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脉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从脉络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DN)已成为DN研究的热点。文章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探讨DN的中医病机,提出"肾虚络瘀""毒损肾络"是其核心病机,并据此提出"活血通络、解毒益肾"的治则及应用通络益肾方治疗DN,为中医有效防治DN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独特优势。病机是疾病变化发展的机理,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对疾病病机不断的深化认识。深入剖析早期DN中医病机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本文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并结合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演变,认为气阴两虚为本,湿热、瘀血互结为标,涉及脏腑包括肺、脾(胃)、肾、肝,其中以脾肾亏虚为主。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2DM合并NAFLD)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方面的表现。通过对中医典籍的阅读及分析,发现中医"脾瘅"理论与T2DM合并NAFLD有诸多相似之处。从病名、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讨论脾瘅与T2DM合并NAFLD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脾瘅"理论从"异病同治""无症论治""治未病"出发,阐述T2DM合并NAFLD的特色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大有可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痰湿困脾,根本致病因素是"痰",历代医家提出"从脾论治""从痰论治"是大法,现代证明运用健脾化湿类中药治疗消渴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镝  李敬林  董天宝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66-126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中医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入手,对其进行的研究日益增多。有学者认为该病是以脏腑虚损为本,瘀阻脉络为标。对瘀血的成因、瘀血与DM的关系,以及活血化瘀在DN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简析,并提出了从瘀论治DN的治疗原则,旨在为中医对DN进行深入、系统、规范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归属于中医之"消渴""虚劳""水肿"等范畴。痰瘀既是DN发生发展中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本文从"痰瘀立论",探讨DN的中医发病机制,旨在为DN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发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中医在防治糖尿病肾病方面优势突出。通过对脾胰关系的论证,从中医脏腑五行辨证的推论,糖尿病肾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中医治疗该病应打破以往"从肾论治"的思维局限,提出"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8.
对近5年中医关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ies,DN)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为关键词,检索CNKI、Pubmed、CBM等数据库中近5年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以虚实夹杂为主,运用单味中药、经方和自拟方、中药注射液、以及针灸等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8-411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中晚期常出现的难治性并发症,易引起终末期肾病,危害人体健康,加重整个社会负担。从中医角度分析,气虚血瘀是DN发病的重要病机,益气活血是其基本治法,近年来中医药研究人员基于气虚血瘀病机探索DN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成就,现从近年来相关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这两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来综述,以期对DN的临床防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1病因病机傅登云[1]认为脾虚是DN的关键病机。五脏柔弱,素食肥甘,致内热中满、脾失健运、升降失司。高严彬等[2]认为肾虚贯穿DN的始终。病变初期,以肾阴虚为本,病变中期阴损及阳、伤及脾肾,以脾肾气阳两虚为主;病变后期,气血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逐渐导致肾脏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从DN的病机出发,认为"脾肾亏虚,瘀血内阻"为其常见基本病机,从脾虚、肾虚、血瘀三个方面,探讨健脾益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机制,为以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绍兰  郑桂海 《河北中医》2003,25(7):556-558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 thies ,DN)是糖尿病危害性最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DN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代谢紊乱、激素分泌失调、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凝血机制、免疫机制失调对肾小球的损害等多因素的结果 ,最终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现就近年来中西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1 病机认识1.1 中医病机认识 中医学多认为DN病机是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 ,标实以瘀血、水湿、痰浊最多。侯荣会[1 ] 认为DN的病机演变过程主要是脾肾气虚或肝肾阴虚进而气阴两虚 ,最后发…  相似文献   

14.
张发荣教授是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60余年,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有独特见解。血糖波动是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张发荣教授认为:"阴火"理论是治疗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主要依据,脾胃气(阳)虚、阴火鸱张是糖尿病血糖波动的重要病机,甘温除热是减少血糖波动的基本法则。从"阴火"理论治疗糖尿病血糖波动,是中医药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15.
对于糖尿病的论治,古今医家大多从"三消"进行论治,具有一定疗效。文章认为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传统辨证与现代辨病相结合,强调辨具有中医思维的中医的病。在中医辨病方面,认为血糖分为生理性血糖和病理性血糖,病理性血糖的中医内涵为:痰饮水湿;糖尿病的中医基本病机为:痰饮水湿输布失常;脏腑病位多在脾、肝、心、肺、肾,其中脾的运化作用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前,糖尿病的病机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消渴"不完全一致,且从单一脏腑功能受损探讨糖尿病病机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糖尿病病机在于脾、肾、肝三脏的功能失调,脾土壅滞、肾水亏竭、肝木不长,是糖尿病病机的三个环节,三者环环相扣,又互为因果,其共同作用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医理论中并未出现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 DN)的相关名词,根据其症状可与中医的“消渴”“关格”“水肿”等病进行对应辨证。DN多由糖尿病迁延不愈所引发,继而出现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蛋白尿、水肿,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关于临床上对DN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但是大多数西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DN针对病因病机,在改善DN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中医认为在DN发展过程中,脾肾阳虚、水停失运是其重要病机,同时水停失运也会变生多种他证,因此,在此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温阳利水法的研究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丽光 《天津中医药》2008,25(3):253-25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特有的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属祖国医学的"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笔者在临床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本虚标实论治本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毒论治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思路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即DN早期应警惕毒邪,扶正祛毒,以免正虚邪盛,久病入络,使治疗棘手。从毒论治DN的思路,受其发展时间的影响,仍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1)由于从毒论治DN的病机尚未完全统一,中医学者各持己见,某些概念尚未标准化定义,"毒""浊毒"等概念极易混淆,存在医学用语不规范的问题,不利于中医学术之间的交流;(2)从毒论治DN的辨证分型尚未完善,且临床用药多为医家经验方剂,缺乏具有前瞻性、多中心、大数据的临床研究;(3)开展的基础研究较少,不利于从毒论治DN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DN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脉道不利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脾病"脉道不利"包涵"脾虚"和"脾实"两层含义,体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线粒体稳态失衡在AS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脾-线粒体"相关性理论的指导下,"从脾论治"AS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以线粒体稳态失衡为切入点,以脾病"脉道不利"为理论基础,概述并试图阐明AS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从脾论治"AS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