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对单肺通气(OLV)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55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传统单肺通气组,n=27例)和B组(保护性单肺通气组,n=28例)。分别在双肺通气30min(T1)、单肺通气60 min(T2)和气管拔管后2h(T3)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等呼吸动力学指标,并在各时点检测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动脉血气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8)表达水平。结果两组在T2、T3时PaO_2较T1时明显降低(P0.05),且A组降低较B组更为显著(P0.05),A组T2、T3时PaCO_2较T1时和B组同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T2时CT较T1时明显降低(P0.05),而Ppeak、Raw明显升高,且A组升高或降低较B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T2、T3时IL-6、IL-8表达水平较T1时明显升高,且A组升高较B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减少OLV期间及术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明显减轻肺组织的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护性肺通气对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腹部手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研究组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的改变.结果 研究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r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系统总阻力(Rr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机械通气模式对比,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患者的Ppeak、Pmean,PETCO2、Crs显著提高,Rrs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背景食管癌术中高潮气量通气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潮气量及增加呼气末正压通气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及死亡风险。目的探究围术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食管癌腔镜术后患者肺功能、炎性反应、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行腔镜手术的食管癌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通气方案,试验组患者围术期实施肺保护性通气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_0)、气管插管后(T_1)、手术完毕时(T_2)及术后24 h(T_3)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_3、术后48 h(T_4)、术后3 d(T_5)呼吸功能指标(包括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时间与方法在IL-6、IL-8、TNF-α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IL-6、IL-8、TNF-α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患者T_1、T_2、T_3时IL-6、IL-8、TNF-α高于T_0时(P0.05);试验组患者T_1、T_2、T_3时IL-6、IL-8、TNF-α低于对照组(P0.05)。(2)时间与方法在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患者T_4、T_5时氧合指数高于T_3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低于T_3时(P0.05);试验组患者T_4、T_5时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有效改善食管癌腔镜术后患者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并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腔镜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GERD)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择期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与胃底折叠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按患者体重将潮气量设置为10 ml/kg,呼吸频率设置为12次/min;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按患者体重将潮气量设置为6 ml/kg,呼吸频率设置为16次/min,并给予5 cm H2O呼气末正压通气。分别在气腹前(T0)、气腹后2 h(T1)、气腹后4 h(T2)记录2组患者1次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在T0、T1、T2、手术后24 h(T3)记录2组患者的肺顺应性(C)、心率(HR)、呼吸频率(RR),并抽取血气,计算氧合指数(OI)。 结果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均发现,T1和T2组比T0组的MAP、CVP和C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对T0组,T1和T2组的HR、RR和OI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均P<0.05)。另外,在同一时间段内,观察组在T0、T1、T2和T3时间HR、RR和OI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MAP和CVP并未差异(均P>0.05)。 结论与传统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相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改善腹腔镜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GERD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5.
史志国  郑晖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473-1474
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一种很重要的通气方式。它既可防止术侧肺的血液及分泌物溢入健侧肺,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也利于手术操作。但是在开胸手术OLV中一些肺部并发症,如肺炎、脓胸、肺不张等不断有报道,目前认为这些症状都是开胸术后肺损伤(lung injury after thoracotomy,LIAT)的表现形式。其中不同的OLV模式可直接影响LIA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结核性毁损肺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3)。研究组予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下机械通气疗法[潮气量为6-8m 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5-9cm H_2O],对照组予以常规机械通气疗法(潮气量为10-12m L/kg,PEEP为0-4cm H_2O)。观察对比两组受试者通气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二者平均通气时间、肺气压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差异。结果通气后,两组患者PaCO_2水平均较通气前显著降低,两组患者PH值水平、氧合指数与PaO_2水平则较通气前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通气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肺气压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改善肺结核毁损肺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效果,降低肺气压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上机时间等方面优于常规通气策略,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方案对老年原发性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无锡第二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和江阴市中医院三家医院收治的8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容量控制通气策略,观察组给予容量控制通气结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抽取两组患者单肺通气前后及术后静脉血,测定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浓度,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旁气流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呼吸力学参数指标,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法评价认知功能,同时记录术后发生谵妄的情况。