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涛  卜贤玉  李滨 《肝脏》2020,(4):400-402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片作为补救治疗对HBV感染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治疗失败的HBV感染伴肝硬化患者,根据患者入组时的基线HBV DNA与ALT将患者分为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高ALT组与低ALT组,采用替诺福韦酯片进行补救治疗,比较病毒学累积应答率、HBeAg转换累积率、ALT累积复常率。结果58例患者经96周补救治疗后,70.69%患者病毒学应答、34.48%患者HBeAg血清转换、82.76%患者ALT复常。低载量组病毒学累积应答率、HBeAg累积转换率、ALT累积复常率显著高于高载量组(P<0.05)。高ALT组与低ALT组的病毒学累积应答率、HBeAg累积转换率、ALT累积复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07%(7/58)。结论选择替诺福韦酯片作为补救治疗用于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可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ALT、HBeAg等指标,尤其对基线HBV DNA低的患者,效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初治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慢性乙肝患者病历资料,其中接受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各50例。检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周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观察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构成、随访时间、饮酒者比例、吸烟者比例、乙肝家族史比例、治疗前ALT值、治疗前HBV DNA水平及HBeAg阳性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周,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周,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均50%,ALT复常率均80%,且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果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可快速、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治疗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安全、有效抗病毒药。  相似文献   

3.
周培  渠淑云 《肝脏》2020,(4):393-395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在阻断高HBV DNA载量孕妇母婴传播中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和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就诊并住院分娩的23例孕妇临床资料:HBsAg和HBeAg为阳性;HBV DNA载量>106拷贝/毫升;并在孕中晚期(31±3.45周)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二吡呋酯胶囊(Tenofovir,TDF)300 mg/d直至分娩后,婴儿出生后立即给予乙肝疫苗10μg及HBIG 100~200 U联合免疫,1个月和6个月时再次注射10μg乙肝疫苗。对比治疗前后孕妇HBV DNA载量、ALT、Cr值及婴儿的性别、体重、Apgar评分、分娩方式、是否母乳喂养、有无出生缺陷及HBsAg情况。结果孕妇:治疗前HBV DNA载量为(8.54±0.69)lg拷贝/毫升,治疗后HBV DNA载量降低为(5.39±1.22)lg拷贝/毫升(P<0.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1)。ALT及Cr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孕妇因消化道症状停药。婴儿:失随访3例,余20例婴儿随访12个月HBsAg定性为阴性,无出生畸形,Apgar8-10分。结论TDF在阻断高载量HBV DNA孕妇母婴传播效果是积极的,初步研究显示较为安全,对于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预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表面抗原定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300 mg,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时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q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尿素氮及血清钙、磷等指标,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qHBsAg在治疗24、36、4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的患者与治疗12周的患者相比,qHBsAg有差异(P0.05)。HBV DNA载量在治疗过程中持续下降,治疗24、36周时HBV DNA的载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在治疗12周后ALT均恢复正常,ALT在治疗12、24、36和4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HBV DNA病毒作用强效安全,并可促进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初治的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 w 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初治的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38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 ALT、HBV DNA、HBsAg、HBeAg、肌酐及治疗96 w 时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基线 ALT 水平为(186.6±124.5) U/L,HBV DNA 水平为(7.3±1.1) log10拷贝/毫升,恩替卡韦治疗患者基线 ALT 水平为(190.8±116.8) U/L,HBV DNA水平为(7.5±1.5) log10拷贝/毫升 ml,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在治疗96 w 时,恩替卡韦治疗患者 HBV DNA 阴转率为98.2%,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的60.2%(P<0.05);恩替卡韦组 ALT 复常率为97.1%,与阿德福韦酯组的92.7%相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恩替卡韦组 HBeAg 阴转率28.8%,与阿德福韦酯组的26.2%相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降低患者血清 HBV DNA 载量方面优于阿德福韦酯,但在血清 HBeAg 转阴率、ALT 复常率方面两者相似。  相似文献   

6.
