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对妊娠期HBV携带产妇及所娩婴儿采取联合免疫阻断措施,由产妇自愿选择,分为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各45例。分别于婴儿出生时、7个月和12个月时随访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母乳喂养组HBV—DNA阳性率新生儿为11.1%、7个月8.9%、12个月8.9%,HB-sAb阳性率7个月80.0%、12个月88.9%;人工喂养组HBV—DNA阳性率新生儿为8.9%、7个月6.7%、12个月6.7%,HBsAb阳性率7个月82.2%、12个月91.1%。两组新生儿、不同时期婴儿HBV—DNA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HBsAb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后,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是相当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理论,我科门诊于1955~1999年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儿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及乙肝疫苗,同时给予对照组口服灭奥灵片等治疗。现将两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病例选自我科室门诊2010年1月~2011年3月接受孕期检查的HBV携带的132例孕妇,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孕妇于孕24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治疗,携带者孕妇于孕28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结果:孕24周与分娩前的乙肝标志物与HBV-DNA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疗效,总有效率为75.71%。而HBIG阻断HBV疗效大三阳孕妇较携带者和小三阳孕妇疗效不佳,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接受疫苗接种和HBIG注射后12个月,HBsAb(+)率为86.43%,与新生儿出生时HBsAb(+)率75.71%相比,有较大改善。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在孕24周后注射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明显,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疫苗联合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理论,我科门诊于195 5~1999年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儿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及乙肝疫苗,同时给予对照组口服灭奥灵片等治疗。现将两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4 0 0例均为门诊病例,因轻度食欲减退、乏力、面色苍白等原因而就诊。经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五项标志(ELISA法)HBsAg、HBeAg、抗一HBc均为阳性,肝功能正常,病程7月~9年,年龄3~14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 0 0例,其中男130例,女70例;3岁5 9例,7岁81例,14岁6 0例。对照组2 0 0例,其中男…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当前严重的世界健康问题,母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我国30%一50%慢性HBV感染通过母婴传播,其中20%-30%是新生儿产后接触感染的。由于在HBV携带者的乳汁中检测到乙肝病毒标志物(HBVN),因此人们担心HBV携带者实行母乳喂养可能会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然而,母乳是不可取代的婴儿最佳食品,母乳喂养有利于促进婴幼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并有利于母亲产后康复,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韩意  韩朝  韩夏  韩冰洁 《河北医学》2012,18(7):976-978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病例选至我科室门诊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接受孕期检查的HBV携带的132例孕妇,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孕妇于孕24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治疗,携带者孕妇于孕28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结果:孕24周与分娩前的乙肝标志物与HBV-DNA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疗效,总有效率为75.71%.而HBIG阻断HBV疗效大三阳孕妇较携带者和小三阳孕妇疗效不佳,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接受疫苗接种和HBIG注射后12个月,HBsAb(+)率为86.43%,与新生儿出生时HBsAb(+)率75.71%相比,有较大改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在孕24周后注射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明显,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疫苗联合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慧 《中国医疗前沿》2009,(1):19-19,4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01-2007年产检乙肝大三阳的120位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A组),未用乙肝免疫球蛋仅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B组)。A组于20周起每4周进行一次HBIG(200IU)肌内注射,两组均在产后立即抽脐血查乙肝五项及HBV-DNA,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于产后1年复查婴儿乙肝五项及HBV-DNA,,两组新生儿均行联合免疫。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大多为大三阳,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HBV-DNA均处于较低水平,而观察组均处于高水平。产后1年婴儿HBsAg、HBV-DNA阴性率观察组为93.34%,对照组为20%P〈0.005.结论大三阳孕妇多次小剂量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8.
