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常规方法,观察组中患者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为(7.2±2.2)分,与对照组(14.4±2.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患者满意率为95.5%,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满意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疗效,安全性及适应性,对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插管作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闭塞的动脉后,再选择性地向 动脉内直接注入25-100万尿激酶进行观察。结果:19例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68.42%,其中治愈15.79%,显效36.84%;有效10.52%,无效10.52%,死亡26.32%。  相似文献   

3.
裘丽红  韩新生 《临床荟萃》2005,20(19):1107-1108
急性脑梗死早期进行溶栓治疗,特别是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是近年来脑梗死治疗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我科从2001年6月至2004年5月共进行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15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劲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00-3001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2008-05-2010-07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动脉造影证实,溶栓后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3例,未通13例;溶栓24 h后NIHSS评分(4.0±0.5).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14.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及有明显好转44例,总有效率91.7%;症状无改善4例;溶栓术后出血死亡1例;1例溶栓后闭塞动脉未通,出院时达中度残疾.术后随访12个月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发病6 h以内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0例脑梗死患者术前行充分术前准备,行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闭塞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超早期动脉溶栓具有创伤小、溶栓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前后认真、细致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0例脑梗死患者术前行充分术前准备,行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闭塞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超早期动脉溶栓具有创伤小、溶栓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前后认真、细致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  相似文献   

8.
冯金焕  田丽  韩青松 《护理研究》2005,19(24):2169-2170
综述了急性脑梗死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与护理,详细介绍了脑梗死的发病机理、溶栓时机、适应证、介入治疗方法及护理.  相似文献   

9.
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08以来,我院对20例患者采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6~72(平均59)岁。首发症状均有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完全运动性失语8例。感觉性失语7例,混合性失语3例,神志不清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将高浓度的溶栓剂直接注入血栓部位早期溶栓以达到溶栓的最佳效果。材料与方法42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插至闭塞血管近端或血栓内注入尿激酶(UK)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溶栓后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7例,无变化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川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504-450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经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4例,6~12 h 2例,经微导管于靶血管起始部进行溶栓。结果: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4例血管完全再通,6~12 h 2例,1例部分再通,1例无效。再通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时间窗密切相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颈内动脉溶栓和血栓内接触性溶栓3种溶栓方案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静脉溶栓)40例,B组(颈内动脉溶栓)40例,C组(血栓内接触性溶栓)40例。比较3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再通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治疗后24h、治疗后7d,B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A组患者,C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50%,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7.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0.00%,B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5.00%,A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2.5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再通率为85.00%,B组患者的再通率为75.00%,A组患者的再通率为6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血栓内接触性溶栓起效快、效果好,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研究凝血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凝血仪测定法,对2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比较溶栓前后凝血指标。结果:溶栓后脑梗死患者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凝血指标与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药有关,检测凝血指标对合理调整溶栓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11例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结果,术前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压力,稳定情绪,合理安排患者生活起居,并做好其他术前准备。术后应注意保持正确体位,观察局部变化及下肢温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严密监护颅内出血、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r-tPA动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对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63例发病6~9h内CT灌注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A组给予r-tPA动脉接触溶栓,B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和7d行NIHSS评分,90 d行mRS及BI评分以评定临床预后;A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脑血管DSA检查,判定闭塞血管再通情况;两组患者24 h内均复查颅脑CT,观察是否合并脑出血.结果 A组30例,B组33例;治疗前后比较,NIHSS评分差异24 h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A组较B组在治疗后24 h、7d时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90 d良好预后者A组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溶栓治疗后成功再通20例(66.67%),24h内有2例并发脑出血,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是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结合动脉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7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溶栓组(单纯静脉溶栓患者)46?例,取栓组(静脉溶栓后无好转再行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24例.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包括7d及2周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7.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8例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精心护理,如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的护理配合及术后对并发症的观察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20minDSA示血管再通率达78.57%(22/28)。二周后临床症状改善率达71.43%(20/28)。因此,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凝血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患者30例,根据溶栓治疗标准分为溶栓组(20例)和非溶栓组。观察其溶栓前后D-D和FIB的改变。根据融通成功与否,将溶栓组分为再通组与未通组,同样进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血浆D-D较溶栓前增高,FIB较溶栓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5);再通组D-D达峰时间短且恢复快。结论凝血指标FIB和纤溶指标D-D可作为AMI溶栓治疗效果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方法 :随机将急性脑梗死患者 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脑动脉内局部注射天普洛欣 (洛欣 ) ,对照组静脉注射尿激酶。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 % ,对照组有效率为 86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洛欣副作用少 ,无出血倾向。结论 :洛欣选择性脑动脉内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加强溶栓前、后护理是确保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