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在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2016-2018年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30例,分别使用四肢联动、上肢功率车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比较两种试验结果[包括静息心率(HR_(rest))、峰值心率(HR_(peak))、静息舒张压(DBP_(rest))、静息收缩压(SBP_(rest))、峰值舒张压(DBP_(peak))、峰值收缩压(SBP_(peak))、峰值摄氧量(VO_(2peak))、峰值摄氧量/预测摄氧量(VO_(2peak)/VO_(2pred))、无氧域时摄氧量(VO_(2AT))、峰值分钟通气量(VE_(peak))、峰值呼吸交换率(RER_(peak))、峰值代谢当量(MET_(peak))及峰值氧脉搏(VO_2/HR_(peak))]及试验完成即刻呼吸困难评分、腿部疲劳程度评分;两种试验过程中HR_(peak)、VO_(2peak)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所有患者完成四肢联动及上肢功率车试验,无一例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四肢联动试验与上肢功率车试验过程中HR_(rest)、DBP_(rest)、SBP_(reat)、DBP_(peak)、SBP_(peak)及VO_(2peak)/VO_(2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联动试验过程中HR_(peak)、VO_(2peak)、VO_(2AT)、VE_(peak)、RER_(peak)、MET_(peak)及VO_2/HR_(peak)高于上肢功率车试验(P0.05)。(2)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四肢联动与上肢功率车试验过程中HR_(peak)(r=0.93)、VO_2/HR_(peak)(r=0.89)均呈正相关(P0.05)。(3)四肢联动试验完成即刻呼吸困难评分和腿部疲劳程度评分低于上肢功率车(P0.05)。结论与上肢功率车相比,使用四肢联动进行CPET能更有效地增加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强度,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心肺功能,且患者疲劳感轻微,因此四肢联动可能更适合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其中4例患者因不能佩戴收集气体的面罩而剔除研究,根据峰值摄氧量(VO_(2peak))将76例患者分为A组(VO_(2peak)为16~19 ml·kg~(-1)·min~(-1),n=18)、B组(VO_(2peak)为12~15 ml·kg~(-1)·min~(-1),n=26)和C组(VO_(2peak)为7~11ml·kg~(-1)·min~(-1),n=32)。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评定所有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所有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并记录其VO_(2peak)、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O_(2peak)%pred)、无氧阈(AT)、达到AT时摄氧量(VO_(2AT))及最大运动负荷时呼吸困难和腿部疲劳程度评分;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心肺运动试验,且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本组患者VO_(2peak)为(12.89±3.42)ml·kg~(-1)·min~(-1),VO_(2peak)%pred为(46.0±6.1)%,最大运动负荷时呼吸困难、腿部疲劳评分分别为(14.84±0.97)分、(15.55±0.86)分。(2)三组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卒中类型、偏瘫部位、病程、有无基础疾病、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日常运动习惯、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MMSE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4,95%CI(1.24,4.58)]、性别[OR=1.32,95%CI(1.03,1.94)]、不良生活习惯[OR=2.16,95%CI(1.18,5.17)]、规律的日常运动习惯[OR=0.02,95%CI(0.01,0.20)]、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85-95分[OR=0.54,95%CI(0.39,0.83)]、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96~99分[OR=0.20,95%CI(0.12,0.37)]、MMSE评分27~28分[OR=0.34,95%CI(0.27,0.66)]及MMSE评分29~30分[OR=0.06,95%CI(0.01,0.19)]是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明显下降,规律的日常运动习惯、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高、MMSE评分高是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大、女性、不良生活习惯是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治疗对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运动耐力、舒张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了100例NYHA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存心衰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运动康复组和对照组。运动康复组采用踏车运动康复,训练强度为基线水平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测得的峰值氧耗量(peak VO_2)50%~80%。每周运动3次,每次40min。在基线及12周随访结束时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peak VO_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无氧阈氧耗量(VO_2AT),最大运动功率和最大运动时间;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并计算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E/e'),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肌重量指数(LVMI),LVEF;测试6 min步行距离;测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通过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运动康复组及对照组随访12周后peak VO_2、VO_2AT、最大运动功率、最大运动时间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前增加(P0.05);VE/VCO2slop、E/e'、LAVI及MLWHFQ总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运动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LVMI、LVEF及NT-proBNP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改善了LVEF保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左室舒张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心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戒烟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行PCI术后的冠心病病人25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相关内容干预,包括宣传教育、运动康复及日常生活指导、心理干预、戒烟管理、营养管理等,并院外每周随访1次。两组均在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心肺运动评估(CPET)、心脏彩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调查戒烟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等。