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成人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占下颌骨骨折的52.4%.髁状突又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颌、(牙合)功能及面部外形.自1805年Desant最早发表了有关髁状突骨折治疗的观点至今近190年来,各种髁状突骨折治疗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型钛夹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耳屏前或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复位后用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31例.结果 28例牙合关系恢复良好,29例开口度大于3.0 cm,无下颌偏斜,1例出现颞下颌关节弹响,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颞支、颧支功能障碍.X线片显示下颌骨髁状突形态良好,无移位及破坏吸收现象.结论 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稳定可靠,有利于关节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囊内(高位)骨折2例,颈部(中位)骨折11例和基部(低位)骨折4例.7例采用耳屏前切口复位内固定, 8例采用颌下切口解剖复位内固定术, 2例因骨折片向内侧移位成角,采用耳屏前、颌下联合切口,使骨折的髁突复位固定.结果 10例术后恢复正常开口度,咬合关系是正中牙合,咀嚼有力,X线片示髁状突外形及位置正常; 7例术后开口度、咀嚼功能稍差,咬合关系基本呈正中牙合, X线片示髁状突外形及位置基本正常.结论 对于错位愈合形成错牙合的陈旧性骨折者,升支有效距离变短的低位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骨折的髁状突移位成角且角度大于45°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在建立人体牙、部分咀嚼肌、颞颌关节力学模型基础上,研究了戴五种类型垫时髁状突的受力的情况。实验发现:戴五种类型3mm厚垫时,髁突的受力都有增加,但以前(牙合)垫最明显。戴左侧(牙合)垫时,左侧髁突受力与其它(牙合)垫相比略有下降;右侧髁突受力增加。作者认为,前(牙合)垫可作为研究双侧后牙缺失时髁突受力的病理模型,而单侧后枢轴垫时的髁突受力变化可能反映了一侧后牙早接触和单侧后牙咀嚼时的髁突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本组病例对颗突,下颌骨体型,颏部骨折治疗后功能恢复的对比性研究,其结果表明:若能及时恢复正常的ICP,ICO和髁突的正常解剖位置,口颌系统功能均得到很快恢复。但在恢复过程中,髁突又是构成颞颌关节的主要结构,是构成口颌系统的颞颌关节和咀嚼肌三要素中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下颌骨骨折患者必须注意检查和正确治疗髁突损伤,更不能随意作髁突摘除术。否则,会造成口颌系统功能难以恢复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 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占下颌骨骨折的32.4%~36.3%,也有报道在21.59%~26.36%的范围。多数发生在青壮年期。儿童的发病率较低,约占颌骨骨折的10%,而占下颌骨骨折的1.4%~2.78%。由于髁状突是颞颌关节的组成部分,其治疗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下颌运动与面部外形。髁状突区骨折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临床症状(如单侧骨折可使下颌骨向患侧偏位,对侧咬(牙合)关系改变。双侧骨折可使前牙开(牙合),  相似文献   

7.
关节囊内髁状突骨折比较罕见,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是(牙合)间固定1—2周,保持正常咬(牙合)关系,以后进行开口训练,预防关节强直的发生,经正确处理后很少发生合并症。但问题在于早期难以发现,常规面部照片和断层摄影常常不能清楚见到髁状突骨折。  相似文献   

8.
杜颖  王小琴  任娟 《口腔医学》2023,43(3):228-23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及(牙合)平面特征。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成年患者40例,所有个体按照颏下点偏离正中矢状面距离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各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偏侧与对侧相比,(牙合)平面角、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外间隙及髁突内外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关节后位所占比例较大,下颌骨偏移量与偏侧髁突前间隙及对侧(牙合)平面角均呈正相关(P<0.01)。骨性Ⅲ类非偏颌患者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以前位、中位为主。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不对称,偏侧(牙合)平面角及髁突内外径较小,髁突向后下内方移位,且偏颌程度与(牙合)平面角及髁突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观察颞颌关节绞锁应用于(牙合)垫治疗前后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对21例单侧颞颌关节绞锁患者使用下颌稳定性(牙合)垫治疗。运用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观察绞锁性颞颌关节在(牙合)垫治疗前后健患侧髁突运动轨迹在最大开口运动、最大前伸运动和侧方运动中运动范围的变化。结果通过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可观察到患者髁突运动轨迹表现为双侧的不对称性。患侧关节在(牙合)垫治疗前后运动范围的比较发现,在最大开口运动的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的髁突运动范围增大(P〈0.05);前伸和侧方运动的矢状位、冠状位的髁突运动范围增大(P〈0.05)。结论(牙合)垫治疗后绞锁性颞颌关节健患侧髁突的运动轨迹更加对称,患侧关节运动轨迹的范围增大。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可作为(牙合)垫治疗颞颌关节绞锁髁突运动轨迹改变有效的观测与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0.
颅颌紊乱(CMD)是指咀嚼肌系统功能损害、下颌功能紊乱症并伴有头痛、面痛。50%为成人,随年龄增加症状更为严重。近期研究已证明CMD与错(牙合)有关.儿童患者中与颞颌关节弹响、牙磨耗和覆(牙合)有关.前牙开(牙合)、反(牙合)以及牙齿中度异位干扰可能是引起CMD的  相似文献   

11.
<正> “(牙合)紊乱可以导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已日益为广大学者和牙科医生所重视。Mongini指出:(牙合)决定髁突的改建,而且可以使关节形态有明显的变化,(牙合)紊乱可能是使关节产生典型变形的原因。Scott认为咬(牙合)不调可引起牙周膜变化、肌肉痉挛和颞颌关节改变。Perry.H.T强调(牙合)对颞颌关节的重要性并指出颞颌关节功能异常与牙齿咬(牙合)有一定关系。Ingervall通过正畸临床证明用正畸方法消除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处理方法有开放复位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和功能法等.开放复位固定法适用于有明显的错位、疼痛、功能障碍者,而功能法多适用于儿童髁状突骨折.但Roderick,B,Thiele等新近报告采用功能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获得满意的效果。他们认为对于伴加下颌骨体部或正中联合旁骨折者,首先用丙烯酸甲脂作一弓形夹板行牙间  相似文献   

