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速激肽受体2(tachykinin receptor 2,Tacr2)基因敲除小鼠及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探讨Tacr2在小鼠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按照基因型分成野生型组和基因敲除(纯合子)组,再按照给药与否进一步分成野生型造模组、纯合子造模组、野生型空白组、纯合子空白组。给造模组小鼠口服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构建UC小鼠模型,观察其UC活动指数及结肠组织中病理学改变、炎症因子及上游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变化。结果: Tacr2基因敲除的纯合子小鼠经DSS诱导的UC症状比野生型造模组小鼠明显加重。进一步分析基础状态下结肠的免疫活性,发现在基础状态下,纯合子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结肠免疫活性明显降低,表现为结肠黏膜中 IL-1β、TNF-α、IL-6和NF-κB水平降低。结论: Tacr2对UC的发生、发展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道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硫酸葡聚糖胺(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DAI)、肠道菌群及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肠道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均可明显降低DAJ的水平及结肠组织的MDA水平。疗效均优于或等于巴柳氮阳性治疗药物。治疗后,各益生菌治疗组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用CMS-H003和合用组治疗后,丁酸梭菌菌数也有增加。以合用组小鼠粪便菌群更趋近于正常小鼠粪便菌群构成。而巴柳氮阳性治疗组对小鼠粪便的菌群菌数无明显影响。结论:口服肠道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可明显改善5%DSS诱导的Balb/c小鼠急性UC的一般表现及组织学损伤。两茼舍用效果尤为明显。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及逆转病态菌群是它们发挥治疗UC作用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的205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肠外表现特征中骨关节病变和口腔病变发生率最高(均为6.83%,14/205).<40岁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41.30%,38/92)明显高于40岁以上(21.24%,24/113)的患者(均为P<0.01);男(28/62)女(34/62)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全结肠型肠外表现发生率(55.0%,44/80)明显高于左半结肠型(16.3%,8/49)、直乙状结肠型(13.2%,1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肠外表现发生率(32.6%,59/181)明显高于缓解期(12.5%,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9.5%,7/74)、中(27.0%,17/63)、重度(55.9%,38/68)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轻度、中度至重度呈递增趋势;病程5年以上组肠外表现发生率(39.3%,35/89)明显高于病程小于5年组(23.3%,27/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较高,累及的部位依次是口腔、关节、肝胆、皮肤、眼睛.肠外表现的发生随年龄、病变范围、活动性、严重程度、病程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粗制代谢产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UC模型,分别予乳酸杆菌粗制代谢产物和双歧杆菌粗制代谢产物灌肠,生理盐水(NS)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肠对照,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DSS模型组对照,计算小鼠死亡率、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学损伤评分和组织学病理改变以及结肠黏膜IL-10免疫组化情况。【结果】①乳杆组和双歧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轻微,其死亡率、DAI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均低,与DSS模型组和NS组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杆组和双歧组IL-10免疫组化表达均较高,与空白对照组、DSS模型组和NS组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粗制代谢产物均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起主要的防治作用。②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粗制代谢产物的某些成分通过促进IL-10表达而发挥防治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调肠消炎片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NBS制造UC大鼠模型,从结肠组织形态学、炎症因子水平、抗氧化损伤作用方面考察调肠消炎片对TNBS诱导的大鼠UC的治疗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调肠消炎片可减轻溃疡性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显著减轻结肠组织损伤(P<0.05或P<0.01);显著降低血清与结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P<0.01),显著提高血清与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P<0.05或P<0.01);显著抑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调肠消炎片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结肠修复,降低自由基损伤,抗炎修复、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头翁汤内服与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愈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服用美沙拉秦缓释颗粒进行治疗;研究组40例,采用内服、保留灌肠白头翁汤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aron、Mayo评分均下降,但对照组降低程度低于研究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IL-10水平均升高、TNF-α水平均降低,但对照组改善程度差于研究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白头翁汤内服与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抑制性ODN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单个核细胞分泌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分离1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黏膜单个核细胞,分别与含或不含CpG ODN的培养液共同培养,并用抑制性ODN或DEX加以干预.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8和TNF-α的水平,并用RT-PCR方法从LPMC中扩增IL-8和TNF-α基因,检测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经检测发现抑制性ODN能明显抑制IL-8和TNF-α的分泌.结论这为研发新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提供了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正肠功能障碍是肠实质与(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与(或)黏膜屏障功能产生障碍~([1])。