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搜集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篇文献,结果显示,减重步行训练在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方面优于常规康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减重平板训练,研究组则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比较两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PASS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8周和传统步态训练8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比较试验方法。将20例具有10 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组和传统步态训练组。使用影像分析法和仪器检测法,研究两组偏瘫患者在接受训练前和接受训练8周后立位睁眼平衡数据、立位闭眼平衡数据以及步长、步态周期等数据的变化。结果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8周和传统步态训练8周在步行参数和平衡功能测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训练方法比较健侧单支撑期时间前后差值,减重步态训练组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平衡功能测定在直立位闭眼时减重步态训练组增大值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同时发现在8周训练后,膝关节过伸展患者的患侧单支撑期时间明显大于膝关节屈曲的患者(P〈0.05);训练前后健侧步长和患侧步长的变化,膝关节过伸展患者与膝关节屈曲患者各有其规律性。结论对于具有10 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应针对性地制定步态训练处方。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与患者具体异常运动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在小脑出血患者步行功能康复方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例小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使用减重步行训练系统(BWSTT)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定期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10m步行时间评定,并且同时随机选择另外10例小脑出血患者,经传统康复训练后的以上三组数据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减重步行训练6周和传统步态训练6周后患者在步行参数、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评定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康复训练方法比较,减重步行训练组比较下肢功能评分及其它二项指数均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对于小脑出血患者在恢复步行能力、纠正步态、改善平衡、减轻肌肉痉挛及改善心肺功能方面较传统康复训练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强化步行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开展进行强化步行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MB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53.13±10.73)、MBL评分(55.72±13.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步行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病床单双号将12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减重步行训练,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相比于治疗前,两组MWS、Barthel评分均有所提高,然而研究组MWS、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康复治疗,对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而言,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够促使患者偏瘫下肢功能早日恢复,建议临床深入总结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步态及能量损耗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则配合水疗及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综合运动功能、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测定身体能量损耗、步态分析系统评测步态参数(步宽、步速、步长)。结果:治疗后,干预组Fugl-Meyer评分、步态参数、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论: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加强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促进步态重建,降低身体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三维步态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共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步态训练。在治疗前、连续治疗6周后由同一位治疗师给予两组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等参数进行评估,并采用Holden步行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表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性质)及Holden步行等级、FMA-L评分、Barthel评分与三维步态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后两组在三维步态参数(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FMA-L评分、Holden步行等级、Barthel评分均较之前有所提高(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步行周期、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支撑相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但同时健侧摆动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均与之相反(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针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实施常规的功能锻炼;然后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则使用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此后观察两组患者步行障碍等恢复情况,并在组间实施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6 min步行测试得分、Berg和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对照组6 min步行测试得分为(243.26±8.18)分,观察组(391.62±8.56)分则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可产生积极影响,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卒中早期实施下肢康复护理的应用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早期下肢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运动功能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肌力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的腘绳肌、股四头肌Kendall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衡能力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下肢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下肢功能,对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30 min/次,1次/d,6 d/周;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治疗,20 min/次,1次/d,6 d/周。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减重步行训练单用及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康复治疗训练分成4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康复锻炼,针灸组45例在常规康复锻炼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训练组48例在常规康复锻炼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联合组53例在常规康复锻炼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和减重步行训练,观察4组间治疗前后下肢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步态分期,统计4组临床疗效。结果 4组治疗后FAC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治疗后Holden分级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Holden分级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治疗后患侧支撑期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灸组、训练组及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支撑期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步态分期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与减重步行训练联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价值优于中医针灸、减重步行训练单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改善平衡能力以及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偏瘫患者30例设为研究对象,随机法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中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0周的平衡、步行能力。结果治疗10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步速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显著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Lokoma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步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电动减重步态训练器SPT-JZQ-02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中风患者6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减重支持系统。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康复功能训练前两组Berg平衡量表(Berg)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 0.05),康复功能训练后两组Berg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康复功能训练后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动减重步态训练器能明显提高中风患者各项运动功能指标,有效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数字随机的方法,把2015年7月-2016年7月时间段内到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方法),并对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FMA、FAC、MB1评分分别为(13.5±2.12)分、(1.0±0.3)分、(26.0±4.8)分;研究组分别为(13.6±2.10)分、(1.0±0.4)分、(25.8±5.0)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MA、FAC、MB1评分分别为(32.1±1.14)分、(2.26±0.5)分;(33.1±4.7)分;研究组分别为(37.4±1.2)分;(3.0±0.2)分;(38.1±4.2)分;组间数据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FMA、FAC、MB1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采用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与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在下肢骨折术后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0月中心康复的44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每组22例,两组均接受早期负重训练,但对照组应用常规负重训练方法,而观察组运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辅助训练,观察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骨折处的肿胀评分、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负重训练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关节僵直、畸形愈合、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概率均较对照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折康复患者早期负重锻炼中应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既可有效缓解骨折处肿胀、疼痛症状,同时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缩短患者的负重训练时间,这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