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交流逐渐增多,为了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实现"卓越医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是各临床医学学科的基础学科,内科学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内科学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蚌埠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根据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了内科学分阶段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的教学改革,将内科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制定了系统的、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考评方案。在课程建设方面,制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推广线上教学,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及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医学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思维导图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的方案,教师考核实现了教研室考核、系部考核、学院考核、学生评价4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实现了理论考核、过程性评价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中的难点及矛盾,探讨系统的教学体系改革。建立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新的内科学教学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内科学中的教学矛盾与困难,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以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体系安排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在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如下:1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1.1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按照教科书书内容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听讲和记笔记,内容不易于理解,形式单一,课堂效果较差。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我们参照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学习其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临床病例,设置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内容。尽量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教学,如采用病案讨论的教学方法,结合基础理论启发式地提出问题,这样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引导,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课后反映良好。1.2以点带面,使知识融会贯通内...  相似文献   

4.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各门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过分注重死记硬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目前中专和专科医学生多数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我们在内科学教学中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医学专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体制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种适应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内科学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改革内科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内科学教学方法改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进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对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内科教学中的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目前要求,应对复杂的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效果较差。结论:在内科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内科学是继临床桥梁课──诊断学后的一重要的临床学科,与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具有广泛的横向联系,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内科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临床课的成绩及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内科学课间实习做为内科学整体教学的一部分,其教学效果如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总结了一些关于内科学课间实习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1.重视课间实习教学,澄清思想认识,师生达成共识,不仅要让教师知道,而且也要让学生知道内科学课间…  相似文献   

9.
笔从事中医内科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年,并有幸参加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中医内科学》统稿工作及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关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兹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内容陈旧重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安排欠妥等问题。对此,采取深化教学内容、应用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技术、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在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摄食-吞咽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吞咽训练,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9±0.72)分vs (4.10±0.7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1.40±1.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0.9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65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83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82例,单独采用吞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sEMG最大波幅、SSA评分、VFSS评分及SWAL-QOL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SSA评分、SWAL-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G负相关于SSA、SWAL-QOL,正相关于VFSS(P〈0.05),SSA负相关于VFSS,正相关于SWAL-QOL(P〈0.05),VFSS负相关于SWAL-QOL(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18-121
目的 探讨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强化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藤氏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清Hb、ALB、PAB及MAMC水平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 强化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确切,不仅可改善其吞咽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吞咽功能,而且可改善其营养状况,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从而更能从整体提高患者治疗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8-11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2 月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2 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纯组,每组各46 例。单纯组患者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组患者在单纯组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干预周期均为6 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及血氧饱和度,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6 周后,两组藤氏评分、饮水试验评分和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单纯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能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血氧饱和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评价。方法将12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2周和4周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进行2周和4周的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401)。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定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138)。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3)。结论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优于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且治疗4周后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效优于2周后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说明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的长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李本夫  张怀安  李召鹏 《吉林医学》2013,(31):6483-6485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洼田饮水测试及滕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住院治疗15 d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评级及滕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吞咽功能均提高,但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吞咽训练辅助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吞咽训练辅助针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吞咽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肌运动、软鄂上抬运动、喉活动训练、面肌训练、进食训练),治疗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共计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试验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试验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分别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试验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治疗组饮水试验、RSST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训练辅助针灸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111-113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效果及对患者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吞咽困难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吞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以及活动能力(ADL)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以及活动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吞咽困难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以及运动功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