宋淑慧 《中原医刊》2006,33(17):52-52,17
目的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做围产期保健的862例孕妇筛查HBV标志物HBVM,对98名HBsAg( )孕妇检测HBV DNA,并于妊娠28周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分娩,而因各种原因未做正规围产期保健、亦未曾检测HBVM的374名孕妇,入院时常规筛查HBVM,对46名HBsAg( )者检测HBV DNA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即检测HBVM,观察两组新生儿的HBsAg( )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sAg( )者8例,占8.16%,阻断成功率达91.84%;对照组新生儿HBsAg( )者38例,占8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正规的围产期保健,早检测HBVM、HBV DNA、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应用HB 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篮白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48例)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n=32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乙肝病毒标志阴转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显效79.17%,有效14.58%,无效6.25%;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届效15.63%,有效37.50%,无效46.87%;总有效率53.1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乙肝免疫球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选择2004~2006年血检HBV阳性30例孕期用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HbsAg阳性阻断组17人,合并HheAg阳性13人。自孕28周起注射HBIG 2001U,每4周1次,共3次,新生儿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单一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11.1%,合并HbeAg阳性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为46.6%,两组比较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阻断部分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产妇阻断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 h、15 d、30 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方法 :对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按母血 HBe Ag的滴度分 A组 (HBe Ag≥0 .10 5 ) 2 0例和 B组 (HBe Ag<0 .10 5 ) 2 8例均母乳喂养。采用酶标法测定产后 3天、1个月和 6个月乳汁及婴儿血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滴度 ,同时用 PCR法测定乳汁中乙肝病毒 (HBV) -DNA。结果 :产后乳汁仅初乳中 A组乙肝病毒标志物 HBs Ag、HBe Ag滴度明显高于 B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HBV-DNA的阳性率比较 2组仅初乳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新生儿 3天内血清 HBe Ag、抗 -HBe、抗 -HBc滴度均异常 ,而抗 -HBs滴度 >0 .10 5 ,2组比较 HBe Ag和抗 -HBe滴度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至 6个月时婴儿血中乙肝病毒 HBs Ag、HBe Ag及抗 -HBc滴度均无异常。结论 :虽然母血 HBe Ag≥ 0 .10 5产妇初乳排毒性大 ,但 2组均母乳喂养至 6个月时血中均未发现乙肝病毒滴度异常。说明乳汁中初乳的排毒性与产妇乙肝病毒携带方式有关 ,在喂奶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使血中有一定滴度保护性抗体—抗 -HBs及接种乙肝疫苗前提下 ,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246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123例。对照组仅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孕妇及新生儿均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出现宫内HBV感染率分别为22.76%和9.76%,一年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HBV感染率分别16.26%和1.63%,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一年后对应HBsAb阳性率分别为8.13%、76.42%和27.64%、94.31%,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及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降低HBsAg阳性情况患者所产新生儿HBV感染率,同时能使新生儿对应的HBsAb转阳率有效提高,最终使HBV的传播阻断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乙肝孕妇60例,使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对照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比较两组乙肝五项检查指标、宫内传染率和母婴阻断率。结果:观察组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所占比例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观察组HBV宫内感染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6.67%(P<0.05);观察组母婴传播阻断率为86.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单纯注射乙肝疫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5%,母婴垂直传播占30%,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自新生儿普及接种乙肝疫苗以来,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对于发生宫内感染的胎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无效,且极易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为预防围生期胎儿宫内感染,提高新生儿的免疫成功率,我院自2001年3月起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产前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多次被动免疫治疗,以探讨婴儿感染及乳汁带乙肝病毒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乙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为提高这一特殊人群的母乳喂养率提供干预措施。方法:对在产后1~2年进行随访的乙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乙肝产妇产后哺乳时间在<6个月15例(31.9%),6~12月20例(42.6%),>12月12例(25.5%);对照产妇产后哺乳时间在<6月13例(26.0%),6~12月27例(54.0%),>12月10例(20.0%),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6,P=0.528)。两组在不同文化水平、是否常驻人口、孕产次、分娩方式、婴儿性别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乙肝产妇初中文化水平与大专文化水平母乳喂养坚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照产妇高中文化与大专以上文化母乳喂养坚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医务人员应继续重视对乙肝携带者母乳喂养的理论、技术宣教,同时要加强其产后乙肝病情的跟踪监测,鼓励支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8.
19.
李继军 《实用新医学》2007,8(8):719-721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为指导母乳喂养提供相关实验室和临床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婴儿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和初乳中HBV-DNA含量,并分析婴儿血清HBVM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之间的关系。结果:67例HBVAg阳性(大三阳、小三阳)产妇中,HBV血清“大三阳”的产妇血液、初乳中HBV-DNA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4%和26%。母亲血清HBVM为“大三阳”者分别占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的41%和13%,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婴儿在12个月~18个月时作血清HBVM检测,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4%和8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携带产妇只要在孕期进行预防干预及对所产婴儿进行被动和主动免疫防范措施,当产妇乳汁中HBV-DNA阴性时进行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