13.
保守方法治疗髁状突纵形骨折对软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保守方法治疗幼年髁状突纵形骨折对髁状突软骨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幼年小型猪26头随机分为正常对照2头及髁状突纵形骨折后未洽疗组、(牙合)夹板治疗组、颌间固定组及(牙合)夹板结合颌间固定组各6头.实验后3、6、12周取材光镜观察.结果:(牙合)夹板治疗12周时,骨折愈合,部分软骨再生;SFMC未治疗出现盘突粘连,呈双髁突畸形;颌间固定治疗与(牙合)夹板结合颌间固定3周,关节盘变薄,破裂.并随固定时间延长出现盘突与颞下凹粘连,软骨变薄、变性.结论:(牙合)夹板治疗幼年髁状突纵形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软骨再生,颌间固定治疗时间宜短,并结合(牙合)夹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髁状突骨折与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髁状突骨折与发生颞颌关节骨性强直的关系。方法 对 2 8例有髁状突骨折病史的颞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 ,术前拍颞下颌骨全景X线片 ,CT横断或冠状扫描 ,部分病侧同时行二维和三维重建 ,并与外伤后X线片对照。在施行颞颌关节成形关节重建术中 ,采用颧弓根水平高位截骨 ,探查髁状突和关节盘的存在。结果  2 8例伤后的X线片均提示 :发生颞颌关节强直的病例为髁状突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而且 ,髁状突骨折块移位大 ,下颌升支明显上移。术前冠状CT显示髁状突移位于关节骨性强直区的内侧 ,上移的下颌升支与关节窝骨性融合。术中探查发现 2 0例 2 2侧有明显移位的完整的髁状突和关节盘。结论 在髁状突颈部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病例 ,若髁状突骨折块发生严重移位、脱出关节窝外 ,可同时伴发关节盘移位。而下颌升支则在升颌肌群牵引下明显上移 ,形成对关节窝的继发损伤 ,最终导致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对该类髁状突骨折应积极开放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5.
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髁突外伤骨折、正颌手术、修复咬合重建、正畸治疗以及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要考虑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讨论髁突在关节窝中的正常生理位置及其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特别是关节盘移位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目前多项研究认为,健康成年人髁突平均位置为基本中性,但存在较大变异;髁突后移可能是关节盘前移位的危险因素,关节盘前移位也可导致髁突后移;在关节盘移位的牙合垫治疗中,髁突在牙合垫戴入后显著向前、下移位,可有效改善盘突关系;稳定牙合垫使髁突前下移位不明显,改善盘突关系的效果有限。此外,再定位牙合垫使髁突前下移位还可促进髁突骨质的改建。  相似文献   

16.
骨组织从生长停止直到死亡要经受一个改造的过程。Moffete等人记载了30例不同年龄尸体的颌关节的改造,他们认为颌关节的改造可能与(牙合)的改变有关系,在正中(牙合)位由于失牙、磨损等可导致髁突的病理性移位。本文主要报告(牙合)改变是否导致关节的改造并造成髁突形态的变化。下面将讨论:(1)关节组成部分的改造是否可以导致其形态及功能的明显改变?(2)这些改变是否与  相似文献   

17.
髁状突骨折时主要表现为下颌枝长度缩短,或关节高度(颞骨关节面与咬合面间的距离)降低,从而引起咬合紊乱——患侧磨牙过早接触,对侧同名牙之间开(牙合)。合并有骨折片移位和关节高度缩短的髁状突颈部和基底部骨折时,除咬合紊乱外,  相似文献   

18.
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的髁状突外伤的CT诊断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骨外伤尤其是颏部外伤,可使髁状突受到间接的冲击,在髁状突向后上冲击时致外耳道前壁骨折甚至穿孔,可发生颞颌关节损伤及外耳道狭窄。作者近5年来对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的髁状突外伤患者通过CT扫描明确外耳道前壁骨性部分骨折的状况及髁状突或下颌骨体部外伤状况,行骨折复位固定配合后牙[牙合]垫方法行颌间弹性牵引,外耳道前壁穿孔区血痂清理后复位并填塞碘仿纱条固位等方法,预防外耳道狭窄及颞颌关节病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髁状突颈部骨折在面骨骨折中最常见,但是髁状突向上移位进入颅中四很少见。打击于下颌骨的外力多来自前方或侧方,致使一侧或双侧髁状突向后撞击下颌关节凹后壁,而后壁骨质致密,因而致使髁状突颈部发生骨折。但是如果打击于下颌角的外力是向上和稍向后,由于有后牙的咬(牙合)阻挡,下颌骨是不会向上移位的,只有当后牙发生牙折或被打入上颌窦内,或者当一侧或双侧后牙全部缺失时,关节四才有可能骨折。作者复习了过去55年来的英文文献,仅5例髁状突进入颅中凹的报告。作者再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微型接肌板内固定治疗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耳前或颌下切口复位髁状突后用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中低位髁状突骨折12例。结果 He关系良好,开口度大于30cm12 例,无下颌偏斜畸形现象出现,颞下颌关节弹响1例。X线摄片显示下颌骨髁状突形态良好,无移位及破坏吸收现象。3例要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颞支颧支功能部分障碍。结论 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的良好方法,固定稳定可靠,可免除颌间牵引或缩短颌间牵引的时间,有利于关节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