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研究循证护理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以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6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护理方式,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科收治的120例手术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对象(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有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分分值均较高。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手段,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措施进行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后,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定要做好对患者的预防护理,采用基本预防、心理预防和功能锻炼来共同发挥作用。另外,还要做好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早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9月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126例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血栓干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手术后恢复速度,提高患者预后及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质量,此外,循证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值得继续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DVT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外科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中医护理,分析两组症状改善状况和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VAS疼痛积分为(2.16±0.59)、肢体肿胀症状积分为(2.40±0.6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10%;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结论:在DVT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中医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并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循证护理实施前收治的29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循证护理实施后收治的35例患者列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即提出临床护理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循证护理实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DVT6例,发生率20.7%,实验组发生DVT2例,发生率5.7%.结论:应用循证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是积极有效的,在临床护理领域中实施循证护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按照LDVT形成高危因素对56例AMI患者进行分级评估。运用循证护理程序,采取一般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的综合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LDVT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结果56例AMI患者运用循证护理预防后无一例发生LDVT。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对预防AMI患者发生LDVT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EBN),是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活动计划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循证护理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80例该院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均为40例,参照组通过常规护理形式,实验组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疼痛感、下肢周径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疼痛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后疼痛感评分较低,实验组膝上、膝下周径低于参照组,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与参照组(15.00%)相比较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患者通过循证护理形式可有效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其应用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到该院进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取循证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对照组分别为22%、24%,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并发症少,促进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脑梗死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的出现和继发性肺栓塞是导致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是降低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  相似文献   

11.
郭燕  邱红海  王玲丽 《光明中医》2012,27(11):2318-2319
目的了解中医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采用中药泡脚及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双下肢按摩结合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肿胀、肤色、肤温、疼痛等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中医护理能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78例,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治疗观察78例,均为发病7天内入院,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讨论制定的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3.
对76例妇科肿瘤术后病人运用循证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指出高血压、糖尿病及缺乏早期功能锻炼是导致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直接诱因,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下肢骨折术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以循证护理为例。方法从该院2016年8月—2018年6月病案库中随机抽取60例下肢骨折的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干预后临床体征与症状。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发生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2周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也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患者施以有效循证护理干预,可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起到有效预防,将住院时间缩短,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黄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47-14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非手术患者。结果:治愈率40%,好转率57%。结论:为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应重视患肢护理,加强用药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万晓平  孟隽  王淑梅 《新中医》2020,52(24):131-134
目的:观察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 117 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 58 例予以常规预防护理干预,观察组 59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对比 2 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患肢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以及下肢肿胀和血栓发生情况。结 果:2 组护理后,凝血指标较前改善,观察组护理后,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护理 7 d、14 d 后,全血黏度、患肢腘静脉及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水平均较前改善,观察组护理 7 d、14 d 后,全血黏度、患肢腘静脉及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下肢肿胀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凝血指标,降低全血黏度,提高患肢腘静脉和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降低肿胀发生率和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ICU)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33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针对DVT形成危险因素给予综合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问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血管外科收住予保守治疗的36例患者,急性期患者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及华法林:慢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丹参注射液及华法林,全部患者抬高患肢30°左右,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并从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8例治愈,28例好转。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期间要加强观察,并做好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证属祖国医学脉痹、肿胀等范畴。发病的原因主要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为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则血凝结 ,瘀阻血脉而成。目前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4月 ,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 6例 ,除 1例自动出院 ,1例并发肺梗塞外 ,其余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中 ,男 2 6例 ,女 30例 ;年龄 16~ 85岁 ;其中急性期 34例 ,慢性期 16例 ,后遗症期 6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预防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2016年4月9日至2017年11月16日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62例,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82例)实施循证护理;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22%)与对照组(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56%)与对照组92.60%比较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预防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