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9):17-17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发出今年第2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提醒预防毒蘑菇中毒。公告指出,可从形态、气味和颜色上识别蘑菇是否有毒:毒蘑菇顶上一般有凸起的疙瘩肉瘤,柄上有环状物,根上有环状托,有苦、辣、酸、麻及其他恶味,色彩鲜艳,采后易变色,多数柔软,浆汁多并浑浊像牛奶;无毒的蘑菇盖是扁或圆的,肉厚而嫩,颜色多为黄、白或古铜色,掰开后浆汁清亮如水,不变色,味道清香。误食毒蘑菇后,可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泻、流涎、流泪、出现幻觉、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一旦误食毒蘑菇,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催吐后应尽快治疗。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8日,四川内江市发生一起摩托车与大型客车迎头相撞的车祸:驾驶摩托的张厚明及其子一亡一伤。张厚明被“120”现场诊断为死亡后送往火葬场冷冻,却被家属发现仍有脉搏、心跳等生命体征。家属再次向120求救,但最终仍抢救无效死亡,被称为“二次死亡”。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合肥地区急性毒蘑菇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血液灌流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2011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毒蘑菇中毒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分为药物治疗组20例和血液灌流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及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血液灌流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 本地区毒蘑菇中毒类型主要为胃肠炎型38例,其次为中毒性肝炎型12例,无精神神经型和中毒性溶血型病例,其中1例患者因急性肝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血液灌流组住院时间、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较药物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灌流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肥地区以胃肠炎型毒蘑菇中毒为主,总体治疗效果佳。早期血液灌流治疗可明显缓解毒蘑菇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化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尤其对于中毒性肝炎型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丹东地区突发毒蘑菇中毒事件防控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设立三道防线即宣传培训、现场监测、临床救治,扎扎实实做好防控工作。结论采取上述措施非常有效,2006年成功的遏制了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当时在我省其它地区发生较多毒蘑菇中毒患者并出现死亡的情况下,丹东全地区仅发病8例,并元一例死亡事件发生,创造了历史性的突破,值得在毒蘑菇中毒发生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丹东地区突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性质、致病因素、中毒类型、波及人群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法对2005年7月12日至8月24日期间丹东市内及三县(市)8家较大医院报告收治毒蘑菇中毒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中毒患者105人,死亡11人;中毒者均有野生蘑菇进食史;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78岁,青壮年居多。主要临床类型为胃肠炎型和肝肾损害型两种,未见其他临床类型的病例。临床症状符合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蘑菇中毒特点,形态学、毒理学鉴定中毒蘑菇为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场所主要在家庭。结论此次毒蘑菇中毒事件是散发性的较大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素是误食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所致,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0.
11.
12.
越来越多的人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但却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客观分析现实情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吃,就可避免可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用于部分头孢菌素类药品识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考察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部分头孢菌素类药品主成分的识别能力。采用TruScan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建立部分头孢菌素对照品图谱库,并测定相应制剂的拉曼光谱,通过图谱比对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所测药物对照品图谱峰形良好,指纹性强,可准确区分;利用对照谱库识别制剂中的主成分,以制剂全谱识别作为补充,可以对相应制剂准确识别。便携式拉曼光谱仪以其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使用简便、无样品前处理且数据处理识别自动化等显著优势,有望成为药品日常监督中一种有效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