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醋酸钠林格液与乳酸钠林格液用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液,对照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液,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复苏时间、输液总量及平均动脉压。分别于复苏前、液体复苏30 min及复苏1 h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以及动脉血的乳酸值(lactic acid, Lac)、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结果 观察组复苏时间、输液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Lac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LT、FIB呈逐渐降低趋势,PT呈逐渐升...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院前急救中,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较重、复杂多变等特点,本文通过自身实践,探索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方面的经验。方法:对13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88例有效并安全转运至医院治疗,5例死亡。结论:实施及时有效的止血和抗休克治疗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关键措施,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对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越文 《广西医学》2000,22(6):1382-1383
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抢救 ,传统的大量输注晶、胶体快速扩容纠正休克的方法 ,因现场抢救条件有限 ,而致使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甚至较易出现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我们自 1 995年起在院前抢救中应用小剂量高张高渗液治疗失血性休克 51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接受高张高渗液治疗患者 51例 ,从1 995年至 2 0 0 0年 4月 ,接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384例中选择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相似的 47例患者作为分析对照组 ,两组一般资料见表 1。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用 7.5%氯化钠按 4ml/kg,输注 ,同时加用 6%中分子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水平。方法:选取3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早期液体复苏,安全转运入院,并要严格交接班。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安全送入医院25例(83.33%),死亡5例(16.67%),其中包括院前死亡2例(现场均已呼吸、心跳停止)。结论:熟练的抢救技术、合理的早期抗休克治疗是提高创伤性休克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以失血性休克犬为研究对象,比较乳酸林格氏液(LR)、高渗盐水(HS)和全血(WB)对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经右颈外静脉插入Swan-Ganz飘浮导管,分别在全身氧供(DO2)恢复至休克前水平时,以及液体复苏后5、10、15、30、60和120min时测量动物的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显示,HS仅需要11.83ml/kg的液体量,在4.97min时即可使休克犬的DO2恢复至休克前的水平,而LR组和WB组则分别需要52.08ml/kg和23.33ml/kg的液体量,在20.83min和9.33min时才能使休克犬的DO2恢复至休克前的水平。3组动物在DO2恢复至休克前水平时其血液动力学指标均能恢复至休克前的水平。提示高渗盐水比乳酸林格氏液和全血更适合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紧急液体复苏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处置能力,有效降低死亡率。方法:建立有组织的创伤急救体系(EMS),接诊时迅速评估患者伤情及危重程度,制定抢救方案,转运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结果:20例病例中院前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5%。结论: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及健全的急救机制,缩短急救半?是病人存活率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实践,探索早期、及时、有效处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经验。方法对21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205例有效并安全转运至医院治疗,8例死亡。结论在早期实施及时有效的止血和抗休克治疗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关键环节,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和有利条件,对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韦燕飞  梁英兰 《右江医学》2001,29(6):543-544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车祸所致创伤性休克较为常见 ,约占 2 0 % ( 1) ,其伤情复杂 ,病情变化快 ,各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据统计 ,休克 1h内得到及时救治者死亡率为10 % ,如超过 8h则死亡率上升至 75 % ( 2 ) 。因此 ,能否及时准确地现场救护和安全地转运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将我院急诊科自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进行的 16 8例车祸致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6 8例 ,男 10 8例 ,女 6 0例 ,年龄最小 11个月 ,最大 71岁 ,其中以 19~ 40岁占多数 ,共 87例 (占 5 1.78% )。多发伤和颅脑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不同复苏液的复苏治疗效果?方法: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3组:乳酸林格液组(LRH组)?25%白蛋白组(ALB组)?万汶组(VOLUVEN组),每组40例,记录3组复苏液的量?结果:复苏后维持平均动脉压(MAP)80~90 mmHg时ALB组?VOLUVEN组复苏液量较LRH组明显减少(P < 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采用晶体液/胶体液联合治疗方案其恢复质量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晶体液?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高渗液用于复苏烧伤休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剂量高渗液对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的治疗效果。方法:C地16例重度以上烧伤病人给予7.5%NaL 6%D-70复发,同时收治的16例重度以上烧伤病人给予乳酸林格氏液复苏,对两组间抗休克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使用HLD液复苏休克后各休克监测指标(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及动脉血卤值)与对照组(LR液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液体输液量(P<0.001)及第5、10、15天血细菌培养(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渗液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能使复苏液体用量减少而避免循环超负荷,其调理免疫功能的作用显著优于等渗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创伤原因、症状、院前急救措施及预后等资料,以分析该类患者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意义。结果:3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经系统院前急救,均成功、平稳转入院内治疗后治愈,抢救成功率为94.7%(36/38);1例患者因大动脉损伤出血过多死于现场,1例因继续出血死于转运途中。结论:有效、及时的止血、抗休克治疗等院前急救措施是保障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步骤,其对促进患者预后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68例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雪梅 《右江医学》2010,38(1):108-109
创伤性休克是各种急诊创伤中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是急诊外科的主要死因,而及时、准确、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成功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将我院急诊科2005年1月~2008年6月院前抢救创伤性休克168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侯丽 《吉林医学》2012,33(16):3560-3561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55例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院前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休克止血护理、途中转运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5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7例转送途中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有效率92.3%。结论:护理人员提高抢救意识,熟练掌握多发伤等引起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在复杂的情况下迅速完成各项抢救技术是提高患者生命率及为后续系统救治提供时间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院成功救治矿井重大事故引起的创伤性休克25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院前急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HTS)在急诊与院前急救对严重脑外伤颅内高压合并休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严重颅脑外伤颅内高压合并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早期使用7.5%HTS为患者液体降颅压复苏病例作为A组(n=32),对早期使用20%甘露醇为患者液体降颅压复苏病例作为B组(n=31)。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基本不变时,分别监测两组病例中的3h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心率(HR)、尿量(UPD)的变化及患者的转归。结果在降ICP效果方面,两组病例都有明显降颅压效果,无显著差异,在维持降颅压时间上,A组维持的时间比B组长,有显著差异;维持MAP基本不变时,CPP、HR、UPD、转归上A组要优于B组(P〈0.05)。结论HTS适用于重度脑外伤颅内高压合并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值得在急诊与院前急救的临床作为一线药物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HTS)在急诊与院前急救对严重脑外伤颅内高压合并休克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严重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n=63),对早期使用7.5%HTS为患者液体降颅压复苏病例作为A组(n=32),对早期使用20%甘露醇为患者液体降颅压复苏病例作为B组(n=31)。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基本不变时,分别监测两组病例中的3小时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心率(HE)、尿量(UPD)的变化及患者的转归。结果在降HCP效果方面,两组病例都有明显降颅压效果,对比无显著差异,在维持降颅压时间上,A组维持的时间要比B组长,有显著差异;维持MAP基本不变时,CPP、HR、UPD、转归上A组要优于B组,两组对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TS适用于重度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值得在急诊与院前急救的临床作为一线药物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4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伤情重,变化快,常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医务人员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正确的急救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11月~2009年11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了42名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接受护理的9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分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化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则给予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整体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可以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后期的治疗节省时间,保证护理的满意率,降低在抢救中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患者对于该护理措施满意率较高,临床推广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20.
高渗高胶液对创伤和失血性休克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及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救治的重点是液体疗法 ,以维持或恢复循环系统的功能 ,从而改善组织和器官的微循环 ,减少炎性介质的激活或细胞损伤。小容量复苏是近年临床上液体疗法的新概念 ,指用 7.5 %氯化钠(Hypertonic saline,HTS)进行复苏 ,现为延长体内存留时间多与羟乙基淀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