它会对机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运动功能的减弱,临床表现为腹胀、肠梗阻以及肠道的菌群失调。2015年5月25日我院收治了1例溃疡性结肠炎术后并发肠功能障碍病人,该病人在促肠动力基础上行粪菌移植技术,结合有效的康复锻炼、饮食指导及心理支持,病情好转并出院。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组100例临床观察旨在研究丽珠肠乐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对100例病人随机两组,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炎症程度、症状、肠电图及内镜表现均相近,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对其临床症状、肠电图、结肠镜检查进行记录。治疗后再进行复查并与治疗前比较。A组用丽珠肠乐5粒、氢化可的松50毫克、锡类散3支,溶于生理盐水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一次;B组把丽珠肠乐改为庆大霉素16万单位,其他药物与A组相同。两组疗程均为两周。结果:治疗两周后,A组临床完全缓解率为86%,总有效率为96%,B组分别为66%和78%。肠电图A组AP为246μv。FZ为6.7cpm,达正常值;B组分别为273.4μv和7.8cpm。临床总有效率和肠电图改善A组和B组有显著差异。内镜下肠粘膜炎症、出血点、糜烂、溃疡的消退率A组分别为100%、83.3%.、92%和100%;B组分别为60%、67.8%、57.7%和66.7%。这说明肠粘膜的修复和炎症消退等方面A组明显好于B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本组100例UC患者临床观察表明,丽珠肠乐治疗疗UC有很好的近期疗效,而且优于传统治疗方法,且无副作用。其治疗的机制,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1)丽珠肠乐系双歧杆菌制剂,人体微生态调节剂,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致病菌和生长。对抗UC致病因素,改善腹泻等症状;(2)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可纠正肠动力紊乱,使排便恢复正常;(3)丽珠肠乐可激活T、B淋巴细胞及骨髓干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对致病菌的杀灭作用;(4)丽珠肠乐含多种氨基酸,可使白蛋白的合成加速,一方面加强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加速受伤肠粘膜的修复。所以,丽珠肠乐对UC的治疗作用是综合性的,且无副作用。因此它优于传统的抗菌素、激素及粘膜保护剂。另外,本组观察使用保留灌肠法给药,药物不被胃酸破坏,直接作用于肠管,值得临床推广。本疗法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接受相同药物和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干预6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和自我护理能力,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和自我护理能力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ESCA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ESCA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都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运用协同护理,将患者本人、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构成一个整体对患者疾病进行管理,有效增强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和对治疗的信心,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从而减轻了因疾病及伴随症状带来的痛苦,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肠疡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中药“肠疡宁”散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病例 81例均为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肠疡宁治疗组与锡类散对照组 ;治疗组 5 1例 ,男 33例 ,女18例 ;年龄 2 0~ 65岁 ,平均 4 2 5岁。对照组 30例中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8 5岁。诊断标准 :有反复发作性腹泻 ,有排粘液便、脓血便病史 ,经理化检查排除肠道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经纤维结肠镜检查 ,证实有多发溃疡、糜烂及粘膜组织炎性病变并附有炎性分泌物等 ,符合1993年 6月全国慢性非感…  相似文献   

14.
文光旭  马洪升  程钱 《华西医学》2011,(8):1142-1145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二钠(disordium cromoglycate,DC)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大鼠急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 出生80~100 d的雄性SD清洁级大鼠30只,体重180~250 g.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嗜酸乳杆菌颗粒制剂(乐托尔)联合美沙拉嗪,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治疗8周,8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对比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8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下降幅度(7.46±3.51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4.62±2.0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联合应用乐托尔比单用美沙拉嗪治疗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TNF—α和组织因子(TF)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TF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和TF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足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在直肠和结肠和感染无直接关系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或持续性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病程较长,较易复发,易被误诊,治疗不及时进一步发展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大出血,预后较差。笔者应用补脾益肠丸治疗87例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理肠汤口服与溃疡灵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配合全身治疗.治疗组(n=80)予理肠汤口服与溃疡灵保留灌肠,对照组(n=78)予柳氮磺吡啶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仅为61.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理肠汤口服与溃疡灵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推注泵和吸痰管联用灌肠法与传统保留灌肠法两种方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推注泵与吸痰管联用灌肠法(实验组)和传统保留灌肠法(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药液肠内保留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药液保留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推注泵和吸痰管联用保留灌肠法在灌肠过程中药液温和且压力均匀,患者感觉舒适,延长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