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康复组干预6个月、12个月时静息心率、静息收缩压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个月与6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在干预6个月、12个月时峰值心率(HR_(peak))、峰值收缩压、峰值能量代谢当量(MET_(peak))、峰值摄氧量(VO_(2peak))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个月与6个月时比较各指标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在干预6个月、12个月时无氧阈值(AT)值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与6个月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在干预6个月、12个月时静息及峰值舒张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康复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干预前减低(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均有提高,康复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12个月后两组焦虑筛查量表(GAD-7)评分、抑郁筛查量表(PHQ-9)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分较干预前改善,且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康复组戒烟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规律的心脏康复能够改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生活质量,改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吸烟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病人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病人60例,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获取基本临床资料。治疗前对所有病人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心脏彩超、6 min步行距离,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检测评估心肺功能,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之后按照随机原则和病人参与意愿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心肺运动试验客观定量评估,精准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心脏运动康复训练。12周随访结束时对所有病人进行CPET检测评估心肺功能,采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病人安全完成了CPET检查,试验组完成12周心脏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前两组峰值心率、运动耐量(METs)、峰值摄氧量(VO_2peak)、通气二氧化碳斜率(VE/VCO_2slop)、MLWHFQ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峰值心率、METs、VO_2peak较治疗前升高(P0.05),VE/VCO_2slop、MLWHF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通过CPET指导的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病人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心脏运动康复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并已行PCI出院的冠心病患者110例,按个人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选时和运动治疗6月后心肺运动试验、心脏超声的相关指标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心脏运动康复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6个月运动康复治疗后,康复组患者无氧阈(AT)、最大摄氧量(VO2max)、氧脉搏(O2pulse)、最大运动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SAQ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心脏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后2 min时冠心病患者心率恢复情况与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冠心病患者52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心肺运动试验心率峰值与试验结束后2 min即时心率的差值(HRR)是否≥42次/min进行分组,21例为正常组(HRR≥42次/min),31例为异常组(HRR42次/min)。比较两组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异常组静息心率、摄氧量峰值、无氧阈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生活质量:异常组生理职能、总体健康及活力维度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HRR与冠心病心脏呼吸储备功能及预后生活质量紧密相关,可作为一个辅助指标提示患者的心脏呼吸储备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患者运动负荷试验后3 min内的心率恢复(HRR)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3例LVDD患者及37例正常对照,均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记录静息心率、峰值心率及运动后3 min内的心率,计算运动后第1,2,3 min的HRR(HRR1,HRR2,HRR3)及HRR的校正值(HRR1%,HRR2%,HRR3%),比较两组间HRR指标的关系。结果两组间静息心率、预测储备心率、HRR1、HRR1%、HRR2%及反应运动能力的代谢当量(METs)、运动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峰值心率(127±16次/分vs 140±14次/分)、心率储备(43±17次/分vs 53±14次/分)、HRR2(34±8次/分vs 42±14次/分)、HRR3(39±12 vs 49±13)及HRR3%(30±8 vs 35±8),LVD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VDD患者HRR较正常人减低,推测此类患者存在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残余SYNTAX积分(rSS)反映的不同血运重建程度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运动耐量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并行PCI,并在PCI后12个月之内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患者共95例。通过两种方式将患者分组:(1)依据r SS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rSS=0分组(n=27), 0分rSS≤8分组(n=40),rSS8分组(n=28);(2)依据基础SYNTAX积分(bSS)将患者分组,由于所有患者的bSS均不超过32,故根据bSS将所有患者分为bSS≤22分组(n=70)和bSS22分组(n=25)。比较不同组患者1年内CPET参数,包括反映运动耐量的峰值代谢当量(MET_(peak))、峰值代谢当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ET_(peak)%pred)、峰值耗氧量(VO_(2peak))、峰值耗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_(2peak)%pred)、无氧阈(AT)时VO_2等指标,反映通气功能的每分通气量(VE)、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等指标。结果:rSS分组中,rSS=0分、 0分rSS≤8分和rSS8分三组患者反映运动耐量的MET_(peak)[(7.39±1.81) mets vs (6.96±1.66) mets vs (5.94±1.34) mets,P=0.005]、MET_(peak)%pred[(88.96±16.44)%vs (81.31±19.05)%vs(70.77±15.07)%,P=0.001]、AT时MET[(4.77±0.99)mets vs (4.73±0.96) mets vs (4.06±1.12) mets,P=0.018]、VO_(2peak)%pred[(83.27±16.24)%vs (80.71±16.57)%vs (72.77±12.71)%,P=0.040]、AT时VO_2[(16.72±3.48)ml/(min·kg) vs (16.58±3.34) ml/(min·kg) vs (14.36±3.87) ml/(min·kg),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三组进行LSD-t检验多重比较时,rSS=0分组和0分rSS≤8分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此两组的MET_(peak)、MET_(peak)%pred、AT时VO_2、AT时MET和rSS8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SS分组中,bSS≤22分组和bSS22分组患者的CPET相关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接受PCI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rSS=0分组)患者与合理的不完全血运重建(0分rSS≤8分组)患者运动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此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均优于残余冠状动脉病变负荷仍较重(rSS8分组)的患者;(2)与bSS相比,rSS可更好地评价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舒张功能不全与运动耐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08-2018-08于我院就诊的HFrEF患者83例,在1周内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运动耐量及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按左室舒张功能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和舒张功能降低组,比较两组运动耐量。