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独立的缺血性脑卒中 ,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它与其他类型的脑卒中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12月我科收治了 2 1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现就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2 13例 ,年龄 48~ 85岁 ,平均年龄 (64± 8.2 )岁 ,男性 12 2例 ,女性 91例。 (1)腔隙性脑梗死组 (LAC组 ) 5 6例 ,年龄 48~ 84岁 ,平均年龄 (63 .4± 8.1)岁 ,男性 3 8例 ,女性 2 1例。患者为中老年发病 ,有腔隙性综合征表现 ,均经头部CT和 (或 )MRI证实 ,预后良好 ,个别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与腔隙性脑梗死(LI)的危险因素. 方法分析59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与353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结果高血压病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H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者L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结论临床是否发生HL或LI,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有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及特点。方法选择149例确诊LI患者,在发病后35 d完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对不同部位LI认知功能障碍、同一部位不同面积认知功能障碍及首次发病与多次发病患者认知障碍进行比较。结果丘脑和基底节区综合得分最低,分别为20.35±2.33、20.98±2.21,而各项评估中视空间和定向力以小脑和脑干最差,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命名、语言功能以大脑皮质损伤严重,抽象思维以丘脑梗死患者损伤最轻,而注意、回忆以内囊、基底节区病灶影响最大,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LI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而与病灶面积无明显关联,反复多次发作的腔梗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4.
陆丽婷 《内科》2011,6(4):311-31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CT及MRI特点,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正确诊断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和MIu检查,并对其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4.1±3.8)d。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入院首次CT检查发现99例为腔隙性脑梗死,1例入院第7天复查C显示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单发41例,多发灶58例。痛灶总数为158个,以基底节区为主。病灶平均直径(10.5±2.4)mm。形状呈类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斑片状。MRI检查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小脑发现T1加权项低信号或等信号,,12加权为高信号。多发性病灶68例,其余为单发性病灶。病灶共179个,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有四肢无力症状的82例,肢体麻木的41例,意识障碍的26例,面瘫18例,头痛头晕17例,视力模糊4例,记忆力衰退4例。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可呈无症状性发作,应观察腔隙性脑梗死的CT及MRI特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L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LI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较轻并且不典型,体征表现为腔隙综合征之一,易反复发生,有可能发展成痴呆,致死率低。MRI特征:发病20d内MRI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LI部位分布以基底节最多,其次为脑叶,MRI在显示LI小病灶时明显优于CT。结论LI表现多种多样,以纯运动性卒中常见,MRI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控制及预防LI再发的关键是调控血压、血糖、血脂及控制吸烟。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登记2005年7月~2006年9月连续入院136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头颅CT或MRI扫描结果分为LI组及非腔梗组(NLI组),单发腔梗组(SLI组),多发腔梗组(MLI组),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LI/NLI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育锻炼,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方面有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示L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密度脂蛋白.(2)SLI/MLI组在高血压家族史,脑白质变性,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和纤维蛋白原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1)LI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I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和HDL-C,高血压是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性因素.(2)SLI和MLI在发病危险因素上有差异,有高血压家族史和脑白质变性者易患MLI,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纤维蛋白原高,HDL-C低者易患MLI.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在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分为CLI组(腔隙性脑梗死组)、ACC组(相关临床情况组)和TOD组(靶器官损害组),比较三组间心、肾、眼底损害程度.结果 CLI组与ACC组间的心、肾及眼底损害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CLI组与TO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在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分层中可能视为TOD组较妥.  相似文献   

8.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异常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监测静脉血脂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TC/HDL-C比值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TG,TC,LDL—C水平,TC/HDL-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HDL-C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TG,TC,LDL—C水平,TC/HDL.C比值升高,HDL-C水平降低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故监测老年人血脂水平及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对预防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收治90例LI合并SAP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医院病案抽样系统随机选取同期94例LI未合并SAP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组痰标本检测出病原体27种,G~+菌、G~-菌、真菌分别占22.22%、62.96%、14.82%;检测出病原体113株,G~+菌、G~-菌、真菌分别占9.73%、65.49%、24.78%。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白蛋白、合并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2组间血清hs-CRP[OR=1.210,95%CI(1.059,1.383)]、合并高血压[OR=34.863,95%CI(2.151,565.05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LI合并SAP患者致病菌主要为G-菌。