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2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采用常规疗法和平衡功能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头皮针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博格平衡量表(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MMS)评分和肢体肌力评分,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89.13%,对照组69.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BBS评分和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2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治疗前减少,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平衡功能障碍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督脉排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脉排针法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MS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两周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下肢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FMM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远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隔药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治疗组给予隔药灸联合穴位按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AS、FMMS、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联合穴位按摩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的肌张力、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2组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措施与针刺疗法,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傅格-梅尔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BI)评分,检测肩关节活动度,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3.18%,对照组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FMMS、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MS、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 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神经内科疗法干预基础上以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可明显减轻肩关节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治疗组给予电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和表面肌电图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AS、FMMS、ADL评分、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MS、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AS评分、胫骨前肌IEMG和表面肌电RM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电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疗效显著,患者临床症状及表面肌电图改善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穴位透刺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配合穴位透刺治疗组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热敏灸配合透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康复治疗。两组均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透刺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疗效明显,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春  陈舰舰 《新中医》2022,54(2):30-3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联合体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方法评估腕关节掌屈和背伸肌力,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FM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核心训练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核心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核心稳定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及(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4周后核心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 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脑血流水平的影响。方法:1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期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的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措施,康复同时给予针灸进行辅助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踝屈肌肌张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患者的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踝屈肌肌张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患者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BFGF、VEGF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患者的血清BFGF、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脑供血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一体化卒中康复单元模式对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对照组采用卒中康复单元模式治疗,治疗组在卒中康复单元模式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手段。观察2组治疗前后Wolf运动功能评估量表(WMFT)、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WMFT、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WMFT、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一体化卒中康复单元模式干预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能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优于卒中康复单元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足十二穴捻转平补泻手法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2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rTMS,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手足十二穴捻转平补泻手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效果。记录两组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对比两组上下肢体肌力及运动、平衡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上肢肌力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肢肌力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上肢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下肢肌力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下肢肌力分级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口服巴氯芬片;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式,研究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MAS)、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MAS、FMMS、BI测评表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应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评价治疗前后两组肌力水平、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后肌力水平好于治疗前,观察组肌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中应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增强患者患肢肌力水平,提高运动功能,减轻偏瘫对中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舌三针配合梅花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舌三针配合梅花针叩刺焦氏语言一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自发谈话流畅性评分、复述评分及阅读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自发谈话流畅性评分、复述评分及阅读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自发谈话流畅性评分、复述评分及阅读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配合梅花针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疗效及对SSEP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共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分别在对症干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和头部电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及SSEP指标水平。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均与本组治疗前差异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治疗后SSEP指标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有明显差异,且试验组治疗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结论头部电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促进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存质量,并有助于调节肢体感觉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功能锻炼联合针灸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运动康复功能锻炼和针灸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患者的肌力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功能锻炼联合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肌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范旭莉  陈秋婉  朱小燕  傅娟 《新中医》2022,54(23):183-187
目的:观察火龙罐联合醒脑开窍法穴位埋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 例缺血性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31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醒脑开窍法穴位埋针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火龙罐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程度、肿胀程度、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肌力情况及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 评分的变化,比较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肢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联合组患肢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患肢侧SHSS 评分中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患肢侧SHSS 评分中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为96.77%,对照组为77.4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龙罐联合醒脑开窍法穴位埋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肌力下降、运动受限等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克痉方湿热敷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克痉方湿热敷治疗。通过痉挛量表(MAS)对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Barthel指数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将两组患者的以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患者采用克痉方湿热敷进行治疗,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