结果:与舒张功能正常组比较,舒张功能降低组峰值摄氧量(Peak VO_2)、峰值摄氧量预计值百分比(Predicted peak VO_2%)和氧脉搏(VO_2/HR)均更低(均P0.01),心脏超声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右室内径(RVD)均明显扩大(均P0.05),肺动脉收缩压(PASP)更高(P0.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将心脏超声指标与CPET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E/e')与Peak VO_2(r=-0.38,P0.001)、Predicted peak VO_2%(r=-0.40,P0.001)、VO_2/HR(r=-0.29,P=0.01)均呈负相关,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_2 slope)呈正相关(r=0.28,P=0.01);二尖瓣环室间隔与左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与Peak VO_2呈正相关(r=0.33,P=0.003);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TR)与Peak VO_2(r=-0.24,P=0.03)、VO_2/HR(r=-0.33,P=0.003)呈负相关;LVEF与Peak VO_2无相关性。将上述心功能指标与Peak VO_2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e'是Peak VO_2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HFrEF患者运动耐量降低与LVEF无关,而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相关。E/e'与运动耐量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HFrEF患者运动耐量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人体参数、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50名高血压病患者,测量、计算人体参数指标(含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排除禁忌后行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CPET),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后予12周运动训练,后复测CPET指标:最大代谢当量(max METs),无氧阈值(VO2/Kg@AT),峰值氧脉搏(peak VO2/HR),峰值二氧化碳通气当量(peak VE/VCO2),4周、8周、12周时再次测量人体参数并比较。结果 12周运动治疗后患者身体参数指标较前改善,CPET指标中除peak VE/VCO2下降外,其余均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改善高血压病患者人体参数、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应激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连续筛查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肺血管病中心的特发性/可遗传性PAH、先天性心脏病性PAH、结缔组织病相关性PAH患者34例。采集患者基线时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CPET和右心导管数据。所有患者均接受靶向药物治疗3~6个月后再次应用CPET及其他传统指标进行评估。结果:34例PAH患者均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平均随访(4.8±2.4)个月,经靶向药物治疗后,峰值氧耗量(VO_(2peak))、VO_(2peak)与体重的比值(VO_(2peak)/kg)、峰值氧脉搏(VO_2与心率比值的峰值)、峰值功率、峰值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6分钟步行距离等指标均升高(P均0.05),静息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VE/VCO2斜率、VE/VCO_2最低值、氧通气当量(VE/VO_2)最低值、NT-proBNP均降低(P均0.05)。NT-proBNP与VO_(2peak)/kg、VE/VCO_2斜率、VE/VCO2最低值、VE/VO_2最低值等均相关(r=-0.395、0.383、0.484、0.428,P均0.05);6分钟步行距离与VO_(2peak)、VO_(2peak)/kg、VE/VCO2斜率相关(r=0.603、0.564、-0.607,P均0.05)。结论:CPET可以定量评价PAH患者的靶向药物疗效,与传统指标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有氧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ur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2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20例,入组评估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和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test,6MWT)。测得6分钟步行距离(6MWD)、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代谢当量(METs)、无氧阈(AT)、功率负荷(Work rate,W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FEV1/pre%等指标。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日常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CPET评估,制定运动处方,根据AT值确定运动强度,训练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12周后,各项指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显示:6MWD增加105.56m,VO_2max增加253.99ml/min,代谢当量增加1.25METs,AT值增加148.15ml/min,WRmax增加19.34W,上述各项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ET评估心肺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社区老年人的有氧能力,并探索其与运动耐力的关系。方法对来自上海市静安区的87名社区老年人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并根据运动负荷试验的结果将其分为3组:阴性组、未达标准组和可疑阳性组。计算3组的峰值摄氧量占该个体最大摄氧量预测值的百分比(VO_2peak/VO_2maxPred)、无氧阈值占该个体最大摄氧量预测值的百分比(VO_2AT/VO_2maxPred)、无氧阈值与峰值摄氧量的比值(VO_2AT/VO_2peak),比较3组老年人的有氧能力。结果 3组的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VO_2peak/VO_2maxPred(F=4.730,P=0.011)、VO_2AT/VO_2maxPred(F=3.888,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未达标准组和可疑阳性组的VO_2peak/VO_2maxPred值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可疑阳性组的VO_2AT/VO_2maxPred值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3组间VO_2AT/VO_2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6,P=0.408)。结论社区老年人有氧能力的下降可能与运动耐力下降及潜在心血管疾病有关;作为评估不同个体有氧代谢能力的指标,VO_2peak/VO_2maxPred较VO_2AT/VO_2maxPred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持续时间对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运动训练,A、B、C组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时间分别为2、4、6个月。