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与C-erbB-2、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肿块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癌基因C-erbB-2、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超声造影资料,术后对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学方法测定C-erbB-2、p53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超声造影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乳腺癌患者肿块C-erbB-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1%(23/51)和41.2%(21/51).②51例乳腺癌患者肿块的增强模式均以向心性、快速增强、高增强为主,与C-erbB-2及p53表达无关.③C-erbB-2、p53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均出现灌注不均匀的几率增加,两者间有关联(P<0.05),且C-erbB-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出现灌注缺损的几率增加,与阴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erbB-2、p53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出现放射状或穿支血管的几率增加,两者间有关联(P<0.05),尤其以后者较为显著(P<0.01).结论 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与C-erbB-2、p53阳性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和QontraXt三维伪彩色定量分析软件对乳腺病灶的定性诊断效能.方法 对99例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比较分析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和时间一强度曲线定量参数.结果 良性组肿瘤以均匀性、离心性增强为主,恶性组肿瘤以不均匀性、向心性增强为主,恶性组病灶内灌注缺损区和病灶周边放射状血管的出现几率远高于良性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乳腺肿块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0个乳腺肿块,恶性病灶23个,良性病灶27个,观察其超声造影增强的增强程度、增强模式,病灶边界是否清晰、消退模式,比较良恶性病变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50个乳腺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恶性病灶表现为3级以上明显增强17个,占73.9%,呈结节状不均匀增强16个,占69.6%,增强时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放射状18个,占78.3%.良性病灶27个,增强程度为3级的占40.7%(11/27),呈整体较均匀增强20个,占74.1%,部分增强7个,占25.9%,表现为点线状、结节状或团块状增强.良恶性病灶造影增强特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动态观察乳腺病灶内微血管血流灌注,提高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TNBC组(n=25)和非TNBC组(n=101),比较两组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TNBC组造影后多表现为高增强,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有充盈缺损,可见穿支血管,血管形态多为分支型,与非TN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TNBC组造影前后病灶大小差值较非TNBC组小(P0.05)。而两组造影后的造影剂分布特点、增强方向、周边有无血管影、周边有无放射状汇聚、灌注曲线形态等特征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NBC具有一定的超声造影特征,超声造影可为早期预测性诊断TNBC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方法 腹膜后肿块患者45例(良性组18例,恶性组27例).常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描述病灶内造影剂灌注特征,造影剂进入方式、血管形态级别,比较它们在良、恶性肿块中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肿块造影剂灌注存在差异.在造影剂进入方式中,恶性肿块中央型增强占70.37%(19/27),良性肿块周边型增强占72.22%(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9).在血管形态级别分析中,良性肿块0级2例,1级11例;恶性肿块2级10例,3级9例,良恶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6).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术前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的超声造影形态学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并分别比较各乳腺癌组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组超声造影后病灶内造影剂分布不均匀征象占87%,局灶性充盈缺损21个(全部恶性组中共24个,占88%),其造影平均峰值强度较低(4.9).导管原位癌组造影后其恶性特征最显著,形态不规则(82%),边界不清晰(82%),病灶内造影剂分布不均匀(94%),周围扭曲或穿入血管(88%).髓样癌有别于其他乳腺癌组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造影剂分布均匀、造影后肿块无明显增大,但其平均峰值强度(9.6)在各病理组中最高,且所有病灶均显示其周围有穿入或扭曲血管结构.本研究中,超声造影提高了乳腺导管原位癌、髓样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癌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达到94%、100%和100%.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间具有一些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超声造影对于常规超声诊断较困难的部分早期及特殊病理类型乳腺癌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研究超声造影在乳腺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术前261例患者二维超声发现的307个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动态过程分析,并用Sono Liver软件获得时间-强度曲线的各参数值,最后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早期快速非均匀高增强,周边放射状增强;而良性肿瘤则表现为病灶早期缓慢均匀弱增强和无增强,均无周边放射状增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病灶造影后纵径/横径比显著减小考虑恶性肿瘤。恶性病灶感兴趣区的峰值强度比值与良性病灶相比有差异。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186个良性病灶166个诊断正确,20个误诊为恶性病灶;121个恶性病灶103个诊断正确,18个误诊为良性。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5.1%,特异度为89.2%,准确率为87.6%。结论:超声造影可动态观察乳腺病灶内微血管血流灌注状况,用Sono Liver软件可进一步对病灶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实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和定量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105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共128个病灶(62个良性,66个恶性)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评估各项造影增强模式及造影参数.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MVD及VEGF表达,分析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和定量参数与MVD、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除边界特征外,各项造影增强模式均与MVD、VEGF显著相关(P<0.05).向心性增强、不均匀增强、灌注缺损、明显增强、周边放射状增强均多见于高MVD组和VEGF高表达组.恶性肿瘤的达峰时间较良性快,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均高于良性肿瘤(P <0.05).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均与MVD显著相关(P<0.05),曲线下面积与MVD的相关性最高(r =0.81,P<0.001).所有造影参数中只有曲线下面积与VEGF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定量参数与病理MVD有很好的相关性,可成为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量乳腺病变大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在乳腺病变大小测量中的价值.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104例息者共104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将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得的病灶大小与常规超声及病理测得的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与常规超声测值差异的病理组织学基础.结果 62.7%(27/43)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仅1例乳腺良性病变(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6.16×10-12).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主要为导管内癌或浸润癌伴导管内癌成分.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为炎症.结论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大小测值较常规超声增大多见于乳腺癌,测值增大区病理以恶性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乳腺肿块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分析30个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从增强程度、增强模式,增强时肿块边界是否清晰、消退模式等方面,比较研究良恶性肿块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30个乳腺肿块病理证实良性肿块17个,恶性肿块13个。所有乳腺肿块超声造影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其中恶性肿块多表现为3级以上明显增强(69.2%,9/13),增强时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放射状(84.6%,11/13),与良性肿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以动态观察乳腺肿块内微血管血流灌注,研究良恶性肿块灌注特征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