结果观察组T2、T3时点呼吸力学参数指标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Ra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2~T4时点观察组血气分析参数指标氧分压(Pa O2)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观察组IL-6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点观察组MMSE评分和谵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原发性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脑组织炎性反应有重要影响,可有效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有创机械通气在ICU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COVID-19流行期间,机械通气拯救了88%危重症患者生命,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生命支持手段[1]。但是机械通气仍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和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entilator-induced diaphgram dysfunction, VIDD)。上述损伤均会造成通气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膜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患者75例,根据通气量(MV)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MV为120mL/kg)45例、B组(MV为135mL/kg)30例;根据呼吸频率(f)和潮气量(VT)的不同又将A组分为三个亚组:A1组f为12次/min、VT为10mL/kg,A2组f为15次/min、VT为8mL/kg,A3组f为17次/min、VT为7mL/kg,每组15例。B组分为两个亚组:B1组f为15次/min,VT为9mL/kg;B2组f为17次/min,VT为8mL/kg,每组15例。分别在气腹前、气腹后30min、气腹后60min、放气后30min4个时间点检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气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计算PaCO2-PETCO2。结果各组气腹后的CVP、PaCO2、Ppeak、Pmean、PETCO2及PaCO2-PETCO2均有显著升高(P均〈0.05),A组PaCO2和PETCO2较B组升高幅度更明显(P均〈0.05),B组Ppeak和Pmean升高的程度则高于A组(P均〈0.05)。A组中气腹后A1、A2、A3组的Ppeak、Pmean依次降低(P均〈0.05)。结论腹膜后腹腔镜手术麻醉时通过增加呼吸频率、调小或不调潮气量的方式增加通气量,可避免血流动力学过度波动,防止气道压过高,维持循环和呼吸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1].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肺癌手术常规需要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传统的OLV潮气量(VT)为8~12 ml/kg,而且不加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2].近年研究显示传统OLV通气方式可引起肺损伤,建议在OLV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ventilation strategy,LPVS),即低潮气量并用适度的PEEP,以减少肺泡过度膨胀及反复开合,从而减少OLV引起的肺损伤,起到保护肺的作用[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罩联合不同压力肺复张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老年患者全麻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实验入选要求筛选合乎条件的自愿参加实验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喉罩联合常规保护性通气〔潮气量6 ml/kg,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5 cmH 2O〕,实验组(E):喉罩联合驱动性压力肺复张压力通气(潮气量6 ml/kg,PEEP 5~10 cmH 2O)。比较两组全麻恢复期各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指标、术后的肺部并发症(PPCs)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组老年患者在全麻恢复期中各个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指标皆优于C组。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全麻手术中采用喉罩联合驱动性压力肺复张压力通气肺复张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提高肺功能恢复和降低并发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ultra 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strategy, UPLV)是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和体外二氧化碳排除(extracorporeal CO 2 Rem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为甲、乙、丙三组各40例,组间年龄、BMI、ASA分级、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乙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丙组采用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记录术中麻醉过程中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6、24 h疼痛、镇静、舒适度评分,围术期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甲组、乙组比较,丙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缩短,术后6 h丙组VAS评分下降、BCS评分升高,围术期不同时间点MAP、H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乙两组(P均<0.05)。结论 妇科腔镜手术采用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不仅镇静镇疼效果好,且患者术后苏醒迅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舒适度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胸腔镜下热灌注化疗肺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择期手术的肺癌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在胸腔镜下热灌注化疗即刻改为单肺通气,其中A组患者采用常规单肺通气,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C组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D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4组患者均在胸腔镜下热灌注化疗结束时改为双肺通气。比较4组患者热灌注化疗前(T_0)及热灌注化疗后15 min(T_1)、30min(T_2)、60 min(T_3),热灌注化疗结束后2 h(T_4)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水平,观察4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PaO_2、OI、SpO_2、HR、MAP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aO_2、OI、SpO_2、HR、MAP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患者PaO_2、OI、SPO2在T_1时下降,在T_3时降到最低,HR、MAP在T_1时上升,在T_3时到达高峰,与T_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在PaO_2、OI、SpO_2、HR、MAP上主效应显著(P0.05),C组、D组患者PaO_2、OI、SPO2在T_2、T_3时高于A组、B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血清TNF-α、IL-6、IL-10、MIP-1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血清TNF-α、IL-6、IL-10、MIP-1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MIP-1水平在T_1时开始升高,在T_3时达到高峰,在T_4时开始下降,与T_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在血清TNF-α、IL-6、IL-10、MIP-1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B组、C组、D组患者血清TNF-α、IL-6、MIP-1水平在T_1、T_2、T_3、T_4时低于A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A组,C组、D组患者血清TNF-α、IL-6、MIP-1水平在T_1、T_2、T_3、T_4时低于B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B组,D组患者血清TNF-α、IL-6、MIP-1水平在T_1、T_2、T_3、T_4时低于C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C组(P0.05)。