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关于痰饮学说的证候类型关于痰饮的证候类型,根据中医文献加以归纳,一般常见者,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证候性质进行分类者 1.湿痰或寒痰:痰饮的发生,系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功能衰退或衰竭所致者,亦即一般所谓脾肾阳虚所致者。临床上称之为湿痰或寒痰。《证治准绳》谓:“湿在脾经,谓之湿 相似文献
2.
(四) 六气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的简称。六气之中的暑气与火气,基本上属于一类,所以运气中所说的六气,在运用上,一般就不说风、寒、暑、湿、燥、火,而说风、寒、湿、燥、君火、相火。风、寒、湿、燥、君火、相火等六种气候上的变化,基本上是在一年四季阴阳消长进退的变化下产生出来的。因此,六气一般又以三阴三阳为主,结合十二地支来说明和推算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每年的六气,一般分为主气与客气两种,主气用以述常,客气用以测变。客气与主气相合,称客主加临, 相似文献
3.
四、正确对待运气学说运气学说能从古代一直沿用下来,当然有它一定的社会背景,也因为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认识,所以才在长期实践中被人们肯定了下来。运气学说中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认识,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运气学说强调了自然界中气候变化与自然界生命现象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强调了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是运气学说强调了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而是在那里不断发展和变化,而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述痰饮学说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有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对痰饮学说进行探讨。结论:中医历代治疗痰饮病的经验和辨证论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应用,现代中医学界应加大对痰饮学说的内涵和临床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痰饮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痰饮做为一个病证又做为一种病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因此,了解痰饮学说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痰饮学说起源阶段痰饮学说启始于《内经》,该书虽无“痰饮”一词,但有“水饮”、“积饮”的记载,实际是指痰饮。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所著《金匮要略》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相似文献
7.
“运”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运;“气”就是指“风”、“寒”、“湿”、“燥”、“君火”、“相火”六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用五运六气方面的有关内容来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并探讨其规律的学说,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运气学说。 相似文献
8.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能正确认识疾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春,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阴阳调和,诸病不生,阴阳失调是万病之根。所以调整阴阳,“损其有余, 相似文献
9.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病因、证治等各方面。要全面掌握中医的理论体系,离开五行学说是不行的。现仅就五行生克规律在临床上的运用,略谈拙见,以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正>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称之为“后天之本”。因而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中医治疗中的一个独特大法。笔者在临床上以脾胃学说为指导,治疗一些病例,效果较为满意。现举五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原理,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指出中医体质学说在识征(诊断)立法、用方选药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临床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值得深入探索、研究。并附有著名中医药专家喻长荣主任医师临床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大致可以分成十种:1.论文标题,2.作者署名,3.目录,4.内容提要,5.引言(前言、序言),6.材料和方法,7.结果,8讨论(体会),9.总结或小结,10.参考文献。以上10种,除题目、署名外,其余各项可根据论文的性质和内容,作适当的合并或增损,切忌八股式的写法。就杂志上经常见到的文章而言,除长篇论著,大学生、研究生毕业论文外,一般的安排是:(1)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结果,病案举例,论讨。(2)一般资料,辨证施治,疗效观察,体会。(3)诊断标准,一般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分析,讨论,小结。(4)随文编制一些小标题,分段立论以概括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总之,就是同一题目,由于各人的学术水平、认识、思想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在谋篇布局、说理方法、文字繁简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拮抗学说,是指导方剂的配伍用药,而产生相互对抗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总结出许多有效方剂,为攻克疑难重症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就中药的反、畏、恶和古人用反、畏、恶之性组成的方剂,以及个人临床体会分述之。一、中药的“反、畏、恶”从古至今,中医界认为,“相反、相畏、相恶”属于配伍禁忌,好似一条定理。学医者首先应了解这条定律,在临床中不得违反。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述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章节,不少与伤科临床有密切关系。在《灵枢·本脏篇》、《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等篇章中均可见到。其中有关阴阳学说的论述,概括言之,即人体的气血从经脉中往复循环,营运全身,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濡润筋骨,滑利关节,温养肌肉,充润皮肤;阳气的功能,生化精微可以养神,柔和之气可以养筋;阴精的产生,是来源于饮食五味;善于掌握阴阳,使之各安其位,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流行,各循常道;并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便骨气精强。有关五行学说的论述,概括言之,即在正常情况下,五行既相生,又相克,相互制约,如果五行之间产生偏胜偏衰,不 相似文献
15.
外科疾病虽多发于外 ,但与内在阴阳气血的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玉版篇》认为 ,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 ,可以发为痈。《内经》还指出了外科疾病与脏腑的关系 ,认为五脏六腑五行生克制化的失常 ,也可以发为痈疡。历代外科医学家根据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 ,在临床治疗上有更进一步阐发。1 阴证与阳证对外科疾病的辨证 ,首先是辨别阳证与阴证。必须将局部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才能全面掌握病情。1.1 阳证阳证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属表、属热、属实的综合反映。阳证的局部症状是 :皮肤红光明 ,肿胀高起 ,根脚收缩 ,皮肤灼热 ,疼痛剧… 相似文献
17.
18.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妇人冲脉又隶于阳明,妇女谷气盛则血海满,月经如期,胎孕正常,产后尤赖以饮食的调养,以化生气血。因此脾胃虚弱,常导致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产后血晕、乳汁缺乏、阴挺等疾病的产生.笔者运用脾胃学说,采取调理脾胃,资其化源的治疗法则,多年来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取得点滴经验,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脾胃学说的基本特点脾胃学说是研究脾象系统(以脾为中心,其内涵包括脾与胃为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舍意,是太阴脾经属脾络胃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脾胃的生理功能以运化、受纳腐熟为中心,以升降相因,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为其主要生理特点。脾气主升,一是指将水谷精微转输散精于心、肺、血脉以布散充养周身;二是指外举和固摄脏腑之气,从而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胃气主降,一是胃气推动使食糜下传于小肠的降浊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5)
在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开展体质辨识工作,评价不同患者体质类型,以此预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将中医体质学说与健康管理相结合,通过改善患者体质的来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并制定综合、有效的个体化管理方案,积极开展健康治疗、健康复健、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医疗、生活治疗,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