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其致死率、致残率高达42%[1],动脉瘤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常在出血后经检查发现,一旦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动脉瘤需手术治疗以避免再出血.做好动脉瘤夹闭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防止术前再次破裂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我们临床关注的重点.我科自2005年~2006年为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开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盘丽华 《医学文选》2013,(5):653-654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约20%~30%[1].其传统手术方法是开颅直接行动脉夹闭,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血管内栓塞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具有微创、损伤小等优点.我院自2009年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再破裂是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手术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的重要手段。我科依据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对急诊入院的7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行早期(发病后72h内)动脉瘤夹闭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6例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结果16例该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10倒致密栓塞,6例大部份栓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14例临床随访3~24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加强对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抗凝治疗的护理、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及防止血管痉挛等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的14%~34%[1],尽管近来手术和介入治疗进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仍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发颅内动脉瘤不但增加了出血的机会,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时间,其手术风险大、要求条件较高、破裂出血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机会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单发的动脉瘤,使其治疗成为医学界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手术夹闭动脉瘤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两种规范的治疗手段,同时又交叉发展,衍生出联合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疗效[2].本文结合具体病例治疗后随访结果分析,针对不同的病例一般情况、临床分级、各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患者经济状况等特点,探讨适合于患者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单发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85例行夹闭手术的颅内单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复查情况、有无动脉瘤再出血等来评估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285例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83.5%,预后不良率为16.5%,死亡率为4.2%。196例中长期随访时(平均57.5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预后不良率为15.8%,死亡率为3.6%。1例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再出血率为0.5%。104例患者术后复查各类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1例疑似复发,余未见异常。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和迟发性缺血性障碍(delayed ischemic deficits,DID)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开颅手术夹闭作为一种预防颅内单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更适合于临床状态好(Hunt-Hess分级低)的患者。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避免DID及术中应用Doppler血管超声能够提高手术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约占75%-80%[1],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方法是手术,主要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目前主要有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均能有效的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但各有利弊,不同的单位选择各不相同。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4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其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 ,7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瘤破裂出血 [1 ] ,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 ,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 [1 ]。因此 ,及时治疗和细致的护理有助于防止出血或再出血及抢救患者生命。我科于1998年 9月至 1999年 12月共收治动脉瘤患者 19例 ,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9例患者 ,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12~ 6 5岁 ,其中动脉瘤未破裂出血患者 5例 ,动脉瘤已破裂出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4例 ,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2 术前护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颅内支架、封堵球囊的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血管内栓塞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也远优于手术夹闭治疗[1].但栓塞治疗后动脉瘤的复发率较高[2],所以复发仍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难题.目前,提高动脉瘤的栓塞密度是防止复发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应用Hydrocoil(水凝胶弹簧圈)栓塞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瘤2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时机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4月本院神经外科437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患者治疗后栓塞程度明显较间期、延期栓塞的完全栓塞程度高(P<0.01);间期组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的发生率高于超早期、早期组及延期组(P<0.01);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是否为多发动脉瘤、Fisher分级及手术时机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0.01),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超早期手术和早期手术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动脉瘤栓塞后町进行更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危险;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C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的护理黎寿强(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是血管疾病的一种,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临床上50%蛛网膜下腔出血系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1]。此病起病急,病情重且病残率、死亡率均很高。如抢救及时,非但免于死亡,还可以获...  相似文献   

13.
随着颅内支架、封堵球囊的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血管内栓塞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其疗效也远优于手术夹闭治疗^[1]。但栓塞治疗后动脉瘤的复发率较高^[2],所以复发仍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难题。目前,提高动脉瘤的栓塞密度是防止复发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志高 《中外医疗》2014,33(2):95-95,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其中1例应用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结合支架进行治疗,3例应用ECD保护球囊,15例应用EDC栓塞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Hunt—Hess分级中良好为16例,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5例成功随访患者中1例出现复发现象,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间进行预防出血处理可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2例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即刻栓塞效果(采用Raymond标准进行评价)、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支架释放完全。RaymondⅠ级17例,Ⅱ级2例,Ⅲ级2例,瘤腔内未填塞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除1例动脉瘤术后合并脑积水外引流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22例患者中,21例完成术后3~12个月的DSA随访,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18例,动脉瘤稳定2例,动脉瘤瘤颈复发覆盖第2枚支架后治愈1例。术后半年预后良好率为81.8%。结论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分析88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中再破裂28例,总结分析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形状(有不规则分叶或有凸起)、术中载瘤动脉痉挛( 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与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颈大小、手术时机、手术中使用球囊或支架没有明显关系(P>0.05)。破裂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重视可能引起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破裂发生后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属神经外科临床常见脑血管病,是由异常原因导致的脑动脉壁膨出瘤。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颅内动脉瘤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群体,且女性发病率更高。在过去的二十年,临床上主要采用开颅手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时至今日,显微技术的发展已趋于成熟,显微设备也更加精密,血管介入材料不断被开发出来,临床上血管内治疗开始逐渐取代开颅手术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术方式,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特点,患者手术耐受性更高,也能够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在上述两种术式基础之上,又衍生出复合术式,对复杂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诊疗手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改善了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提升,存活率大幅度提高。本文简要概括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精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确诊后的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开颅手术组(22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0例),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并发症、出院时格氏GO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好,并发症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不同降压药物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炜  程锐  王越 《浙江医学》2006,28(6):507-50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一种先天畸形,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手术效果明显提高。但该类手术因出血较多且难以控制,要求术中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防止动脉瘤破裂,有利于手术操作,增加手术视野的清晰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方法 46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直视下手术夹闭38例;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结果 开颅手术患者均直视下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患者完全栓塞7例,1例栓塞不全;优31例,良11例,差3例,死亡1例.结论 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主要手段,MRA可作为无创性筛选,DSA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动脉瘤破裂出血,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