4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亦未出现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有效抑制肺癌患者热灌注化疗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减轻肺损伤、改善肺泡氧合能力,可行性好,具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保护性通气策略[低潮气量(LV)加机械通气(PEEP)]对老年人术中肺顺应性(CL)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60~81岁),随机分为(1)LV组:VT(潮气量)为7 ml/kg PBW(预测体重);(2)LV+PEEP组:VT为7ml/kgPBW,PEEP为5 cmH_2O;(3)C组(常规通气量组):VT为12 ml/kg PBW。分别于插管后5 min(TO)、30 min(T1)、1 h(T2)、3 h(T3)4个时点记录心搏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及CL变化,并于各时点桡动脉处抽血测血气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各时点HR、MAP、SpO_2、P_(ET)CO_2及手术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机械通气期间Pplat、Ppeak明显高于LV组(P=0.001;P=0.012)及LV+PEEP组(P=0.006;P=0.011);LV组、LV+PEEP组、C组CL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03;P=0.001;P=0.000),C组明显低于LV组与LV+PEEP组(P=0.004;P=0.001);LV组与LV+PEE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动脉血氧分压(PaO_2)在LV组、LV+PEEP组、C组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02;P=0.002;P=0.000),C组较LV组与ILV+PEEP组降低明显(P=0.001;P=0.001),LV组与LV+PEE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结论与常规大潮气量相比,小潮气量通气(7 m/kg PBW)能改善老年人术中的氧合及肺顺应性;小PEEP未显示出进一步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在老年肺功能不全患者行腹腔镜胃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于无锡第二医院治疗的老年肺功能不全行腹腔镜下胃肠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行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对照组行常规大潮气量通气。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指标水平,评估并比较2组白介素-8(IL-8)、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气管插管时(T1)、插管后5 min(T2)、拔管时(T3)及术后30 min(T4)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肺内分流率(Qs/Q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2、T3及T4时,观察组氧分压(PaO2)和Qs/Q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8、IL-1、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P-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用于肺功能不全的老年胃肠手术患者,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保护肺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比通气(IRV)对腹腔镜手术肥胖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比通气组和常规容量控制通气组(对照组),每组30例。建立二氧化碳(CO2)气腹时,反比通气组吸呼比为2∶1,对照组吸呼比为1∶2,通气模式为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吸频率不变,潮气量7 ml/kg。观察并记录气腹开始前(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60 min(T2)及气腹解除后5 min(T3)的气道压峰值(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测量T0、T1及T2的动脉血气并计算氧合指数(O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反比通气组T1、T2时间点Ppeak显著降低、Pmean、Cdyn显著升高(P<0.05),T2、T3时间点Pa O_2、OI显著升高(P<0.05)。两组p H值、Pa CO_2及Sa O_2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比通气可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肥胖患者的气道峰压,提高动态肺顺应性并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18.
通气机相关性损伤及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机械通气的使用越来越广,然而,机械通气是把双刃剑,合理的应用将使重危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否则,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会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甚或死亡。通气有关的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在肺损伤/急性呼吸窘综合征(ALI/ARDS)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大,不但涉及到传统的气压伤和容积伤,更为关注的是肺周期性的开放和闭陷所引发剪切力的损伤以及不合理的通气所引发的生物性损伤等在本文均作详细综述。本文还就小潮气量、限压通气、高呼期末正压通气、肺复张手法以及尚未广泛使用的高频震荡通气和液体通气等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进展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肺损伤的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治疗期间病情进展程度和死亡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究其原因 ,机械通气造成的肺再损伤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 8例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行保护性肺通气治疗 ,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急性肺损伤患者 1 0例 ,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2 6~ 6 5岁 ,平均 3 8.8岁。神经源性肺损伤 4例 (颅内出血 3例 ,脑外伤 1例 ) ,感染性肺损伤 4例 (肺部感染 2例 ,腹部感染和盆腔感染各 1例 ) ,药物中毒性肺损伤 2例 (均为有机磷农药中毒 )。均按中华医学会呼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镇痛镇静对机械通气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51例,分为常规组27例,镇痛镇静组24例,镇痛镇静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镇痛镇静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气道平台压(Pp1 at)、肺顺应性(Cst)、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p1at均呈下降趋势,24、48 h镇痛镇静组低于常规组(P<0.05,P<0.01);Cst、PaO2/FiO2在治疗后均呈上升趋势,24、48 h镇痛镇静组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镇痛镇静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肺氧合功能及顺应性,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