《肝脏》2018,(1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高敏检测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患者临床效果的指导意义。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使用高敏定量检测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24周后、治疗48周后HBV DNA载量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后HBV突变位点变化进行检测,探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思路及治疗效果评估对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下降,A组治疗24周后、治疗48周后HBV DNA载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C1653T、C1673T、A1762T、G1764A、G1896、G1858、G1899A耐药突变位点检出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新检出G1915A/C、L180M、M204V、V207I/L、T184A及V173L突变位点。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病毒学突破。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肾功能损害、肌病、范可尼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乙肝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患者治疗后HBV耐药突变位点有所变化,此时应用替诺福韦酯并定期监测患者HBV DNA载量变化,对于下调HBV DNA载量与指导疗效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Telbivudin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评价安全性,探讨影响替比夫定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治疗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行基因型检测及治疗前后24、52、96周进行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指标及乙肝病毒基因耐药的检测,探讨24周HBV DNA水平与52周、96周抗病毒疗效的关系、影响替比夫定治疗效果的因素及替比夫定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118例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治疗96周时,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耐药率分别为81.4%、79.7%、49.2%、37.3%、1.7%;HBV DNA300 copies/ml的患者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显著高于HBV DNA≥300 copies/m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LT水平≥5倍ULN组患者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均高于2-5倍ULN组的患者(P0.05);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的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显著高于高载量组的患者(P0.05);D基因型的HBeAg转阴率与HBeAb阳转率均高于B、C基因型,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BeAg阴性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P0.05)。观察期间仅有2例患者出现耐药,曾有27例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无严重不良事件导致停药发生。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使ALT复常、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且耐药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52周、96周的疗效,高ALT水平、中低载量HBV DNA、HBeAg阴性、D基因型患者疗效可能更好,建议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量孕妇妊娠晚期服用替诺福韦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孕妇服药期间及停药后ALT升高情况。方法选择妊娠26~32周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载量孕妇71例,分为替诺福韦治疗组40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孕妇予替诺福韦300mg/d口服至分娩当日停药,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所有婴儿给予标准联合免疫。若婴儿7个月龄时(或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1个月)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则定义为HBV母婴阻断失败。孕妇在基线、分娩时及产后1、3、6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诺福韦治疗组及对照组母婴阻断成功率分别为100%、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P=0.044)。治疗组临产时HBV DNA水平较基线时明显下降(t=22.802,P0.001),停药后HBV DNA出现反弹,产后3个月回升至基线水平(t=1.594,P=0.115)。服药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内,治疗组患者中有4例(4/40,10.0%)ALT升高,对照组有2例(2/3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4,P=0.594)。治疗组孕妇观察期间无血肌酐及血磷异常情况,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及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孕晚期使用替诺福韦治疗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孕妇分娩后立即停药整体安全性良好、较少出现肝炎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不完全应答的临床难点问题, 前瞻性探索NAs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 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患者应用一线NAs治疗, 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48周及以上, 若HBV DNA仍阳性, 更换为艾米替诺福韦(TMF)或TAF治疗, 分别为TMF组及TAF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的HBV DNA阴转率、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TMF组、TAF组分别有30例、26例患者完成24周随访, 18例、12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2组患者在更换为TMF/TAF治疗前的基线HBV DNA(t = 0.390, P = 0.698)、HBsAg(t = 1.492, P = 0.142)和HBeAg(t = 0.555, P = 0.58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 TMF组有19例(19/30, 63.33%)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恩替卡韦(ETV组)治疗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5年7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接受TDF或ETV抗病毒治疗且定期随诊的420例初治慢性HB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其中接受TDF治疗者184例(TDF组),接受ETV治疗者236例(ETV组)。监测患者的基线值以及治疗后4、8、12、24、48周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血钙、血磷、肌酸激酶、HBV DNA水平、肝炎标志物(HBs Ag、HBeAg、抗-HBe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阴性患者、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给予抗病毒治疗后,2组患者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5%、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16);TDF组与ETV组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中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7%、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2,P=0.017)。96周时,不管是整体还是在亚组(HBeAg阳性、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间比较,TDF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均高于ETV组(93.5%vs 86.9%,χ2=4.921,P=0.027;89.1%vs 76.2%,χ2=6.781,P=0.009;88.3%vs 73.7%,χ2=7.456,P=0.006)。结论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TDF抑制HBV DNA的能力明显优于ETV,尤其对HBV DNA>6 lg IU/ml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HBV DNA载量、ALT、AST、APTT、PT、HBsAg定量、HBeAg定量、P区基因变异、治疗过程中ALT、AST、HBV DNA下降幅度等因素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与应答不佳的关系。方法选择128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84例,HBeAg阴性患者44例。均初次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前检测上述基线因素及P区变异,治疗过程中ALT、AST、HBV DNA下降幅度等指标。在治疗后4、12、24周分别检测HBV DNA、ALT、AST、HBsAg定量、HBeAg定量。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载量,分为完全应答组(HBV DNA最低检测值下限)和应答不佳组(HBV DNA下降2 lg,但仍﹥最低检测值下限)。统计分析上述指标与治疗应答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APTT、PT、ALT、AST与治疗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BMI、治疗前HBV DNA载量、HBsAg定量与治疗应答呈负相关,BMI高、高HBV DNA载量、HBsAg高水平患者多应答不佳(P0.05)。HBeAg阳性为应答不佳的危险因素(OR=5.431;r=0.358)。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组HBV DNA下降幅度大(P0.05),rtM204V/I变异率10%时易出现应答不佳(P0.05),rtL180M变异与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HBeAg阴性患者,治疗12周时,完全应答组HBV DNA下降幅度大(P0.05),rtM204V/I变异,rtL180M变异均与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BMI高、治疗前高HBV DNA载量、HBsAg定量高水平、HBeAg阳性、rtM204V/I变异率10%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时易出现应答不佳。  相似文献   

12.
