表达。4例BMD肌细胞膜上则呈现出斑片状、不连续dystrophin弱阳性表达。结论dys-trophin的缺乏是造成DMD/BMD表型的基本生化因素,此方法为临床上对DMD/BMD患者作出确诊提供了直接的特异生化测试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诊断肌营养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迪谢内(DMD)、贝克(BMD)、肢带-2D(LGMD2D)和肢带-2C(LGMD2C)型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编码产物dystrophin、α-肌聚糖和γ-肌聚糖进行检测,为临床对肌营养不良的确诊和分型建立特异性的实验诊断手段。方法 用抗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C-末端和抗α、γ-肌聚糖单克隆抗体,借助免疫荧光技术对患者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致病基因表达产物进行研究。结果 在15例临床拟诊为肌营养不良的患者中确诊9例为DMD,4例BMD,1例LGMD2D和1例LGMD2C。结论 分析骨骼肌细胞膜上DMD、α-肌聚糖和γ-肌聚糖基因表达产物是诊断DMD/BMD、LGMD2D和LGMD2C型肌营养不良的可靠和特异手段。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与MTHFR基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中国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发生与N5 ,N10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的关系 ,我们对一组A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MTHFR基因C6 77T位突变和血浆Hcy水平进行了检测。研究对象 : 所有病例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提供。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机能紊乱和卒中研究所及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标准(NINCDS ADRDA)作出AD诊断。以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AD患者 42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19例 ,年龄 6 0~ 79岁 ,平均 (70±…  相似文献   

12.
部分帕金森病(PD)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痴呆,而阿尔茨海默病(AD)是否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或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PD77例、AD68例及正常老年人73名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 AD组68例,男22例,女46例,平均年龄(79.6±8.1)岁。全部病例从广州市老人院中筛选,。应用细微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忧郁量表(HDSR)、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初筛有痴呆,Hachinski缺血指数<4分,采用ADRDANI…  相似文献   

13.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NCAM ,亦称为CD5 6 ) ,可以在神经组织表达 ,与细胞黏附有关。激活诱导分子 (CD6 9)是T细胞最早表达的抗原 ,可作为辅助刺激分子使细胞进一步活化和增殖。我们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 2 2例中重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5 6和CD6 9的表达情况。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组 2 2例 ,男 10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6 8岁。病损程度 :中型 13例 ,重型 9例 ,发病时间均在 3d内。对照组 2 2例 ,男 15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3岁 ,为同期非脑血管病的住院病例。脑卒中组于发病 3d内抽取肘…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血流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了53例脑梗塞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和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结果显示:患者组患侧半球rCBF与健康组同侧半球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EMM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MMV与rCBF呈反比,血液粘度越高,对血流切变应力影响越大,脑血流量越低。提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的重要因素,故降低红细胞膜微粘度,对于改善脑血流量,预防和治疗脑梗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肌病与其它神经肌病破碎红纤维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破碎红纤维(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价值,对线粒体肌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和脊髓性肌萎缩(SMA)3组病人RRFs的形态特点和出现频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3组病人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总RRFs出现频率线粒体肌病组3.0%~15.2%,PM/DM组5.2%~11.1%,SMA组4.5%~49%。线粒体肌病组以典型RRFs为主,PM/DM组以均匀红染纤维为主,SMA组以红边纤维为主。线粒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线粒体肌病组线粒体形态改变、嵴排列异常及嵴内包涵体多见,受累线粒体较多。PM/DM组和SMA组线粒体主要改变是数量增多,形态变小,而外形改变和嵴排列异常少见。未见嵴内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提示RRFs及出现频率不能作为诊断线粒体肌病的形态学标准,典型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较有价值。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的不同特点有助于线粒体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粤西地汉族人群中GAS6基因(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6)内含子834+7G/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PCR- RFLP)检测180例梗死患者和150例对照组的GAS6基因内舍子SNP 834+7G/A的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频率为97.8%,AA基因型的频率为2.2%,而在对照组分别为92.0%和8.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0,P=0.015),G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3.933倍(OR =3.933,95% CI:1.117~13.848,P=0.033).结论 GAS6基因内舍予SNP834+7G/A的基因多态性与粤西地区汉族人脑梗死相关,G等位基因携带者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而AA基因型可能对脑梗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液tau蛋白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CSF中tau蛋白浓度对于诊断AD的意义,同时分析其与载旧白E(APOE)的不同等位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AD)组纳入45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组29例,精神分裂症组37例,其它神经系统疾病(OND)组26例,正常脑脊液(CSF)对照组(正常组)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tau蛋白浓度,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APOE4 基因型。结果 AD组CSF中ta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脑卒中的发病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105例脑卒中患者、106例原发性高血压(EHT)患者及64例正常人的 ACE基因的缺失/插人(D/I)多态性。结果:脑卒中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EHT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脑卒中组中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E基因型均无显著差异。脑卒中伴EHT组与无伴EHT组比较,Ⅱ基因型频率明显升高,而DD基因型频率则明显降低;脑卒中伴 EHT组Ⅱ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 EHT组,而 DD基因型频率远低于 EHT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脑卒中伴EHT组的平均年龄较其它组明显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Ⅱ基因型携带者可能具有卒中易感性,DD基因型携带者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氩氦冷冻治疗9L/Fischer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病理改变. 方法 种植9L胶质瘤细胞于30只Fischer344大鼠鼠背建立9L/Fischer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自然生长,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氩氦冷冻组(给予氩氦冷冻治疗).接种后30d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应用HE染色、电镜下观察冷冻消融的肿瘤组织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表达. 结果 (1)光镜下空白对照组肿瘤细胞巢状排列紧密,肿瘤无包膜,瘤周小血管扩张,可见肿瘤细胞沿小血管浸润生长;瘤内新生血管丰富,瘤内常见出血、凝固性坏死灶.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核大深染、多核,异型性高.肿瘤细胞GFAP、S-100染色阴性,肿瘤细胞间胶质网可见阳性染色.(2)氩氦冷冻组HE染色显示冷冻中央区呈均匀性凝固性坏死,边缘区的炎性反应带主要为一些细胞碎片及大量的红、白细胞浸润:微血管内也发现大量的红细胞、血小板集合和血栓形成,并可见灶性出血.电镜显示冷冻区中央、边缘区组织细胞全部坏死或凋亡. 结论 氩氦刀可能是治疗胶质瘤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DMD)的实验治疗方法很多 ,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动物模型为研究提供了方便。基因载体的新进展 ,使基因根治DMD出现新的曙光。氨基糖甙类阻止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 ,终止突变 ,从而缓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鼠 (mdx鼠 )症状[1] 。色甘酸 (cromolyn)类药物因稳定肥大肌细胞膜 ,对mdx鼠有治疗作用。 0 .75mg/kg·d强地松隔日疗法治疗DMD ,持续有效 1年余[2 ] ,机制不明 ;细胞培养发现其可使骨骼肌卫星细胞的utrophin增多[3 ] 。骨骼肌干细胞移植有很大潜力 ,其回避了常规基因治疗的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