血hs-CRP、合并高血压为LI合并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入院后详细神经系统查体,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成像及CT血管造影(CTA),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狭窄率70%)。结果CTA共检测出82条病变血管,大脑前动脉13.4%(11/82),大脑中动脉17.1%(16/82),颈内动脉41.5%(34/82),大脑后动脉8.5%(7/82),椎-基底动脉19.5%(14/82)。轻度狭窄血管39.1%(32/82),中度狭窄血管34.1%(28/82),重度-狭窄-闭塞血管26.8%(22/82)。单支血管病变病例12.5%(6/48),2支血管病变病例27.1%(13/48),3支或以上血管病变病例60.4%(29/48)。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大动脉为主,多支动脉同时受损;颈内动脉狭窄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病变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住院的年龄≥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并对其危险因素和梗死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6.0%)和糖尿病(29.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56.2%)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9%)在腔隙性脑梗死中也较多见。腔隙性脑梗死以基底节为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552,95%CI:0.05~1.3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645,95%CI:0.76~17.9);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HR=1.401,95%CI:0.08~1.83)。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干预重点。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在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相关性。方法以96例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均行头颅MRI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根据LI的数目,将患者分为无/单发LI组25例和多发LI组71例。结果与无/单发LI组比较,多发LI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程、总蛋白、尿素、肌酐、尿酸、TC、TG、HDL-C、LDL-C、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LI组患者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夜间血压异常升高及昼夜节律的异常可能在LI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变化及预测意义.方法 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病人hs-CRP、FBG、HBA1c、MA水平,并行头颅CT检查,分析非糖尿病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与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的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hs-CRP、FBG、HBA1c、MA水平均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hs-CRP联合FBG、HBA1c、MA可作为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危预测因子,对高hs-CRP的糖尿病病人,特别合并FBG、HBA1c、MA增高应注意监测和追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收治90例LI合并SAP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医院病案抽样系统随机选取同期94例LI未合并SAP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组痰标本检测出病原体27种,G~+菌、G~-菌、真菌分别占22.22%、62.96%、14.82%;检测出病原体113株,G~+菌、G~-菌、真菌分别占9.73%、65.49%、24.78%。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白蛋白、合并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2组间血清hs-CRP[OR=1.210,95%CI(1.059,1.383)]、合并高血压[OR=34.863,95%CI(2.151,565.05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LI合并SAP患者致病菌主要为G-菌。血hs-CRP、合并高血压为LI合并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是为了验证单发腔隙性脑梗死(singlelacunarinfarct,SLI)与多发腔隙性脑梗死(multiplelacunarinfarct,MLI)的血管危险因素是否不同。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在3年时间内序惯性研究了136名年龄8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脑白质高信号(WMH)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3月北京市老年脑健康计划社区临床队列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4例,根据MRI对脑白质病变部位及程度分级,脑室周围WMH 0级21例,1级102例,2级39例,3级12例;深部WMH 0级19例,1级53例,2级86例,3级16例。对不同部位、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脑室周围WMH分级升高,年龄明显增高(P=0.001)。脑室周围WMH不同分级患者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深部WMH不同分级患者工作记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周围WMH 1级和2级是工作记忆下降的危险因素(β=-0.264,P=0.038;β=-0.325,P=0.011),WMH 3级是MMSE评分下降的危险因素(β=-0.273,P=0.014)。结论伴有WMH的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记忆能力易受损伤,认知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及特点,分析年龄对两类脑卒中动脉狭窄分布、程度影响。方法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00例,颅脑常规序列扫描,3DMIP成像,图像由两位医师双盲评定,追踪寻找狭窄颅内动脉。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狭窄48.00%低于脑血栓形成93.00%,主要狭窄位于颈动脉系统63.89%比重低于脑血栓形成84.41%,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与闭塞合计比重47.61%低于脑血栓形成63.44%,脑血栓形成ICAI4.84%、ACA31.72%、MCA47.85%、VAI1.61%、BA2.15%、PCA11.83%,腔隙性脑梗死ICAI4.17%、ACA22.92%、MCA36.81%、VAI5.56%、BA6.25%、PCA24.31%,脑血栓形成PCA、ACA、MCA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中青年组26.67%高于脑血栓形成11.5%,两类脑卒中老年组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度狭窄率低于中青年组,中度、重度与闭塞合计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栓形成合计多发率63.00%、中青年多发率56.52%高于腔隙性脑梗死51.67%、17.57%,两类脑卒中中老年组多发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分布、狭窄程度、多发与单发比重均存在差异,这与两类脑卒中发病机制、颅内血流流速与分布有关;两种卒中青年组多发、单发比重差异较明显,腔隙性脑梗死中青年比重较高,这可能与与血管病变早期具体机制有关;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与前循环关系更密切,特别是青年患者病发可能与急性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腔隙性脑梗死CT与MRI表现并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0例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头颅CT、MRI的基础上行FLAIR、DWI和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治疗方案。结果①MRI可以确诊疑似病例患者是负腔隙性脑梗死;②FLAIR可以发现早期脑缺血灶;③DWI可显示常规CT和MRI T1W1、T2W1不能显示的病灶(新鲜病灶)。④MRA显示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狭窄程度。结论通过比较影像学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显示梗死灶与靶血管的关系,早期临床体征可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