梁尘格等通过观察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疗效, 目的是为此类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结果显示,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影响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病毒学应答及生物化学应答(梁尘格等, 第113~117页)。刘丽萍等通过观察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发现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恩替卡韦经治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 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和减轻纤维化程度。48周后续用恩替卡韦和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是低病毒血症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预测因素(刘丽萍等, 第118~125页)。尚梦月等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代谢紊乱易发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HBV病毒因素、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组织脂肪变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尚梦月等, 第126~132页)。柯若曼等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可溶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集的61例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诺福韦组30例(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组31例(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两组患者的预计疗程为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替诺福韦组和阿德福韦组的HBV DNA检出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48、96周两组患者的HBV DNA检出值均较治疗前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6周时,替诺福韦组的HBV DNA累积转阴率达到93.33%显著高于阿德福韦组73.33%(P0.05),替诺福韦组的HBeAg累积转阴率达到43.33%显著高于阿德福韦组13.33%(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提高HBV DNA及HBeAg转阴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对象, 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TDF)治疗组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组, 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 其中TDF组16例, TAF组22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线HBV DNA水平和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年的抗病毒治疗, 60.5%(23/38)的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尽管TAF组较TDF组可以实现更高的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68.2%(15/22)比50.0%(8/16), P=0.258]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18.2%(4/22)比6.3%(1/16), P=0.374], 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DF和TAF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血清HBV DNA,HBeAg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素比夫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分别留取基线、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血清,检测HBV DNA载量、HBeAg滴度。结果:HBV DNA在不同时间转阴的3组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时HBeAg滴度逐渐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转阴和未转阴组HBV DNA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HBeAg转阴的患者,HBV DNA可维持阴性;HBeAg未转阴的患者,应延长疗程,使HBV DNA载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免疫性基础疾病等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慢性HBV感染者,应用核苷类药物预防治疗HBV再激活及免疫性疾病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1例HBV感染并因免疫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3组:A组41例,血清ALT正常,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B组6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 ULN),1×103 copies/ml<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C组23例,ALT≥2×ULN,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应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每3个月随访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结果口服核苷类药物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有利于控制免疫性疾病活动。如不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当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时HBV DNA复制和免疫性疾病活动风险更高。但无论病毒载量高低,采用单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均出现良好应答。对拉米夫定单药或加用阿德福韦酯应答不良者,恩替卡韦治疗仍可获得理想应答。结论因免疫性疾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无论HBV DNA载量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且应尽早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高敏  卢诚震  王怡  翟璐  郭洁  周莉  韩旭  刘勇钢 《肝脏》2010,15(3):167-170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特点。方法 323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每组以40岁为界分为高龄组与低龄组,均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分析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高龄组与低龄组的肝脏病理损伤与血清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HBeAg阳性高龄组与HBeAg阴性高龄组比较具有更明显的炎症程度(P〈0.05)及更高的HBV DNA载量(P〈0.01),HBeAg阳性低龄组与HBeAg阴性低龄组比较HBV DNA载量较高(P〈0.01),但炎症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性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及血清HBV DNA水平在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低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eAg表达和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血清HBeAg表达与否和HBV DNA水平高低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胸腺因子α1应用于阿德福韦酯治疗后HBV DNA阴性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CHB患者,均首次选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在治疗48周、96周、144周时检测患者肝功能、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甲胎蛋白(AFP)、肝胆脾超声,并记录患者症状变化.在治疗144周后,我们选取HBV DNA阴性而HBeAg阳性的CHB 3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在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和胸腺因子α1;对照组18例,继续单独服用阿德福韦酯,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HBV-M、肝纤维化指标、肝胆脾超声等.结果:150例患者在治疗48周、96周、144周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6.00%、60.67%、82.00%;ALT复常率分别为61.33%、76.00%、89.33%;HBeAg阴转率分别为34.00%、52.00%、72.0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选取的19例HBV DNA阴性而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明显(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CHB,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载量、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HBeAg阴转.阿德福韦酯治疗后HBV DNA阴性而HBeAg阳性的CHB者,加用苦参素和胸腺因子α1治疗可取得比单用阿德福韦酯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对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BV DNA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感染科,妊娠合并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按用药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于替诺福韦酯治疗(300mg/次,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各组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1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按照免疫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服药前、服药第5周、分娩前分别检测两组孕妇的ALT、HBV DNA水平,并比较两组孕妇分娩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12个月的血清HBsAg(+)、HBV DNA 100IU/mL例数。结果在服药前,两组孕妇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孕妇在服药第5周、分娩前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孕妇分娩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2个月的血清HBsAg(+)、HBV DNA 100IU/mL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替诺福韦酯可改善肝功能、降低HBV DNA水平,且能提高HBV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73例HBV DNA≥1×107copies/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25例,ADV治疗组24例和Peg-IFNα-2a治疗组24例,疗程为48周。对比分析在治疗48周时的HBsAg血清转换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结果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ADV治疗组和Peg-IFNα-2a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明显高于Peg-IFNα-2a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Peg-IFNα-2a治疗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Peg-IFNα-2a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