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10·00D以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206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10·00~-26·00DS,平均-13·4±-3·9(DS)近视患者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随访6~12月。结果术后1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者176只眼(85·4%)。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者201只眼(97·6%),其中高于术前者62只眼(30·1%);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者5只眼(2·4%),其中3例为不规则散光,2例为偏心切削。未发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术后平均球镜度数降至+0·68±1·05D,角膜屈光力(K值)下降至34·63±1·72D。结论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但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角膜偏薄者,术后可能会残留一些屈光度或采用晶状体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2.
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r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795例1515只眼在我院接受LAISK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屈光回退的39例67只眼与未发生屈光回退的756例1448只眼术前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低度近视(-1.00~-6.00D)回迟率为0.57%,高度近视(-6.12~-12.00D)回退率为4.62%,超高近视(-12.25~-25.00D)的回退率为35.92%,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72.36,P<0.01);近视的回退量与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成负相关,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成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回退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术后时间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参数与等效球镜、眼轴、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方法从陕西省铜川市妇幼保健院眼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青少年中选取屈光度在-0.75~-12.00 D,眼轴长度为24~27 mm的近视患者220例,分为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其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内环、外环的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个区域的厚度,视网膜体积进行测量,分析黄斑参数与等效球镜、眼轴、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青少年近视患者眼底黄斑内环上方与内环鼻侧厚度最厚,在黄斑中心区,黄斑内环鼻侧、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及外环鼻侧的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外环颞侧、下方,平均黄斑厚度及黄斑体积与等效球镜呈正相关关系(r=0.154、0.207、0.213、0.170,P0.05),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关系(r=-0.211、-0.213、-0.255、-0.194,P0.05)。中心凹黄斑厚度与等效球镜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201,P0.05),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238,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其黄斑参数与等效球镜、眼轴长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口服化瘀明目饮对术后黄斑水肿的作用。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2例150只眼,糖尿病患者82例100只眼(糖尿病组),非糖尿病患者40例50只眼(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与手术+中药组,各50只眼。三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药物组术后口服化瘀明目饮。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检查,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白内障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正常对照组厚(P0.05)。手术+中药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恢复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手术+中药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手术+中药组有3只眼(6%)、单纯手术组有9只眼(18%)、正常对照组有2只眼(4%)出现黄斑水肿。结论化瘀明目饮可防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减少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微创后入路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简称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加用益气化湿明目中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RRD患者65例(65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2组均行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后均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术后加用益气化湿明目中药汤剂口服3个月。观察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指数(VFI)值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BCVA、VFI值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P<0.01)。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BCVA、VFI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治疗组BCVA、VFI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时,治疗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微创后入路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湿明目中药可明显促进RRD患者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味在特发性黄斑前膜伴黄斑水肿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伴黄斑水肿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行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1天始服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方,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于术前1天、术后4周、8周行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查,分别对每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资料、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周、8周时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周时治疗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比较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确切,术后服用参苓白术散可促进黄斑水肿吸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眼患者按近视的程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用NIDEK EC-5000Ⅱ型准分子激光仪进行LASIK手术治疗.结果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多≥1.0;散光度数多在±1.00D内;近视度数多在±1.00D内;术后视力无下降;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是有效的、可预测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伴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其临床特 点.方法:选取特发性黄斑前膜伴黄斑水肿患者 28 例,随机分成 2 组.对照组 14 例行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内界膜 剥除术;治疗组 14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第 1 天始服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方,4 周为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 程.对 2 组患者于术前 1 天、术后 4 周、术后 8 周行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查,分别对手术前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2 组患者术后 4 周、术后 8 周时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 4 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较 术前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术前比较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 组之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 统计学意义.术后 8 周时,2 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2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确切,术后服用参苓白术散可促进黄斑水肿吸收,缩 短病程.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双眼调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眼双眼调节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54例(10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患者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并阅读离角膜顶点35cm的视标,用自行研制的分光检影装置测定双眼调节距离;术后1月复查.仍戴框架眼镜矫正剩余屈光不正,检查方法同术前。正视眼20例(40只眼)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双眼调节反应大于术前(P〈0.001),调节滞后小于术前(P〈0.01)。高度近视组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大于中低度近视组(P〈0.01),双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与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345,P〈0.05);与正视眼相比,双眼调节反应术前小于正视眼(P〈0.001)。术后与正视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调节滞后术前大于正视眼(P〈0.01),术后与正视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SIK术后双眼调节反应大于术前,双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与等效球镜度的改变量呈正相关;术后调节滞后小于术前,调节状态趋同于正视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对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LASIK术前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配合巩膜压迫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2例(45只眼)进行了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接受氩离子激光光凝术42例(4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6个月随访,术前行氩离子激光光凝的患者视网膜情况稳定,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确切,是预防LASIK术后出现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