比较3组患者训练前后心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心率(HRmax)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能力指标[运动耐量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T)]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内皮祖细胞(EPCs)占有核细胞百分比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结果 (1)训练前3组患者VO_2max、HRmax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C组患者VO_2max、LVEF高于A组,HRmax低于A组(P0.05);C组患者VO_2max、LVEF高于B组,HRmax低于B组(P0.05)。(2)训练前3组患者运动耐量、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C组患者运动耐量大于A组,6MWD长于A组(P0.05);C组患者运动耐量大于B组,6MWD长于B组(P0.05)。(3)3组患者训练前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TGF-β1、BNP、TNF-α、CRP及训练后BNP、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C组患者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TGF-β1高于A组,C组患者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TGF-β1高于B组(P0.05)。结论与短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相比,长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内皮细胞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运动心肺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女性RMVD患者进行踏车负荷递增试验,并以10例正常女性作对照。结果发现RMVD组最大运动受限于下列心脏因素:最大有氧代谢能力VO_2max/kg,无氧阈VO_2AT/kg、VO_2AT/VO_2max pred及氧脉搏(VO_2/HR)max明显减低。而VO_2AT/VO_2max则高于对照组。表明RMVD组AT出现较早,且不能耐受无氧代谢而终止运动。此外HR-VO_2/kg图示低氧耗高心率。VO_2/HR-VO_2/kg曲线趋于低平。有氧代谢能力减损FAI增高。呼吸储备正常,呼吸困难指数Dl在50%时,已由上述心脏因素而终止运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动对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脏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心内科成功进行首次PCI的冠心病病人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PCI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术后开始进行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训练。于运动治疗前、运动后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6MWD)、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PCI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LVEF、LVEDD、NYH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观察组LVEDD低于治疗前,NYHA分级低于治疗前和同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LVEF高于治疗前和同时间对照组,LVEDD、NYHA均低于治疗前和同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6MWD、VO_2peak、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对照组6MWD高于治疗前,观察组6MWD、VO_2peak、AT均高于治疗前和同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对照组6MWD高于治疗前,观察组6MWD、VO_2peak、AT均高于治疗前和同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支架内再狭窄、心绞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运动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心脏功能、运动耐力并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血管神经症(CN)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探讨综合运动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48例CN患者(CN组),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比较,观察静息心率(RHR)及运动后1min心率恢复(HRR1)的变化,采用心肺运动试验的方法测定;从CN患者中选取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即药物组(n=14)和运动组(n=16)。药物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或)地西泮治疗,运动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予以有氧联合抗阻的综合运动,共干预3个月,两组干预前后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分,并进一步观察RHR及HRR1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受试者比较,CN组患者RHR明显增快,HRR1明显下降(P均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个亚组CN患者的RHR、HRR1、SCL-90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与药物组患者比较,运动组患者的SCL-90各项评分和HRR1均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CN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联合抗阻训练的综合运动能有效地改善CN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综合运动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测试(CPET)指导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肺功能、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CH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吸氧、休息,给予强心苷、利尿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依据CPET客观定量评估,精确定制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生命质量、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WMD)、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峰值氧耗量(peak VO2)和无氧阈氧耗量(VO2AT)均明显增加,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增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6MWD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同期对照组(z=2. 95,P 0. 05)。结论 CHF患者通过CPET指导心脏康复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体化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招募冠心病并发T2DM患者60例纳入研究,并按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测试评估结果,进行强度为40%~60%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VO_2max)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以弹力带测定10 RM为强度。每次联合运动时间30~60 min,每周3次,共12周。12周的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肪重(FM)、瘦体质量(LBM)和VO_2max。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的血糖、血脂以及运动能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有氧联合抗阻运动能够改善冠心病并发T2DM患者血糖、血脂浓度以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