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组4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46例。另同期选择于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设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等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浓度。结果随着子痫前期病情的进展,APTT、TT、PT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正常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TAT、GMP-140和VWF浓度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正常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的FI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呈高凝、血栓前状态,并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硫酸镁治疗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我院70例PI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对照组(n=35)。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硫酸镁,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硫酸镁。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94.29%(33/35)显著高于对照组74.29%(26/35)(P0.05);治疗后,观察组DBP、SB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A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硫酸镁治疗中重度PIH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血压稳定,改善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检测正常女性(n=100)、正常妊娠孕妇(n=100)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n=90)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孕妇血清PT、APTT、TT值低于正常女性人群,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人群(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PT、APTT、TT水平进一步降低,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正常妊娠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T、APTT、Fib、TT水平,有助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评估,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正常女性(n=100)、正常妊娠孕妇(n=100)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n=90)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孕妇血清PT、APTT、TT值低于正常女性人群,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人群(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PT、APTT、TT水平进一步降低,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正常妊娠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T、APTT、Fib、TT水平,有助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评估,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杏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作用。方法测定103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PT、TT、APTT、FBG、DD、TAT、PAP),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 ml,疗程为14天,复测上述血栓前状态指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PT、TT、APTT、FBG)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DD、TAT、PAP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TT、FBG、DD、TAT、PAP指标改善明显(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DD、TAT、PAP指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联合应用银杏达莫治疗后,可改善其血栓前状态指标,可能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待产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凝血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临产孕妇与68例育龄非妊娠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进行检测,将两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临产孕妇组血清D-Dimer和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T、APTT、TT时间短于对照组;PLT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掌握凝血与纤溶功能及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栓前状态(prethmmbotic state 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82例肺癌患者和50名正常人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结果肺癌患者体内GMP-140、F1+2、TAT、D-dimer的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上述指标在晚期肺癌组和PS评分2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结论肺癌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术期进行保温处理对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60、90 min及手术完毕时的鼻咽温,同时对麻醉前后各时间点和术后24、48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管性学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的APTT、PT、TT、D-D、血小板计数、vWF、Fib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PT、APTT和TT延长,术后24、48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麻醉前,而D-D和vWF明显升高,Fib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围术期保温干预保护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2级高血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剂(PAI-1)和凝血四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级高血压组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三项指标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2级高血压APTT和PT时间明显缩短(P<0.05);正常组与2级高血压组TT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和PAI-1和凝血四项有助于早期发现2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并有助于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T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长于干预前,FIB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重症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50例AECOPD重症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管内皮素(ET)、血小板颗粒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D-D)及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取同期健康人群40例作对照组。结果 ET、GMP-140、D-D在入院第1天明显升高,第3天仍高于正常,没有明显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第7天GMP-140、ET及D-D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APTT、PT、TT在入院第1天明显延长,7d病程内有下降趋势,但至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ET、GMP-140、D-D水平与APHE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APTT、PT、TT与APHECHEⅡ评分无相关性(P〉0.05);ET、GMP-140、D-D水平与动脉血PCO2呈正相关(P〈0.05),APTT、PT、TT与动脉血PCO2无相关性(P〉0.05)。结论 AECOPD重症均伴有凝血纤溶异常,其异常程度与AECOPD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严重创伤失血且需输血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给氧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首先给予乳酸钠林格溶液维持患者血液容量,防止由于患者失血过多而出现休克。对照组给予一般输血,观察组给予大量输血。比较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输血前、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凝血功能变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和病死情况。结果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较输血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较输血前PT、TT、APTT水平显著升高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 PT、TT、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8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前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变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251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又根据是否有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163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8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观察其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TT[(16.28±1.44)s vs(17.80±0.97)s]、APTT[(35.57±3.73)s vs(37.46±4.17)s]、PT[(12.60±1.08)s vs(13.84±0.60)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3.21±0.87)g/L vs(2.91±0.55)g/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大血管病变组Fib较无大血管病变组明显升高(P=0.03)。糖尿病组主要影响凝血指标的是糖化血红蛋白、TC、LDL-C。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系统的异常,糖化血红蛋白、TC、LDL-C水平与凝血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部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组),其中有转移的患者为A组(32例),无转移患者为B组(100例);另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89例(结直肠息肉组).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TT、FIB、D-D水平较结直肠息肉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或侵犯患者的TT、FIB、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的PT、APTT比较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与D-D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PT及TT时间延长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表明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