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X线、CT和MRI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24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瘤巢,直径为0.3~1.8 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骨膜反应、软组织和骨髓水肿或关节腔积液。X线、CT及MRI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83.3%(20/24)、100%(12/12)及75%(6/8)。结论:瘤巢是诊断骨样骨瘤的特征性征象,CT是诊断骨样骨瘤的最佳方法,X线或MRI需结合CT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旺  刘小禾 《四川医学》2010,31(1):101-102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评价它们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2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和MRI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22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为0.4-1.0cm,平均0.77cm,其周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22例X线平片仅17例显示瘤巢,19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77.2%(17/22)和100%(19/19),6例MRI检查者仅4例可作出正确诊断。结论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是诊断骨样骨瘤最准确的方法,单凭X线或MRI的表现可能因未显示瘤巢误诊、漏诊,需结合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骨样骨瘤的CT与MRI诊断。方法9例脊柱骨样骨瘤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分析CT与MRI对瘤巢和瘤周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CT与MRI分别有9例和7例表现为有一圆形或卵圆形〈2cm的瘤巢,瘤巢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软组织及骨髓腔水肿。CT诊断准确率为100%(9/9);MRI诊断准确率为77.8%(7/9)。结论临床症状、脊柱侧凸对脊柱骨样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内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可能造成误诊,结合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MRI诊断关节囊内骨样骨瘤的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80例关节囊内骨样骨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CT或MRI检查,观察其诊断结果 、影像学特点,分析MRI对关节囊内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80例关节囊内骨样骨瘤患者中瘤巢位于髋关节47例,膝关节17例,踝关节6例,肘关节6例,肩关节4例;58例患者X线扫描中27例显示瘤巢,显示率为46.55%,其中17例显示瘤巢中心出现钙化或骨化现象;71例患者CT扫描中有67例显示瘤巢,显示率为94.37%,59例显示钙化影,呈“牛眼”征,22例显示“血管沟”征;49例患者MRI横扫显示瘤巢43例,显示率为87.76%,28倒增强扫描显示率为100%,瘤巢内钙化、骨质硬化区域T1WI、T2Wl、 DWI均显示低信号, STIR显示高信号,病灶周围骨髓水肿及软组织肿胀呈现T2WI低信号、T2WI高信号;MRI与CT对关节囊内骨样骨瘤的诊断一致性为91.49%。结论 瘤巢显示是关节囊内骨样骨瘤确诊的关键, MRI检测瘤巢显示率优于X线,增强扫描显示率不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X线、CT与MR表现。方法搜集我院2006—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1~37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行CT检查者6例,行MR检查者8例。分析上述3种影像检查对骨样骨瘤瘤巢的显示率。结果在常规X线检查中20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5~16 mm,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其中16例可以看到瘤巢,显示率为80%;6例经CT薄层扫描均可清楚显示瘤巢,显示率为100%;8例行MR检查,其中6例可显示瘤巢,并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瘤巢显示率为75%。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常规X线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首先检查方法,CT是显示瘤巢最可靠的方法,MR显示瘤巢不如CT敏感,但却可以清楚的显示瘤巢周围的软组织肿胀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提高对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 31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 ,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 2 2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表现及其对瘤周改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病灶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 ,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 31例X线平片有 2 3例显示瘤巢 ,2 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 ,X线和CT对瘤巢的显示率分别为 74 % (2 3/31 )和 1 0 0 % (2 2 /2 2 )。结论 确诊骨样骨瘤关键在于确定瘤巢 ,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诊治并经病理学证实为骨样骨瘤的患者136例,对比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 136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74.26%显示有瘤巢,行CT检查的患者111例,全部显示有瘤巢,行MRI检查的患者42例,78.57%显示有瘤巢,CT检查显示瘤巢率明显高于X线和MRI检查(P<0.05)。结论 CT检查瘤巢显示率最高,是最准确的方法,X线检查使用最为广泛,是重要的检查方法,MRI对骨化和钙化的敏感度差,但对周围软组织分辨率高,可结合X线或CT检查应用于临床,三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对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31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22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表现及其对瘤周改变的显示情况。结果31例病灶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31例X线平片有23例显示瘤巢,2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的显示率分别为74%(23/31)和100%(22/22)。结论确诊骨样骨瘤关键在于确定瘤巢,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堃 《安徽医学》2011,(9):1330-1331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 I表现,及不同检查方法在骨样骨瘤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经过病理证实为骨样骨瘤患者32例的影像资料,分析总结其影像表现。结果本组影像检查均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瘤巢,直径0.4-1.6 cm,边缘清晰,瘤巢周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硬化。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显示瘤巢24例(75.0%);行CT检查26例显示瘤巢26例(100.0%),行磁共振检查10例,显示瘤巢8例(80.0%)。结论 CT检查对瘤巢的显示率最高,是诊断骨样骨瘤的最准确方法,X线检查使用最广,是骨样骨瘤检查的重要方法,MR对周围组织及水肿分辨率较高,但对钙化或骨化不够敏感,还需结合X线或CT检查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诊治并经病理学证实为骨样骨瘤的患者136例,对比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 136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74.26%显示有瘤巢,行CT检查的患者111例,全部显示有瘤巢,行MRI检查的患者42例,78.57%显示有瘤巢,CT检查显示瘤巢率明显高于X线和MRI检查(P<0.05).结论 CT检查瘤巢显示率最高,是最准确的方法,X线检查使用最为广泛,是重要的检查方法,MRI对骨化和钙化的敏感度差,但对周围软组织分辨率高,可结合X线或CT检查应用于临床,三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X线、CT,尤其是多排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骨样骨瘤24例,24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行CT扫描18例;股骨10例,胫骨7例,肱骨3例,颈椎2例,髂骨2例;分析比较X线和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骨质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X线和CT检查分别有19例和18例表现为一卵圆形或圆形瘤巢,直径<2 cm;管状骨的骨样骨瘤与骨干相邻处骨皮质见骨质硬化;X线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2%和100%。结论:骨样骨瘤有特征性X线表现,结合典型的夜间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一般可明确诊断;CT对瘤巢定位更准确,恰当的CT后处理技术对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样骨瘤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为11-26岁。6例患者均进行了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可见2例患者存在脊柱侧凸,侧凸顶椎均为病灶所在节段,病灶均偏向凹侧。3倒可见椎弓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改变。6例瘤巢在CT上均清楚显示,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透亮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瘤周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MRI检出5例瘤巢,表现为T1WI中等信号,T2WI低信号,瘤周均可见4级的骨髓水肿(广泛骨髓水肿)及不同程度的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CT扫描是诊断脊柱骨样骨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而MRI检查也助于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低场强MR 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结合X线、CT表现,着重分析其MR 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低场强MR I对瘤巢和瘤周结构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骨样骨瘤皮质型14例,髓质型5例,骨膜下型4例,瘤巢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均<2.0 cm,T1W 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 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瘤周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和软组织反应性充血水肿等改变。Gd-DTPA增强扫描,瘤巢大多呈中等-明显强化,瘤周病变轻微强化,无特异性。结论大多数骨样骨瘤的MR I表现具有较为典型的征象,MR I对骨样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9例患者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以X线片加CT扫描获得诊断。采用CT定位切除瘤巢。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疼痛缓解,CT复查见瘤巢已切除。结论骨样骨瘤的瘤巢小,易于漏诊,利用X线片加CT检查有助诊断,利用CT定位可以准确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5.
骨样骨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9例患者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以X线片加CT扫描获得诊断。采用CT定位切除瘤巢。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疼痛缓解,CT复查见瘤巢已切除。结论骨样骨瘤的瘤巢小,易于漏诊,利用X线片加CT检查有助诊断,利用CT定位可以准确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髋关节周围骨样骨瘤经皮旋切治疗的疗效。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8例髋关节周围骨样骨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性3例,年龄8~28岁,平均18.4岁,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均支持骨样骨瘤诊断,均于CT引导下经行皮骨样骨瘤旋切术。术前对整个病灶区采用1~2mm薄层CT扫描,然后选择瘤巢中心,于导引针引导下行环锯完全切除瘤巢。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取出瘤巢,3例手术后症状缓解,5例手术后次日症状缓解,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无1例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旋切髋关节周围骨样骨瘤治疗微创、简便、安全、疗效确定,有助于手术安全及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